《品格之路》是一本由[美]戴维·布鲁克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9.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品格之路》读后感(一):标记
尼汀·诺里亚(Nitin Nohria)–哈佛商学院院长,George F. Baker管理教席教授
我想要读的是大卫·布鲁克斯(David Brooks)的《性格之道》(The Road to Character)。哈佛商学院一直以培养领袖能力和性格为目标,我非常想知道我们如何更好地培养和发展领袖性格。
《品格之路》读后感(二):人生感悟
英文原版书有洗眼睛的效果。已经很久没有读过措辞华美而严谨,行文又很流畅的类似历史人物传记的书了。这本书围绕着几个人类优良品性,分别写了几个英美不同时期(维多利亚时代到big regression之后)政治军事人物以及社会活动家的人生。读完感触良多,一方面感叹于一百年前西方文化竟还是倡导的谦卑、内敛、克己奉公等集体主义品质。与现在的西方以自我表达为中心的主流文化如此不同。另一方面,放下书籍,又会生出对现实生活的沮丧。尤其联系到最近因为covid19疫情等多方因素导致的西方国家阶层种族之间矛盾激化、愈演愈烈。真切感觉到一个好的社会活动家/政治家,是真的能够通过他们的品质、领导能力,带领人们走向具有革新意义的社会变革的。历史长河里,adam i有时只是朝露,是夏虫,早就在时光的洪流里杳无踪迹。adam ii或许才能历久弥坚、延绵不绝,成为人类物种的遗产。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本书对我的启发,大概就是在个人奋斗的进程中,永远记得累积自己那份看不见的简历,永远不要为了达到终点放弃自己的品格之路
犹太教的拉比索罗维奇1965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中,把人的天性分为社会性的亚当一号和精神性的亚当二号。本书的作者又把他归纳为简历中的美德和悼词中的美德。除了开头的导言和最后的结语,中间用了八章介绍八个历史人物。这类书籍的套路一般都是如此,蹩脚作家和畅销书作家的区别在于,同样耳熟能详的故事,有些人能够做到娓娓道来。
现实社会其实是这样的,按照作者的说法是行不通的,无论是走向极端的自私和贪婪,还是内心的极度自律,都会走向崩溃,个体或许可以如此,整个人类社会必须在自律和自私取得平衡点。
八个人物其实都很有趣,第一个罗斯福新政时期的美国劳工部女部长,帕金斯,男人中的女斗士,她代表信念。而后军人总统艾森豪威尔,他代表自我控制,因为他脾气暴躁,他的故事主要还是叙述他的母亲艾达。黛伊代表苦难磨砺和浴火重生,马歇尔代表自律,反种族主义的领袖伦道夫代表自我否定的勇气,乔治·艾略特代表爱的力量,这个我还是觉得有争议,换雨果的女儿阿黛尔都比艾略特合适。代表放下自我的圣奥古斯丁,最后代表反思的约翰逊,这个我觉的也不太合适。
可以把这本书看成八个人的短篇传记,没有一个生活在现代,提到的最近的人物是小布什,他母亲要求他在竞选总统的时候不要过于表现自我。作者表达了一个观点,上世纪除的人更谦逊,现代的人更自我和乐于表现,虽然我们会缅怀过往,但是有些事情已经回不去了。
《品格之路》读后感(四):平衡之路
戴维布鲁斯指出现代人往往追求简历美德而忽略悼词美德,追求事业成功而忽略内心平静。而坚定的信念、成熟的自控力、面对苦难的豁达、自我否定的勇气、爱的力量、反躬自省是品格之路的路标,把我们的注意力拉回到平衡的十字路口。
平衡之路的“路灯”是对人性的充分认识。认识到人性是曲木,有着各种曲折和不足,品格是在和自己的缺点做斗争中培养而成的。托马斯莫顿认为:“灵魂就像运动员一样,也需要能与之匹敌的对手,通过对手的磨炼、牵引和推动,才能充分发挥潜能。”保守主义者也是“曲木论”论者,对人性有着悲观的看法。认为人类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实现亚当一号的简历美德。往往忽略了品德的投资。
平衡之路的“陷阱”是完全追去简历美德。随着简历美德越来越厚,悼词美德越来越远。简历美德是贩卖自己的实用主义,在不断的计算中进行“老鼠赛跑”的游戏。
平衡之路的“方向盘”是中庸。中庸是在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之间,认识到矛盾不可避免,同时认识两种观点,却又可以正常思考。涩泽荣一在《论语与算盘》中认为为人处世的“常识”是待人接物时不矫饰、不顽固,能分清善恶,鉴别得失,语言举止合乎中庸。一个有修养的人,切勿走旁门左道,要恪守中庸、努力向前,同时向智慧之路稳步前进。“
从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中找到平衡点,对大多数人意味着需要把一半的时间转向自己的内心。把一半的时间用来学习和感受这个世界。也意味着一部分完全脱俗的人,要把一半的时间用在专注工作上。
在我看完《品格之路》之际,突然爆出了滴滴网约车司机奸杀温州女的骇人新闻,现实就是这么无情地验证了品格之于个人、于公司、于社会的重要性。 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两个小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 亚当一号是外在的天性,它面向职场,追求个人私利的最大化,目标就是个人的功成名就。 亚当二号是内在的天性,强调内心丰富的精神世界,遵从道德的逻辑和内心的原则,目标就是历练内心,直至坚韧不拔。 美国早先的文化崇尚谦恭之道,鼓励人们行事低调,而现在的文化则鼓励人们以自我为中心,从“小我”文化转变为“大我”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的位置也发生微妙的变化:亚当一号由弱转强,亚当二号由强转弱。 布鲁克斯用8个成功人士的经历,详细阐述了亚当二号的重要性,8个人物的成长经历各不相同,他们之所以成功的,一个最基本的共通点就是亚当二号起了关键作用。他们并非专注于个人的成功,他们更加关注精神的修炼和自我的斗争,就是说,在他们身上,亚当二号明显强于亚当一号,但最后,他们反而获得了亚当一号最想要的成功。
亚当一号是那种“有用”的东西,它的功用一眼就看得出来,都是显性的摆在那里。亚当二号就是那些“无用”的东西,它的功用不那么明显,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在我看来,亚当二号这个“无用”之物的“有用”之处在于,人总是有缺点的,无一例外,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用谦逊诚恳的态度去待人接物,才能自我控制。
但是,亚当二号的“无用”恰恰说明了人类的盲目自信:人们总是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所以,人们只关注了亚当一号的成功,而把亚当二号抛到了九霄云外。
滴滴就是典型的亚当一号成功者,但是,从当初滴滴低价竞争抢占市场,到后来迅速提价运营,资本的特性显现无疑,我曾经因滴滴司机绕路向滴滴投诉,结果发现滴滴完全不把乘客当回事,滴滴这样的公司就是拿钱炸市场,完全没有社会责任,亚当二号早就丢失得一干二净。因此,我抵制滴滴,坚决不打滴滴,不买滴滴外卖。
《品格之路》读后感(六):有多少人在走的路?
《品格之路》——成功人士的传记,是有影响力人物的简略而又清晰的一生路线,比较公允的记录的人物的多方面,既有光鲜亮丽为世人称道和知晓的正面,又有人生路上可能受人诟病的“负面”。
因其他人的推荐查了一下,发现也是比尔盖茨的年度推荐书单中的一本,于是找来看。书只啃到一半,就开始进行无限循环的十万个为什么及猜测中。当然这不乏是由于我个人正处在世界重建期。
初读之时带着满满的敬意,书中人物众多,有在残留的一点点历史知识中记得的声名显赫的人物,也有可能因知识缺乏而不认识的人物。
渐渐地就开始产生了疑问:这些书的推荐是否是一种营销?这里的成功学是否会给人最终都能成功的错觉……
人物的品格无疑都是有着闪光点的,读者可以从中去提取“坚韧、自律、奉献、热忱、反思......”获取信息能力很基本,大家都能汲取到,我们能知道最简单的道理,“XX是好的,要XXX”。但是实践才是难题,怎么才是“XXX”,怎么样才做到“XX”。更多的迷惑都产生在试图去实践的过程中。
思考的最后是终止在了:我意识到自己在思考。“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可能是因为最近看类似的书看的太多,导致读起来有点索然无味的感觉。翻开书,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是值得读的。而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 1 亚当一号与亚当二号概念的提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两个小人,是时刻处于矛盾中的。睁开眼看看闹钟,时间已经很晚,一个小人说再睡三分钟,另一个小人说,那好吧,再睡会儿。这是个玩笑,但是显然其中一个小人被另一个小人主导。而作者告诉我们,二号应是一号的的基础,二号引领我们思考人生,建立道德内核,寻找人生使命; 2 简历美德与悼词美德。柯维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一开篇就让读者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死后,在墓志铭上,在亲朋好友的悼念中,你想做一个怎样的人?财货与名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相信答案大家心中已经了然,而悼词美德与柯维所说的不谋而合:我们不能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不能活在社会所强加给你的价值观上。而本书对于“知”的探索也就到此为止了。其实在这方面是有继续深挖的必要的,《优秀的绵羊》就为如今扭曲的价值观,对名利疯狂的追逐导致最后空虚的灵魂有了在教育方面深层次的解释; 3 真正有内核、内心充满力量的人,是谦卑、自信、低调、宽容的人。这一点我之所以赞同,仅是因为这句话非常符合我目前的处境,而不是认为这是一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内心充满力量的人,其表现形态也会多种多样,谦卑是一种美德,却不是一种终极形态。 4 人类的本性本身是一根曲木,这个观点和史蒂芬平克的白板的论断是一样的,也是本书的最高明之处:即默认了人性先天上本身的缺失。既不疯狂打鸡血,也不过于卑微失落。既然人性本身是会有一些遗传上的缺失的,那么我们培养道德内核的同时也是一种与不完善的自我的一种搏斗。社会的主流道德价值从过去的自谦转变为如今的自负,过度表现,这导致我们很难静下心来与那个需要被反思的自我进行搏斗。之所以要谦卑,也是为了让自己更好的认识自己,更好地进行自我反思。
之所以将标题取做探索心中的“知”,首先要解释这个“知”来自于“知行合一”,其意思是良知。而品格之路,便是给了我们探索内心,叩问良知的一种可能性。
品格之路7.3[美]戴维·布鲁克斯 / 2016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与己斗,其乐无穷。 作者讲述了几位欧美伟人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一)追求金钱,权利,地位,不能带给我们幸福,也不是唯一可选择的人生目标。人生目标有哪些,一直都在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变化。他告诉我们,还有一条人生路径(二):品格之路。问你敢不敢挑战?不是追求舒适幸福,而是追求神圣的使命(something bigger than yourself)。比如崇高理想(改善人类环境,扶贫扶弱…),美德(谦卑,自律,坚持,热情,独立,勇气,反思,责任…)正义等。追求人生路径二,我们必须谦虚的认识到自己弱点与无知;一生不断的与自己弱点缺点做斗争;抵制诱惑冲动;自我控制才能成熟,才能获得智慧,才能获得内心的自由与宁静。人生才有意义,也是我们的责任。 big me 从自我出发,听从自我感受,做自己喜欢的事,形成自己的生活方式自我表达。有进步意义,比如女权独立,民族平等。但是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容易骄傲自满,欲望难以满足,焦虑担心在意别人对我们的评价。 重点是它不是唯一的人生观。 智慧 不是知识的汇总,而是克服各种偏见,远距离,全局视角看问题。 中庸 不是折中,而是适度,为了适度不断调整,达到动态平衡 喜欢的句子 上帝负责发牌,我们负责打牌 苦难也是一种礼物 只有压抑他们与生俱来的那些欲望,才能获得救赎。只有剪枝,才能茁壮成长,但这个过程会让人感到痛苦。
品格无上限,道德有底线
一个人究竟要追求什么,要把自己塑造成怎样的人?这不仅是一个人的自我追问,也是一个时代的叩问。针对强调外在成功的“大我”文化,著名评论家、《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David Brooks)对我们(也包括他自己)发起了挑战:如何在“简历美德”和“悼词美德”之间再次平衡?他认为,“简历美德”存在于外部世界,追求的是财富、荣誉和地位,而“悼词美德”存在于内心世界的核心位置,追求的是友善、勇敢、诚实和同理心。
戴维的“悼词美德”一说颇有“盖棺定论”之感,貌似简单的四个字很有一股凛冽的气势。在《品格之路》一书中,戴维介绍了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白人与黑人,有男性与女性,有教徒与人权斗士,有文艺青年与政治猛男,他们虽远谈不上完美,但他们都清楚自己的缺点,并因此在内心世界发起针对自身罪责的反思与抗争。所以,他们的品格焕发出高尚之光。面对严厉的质疑,他们温和地回应;遭遇强烈的不公,他们沉默以对。他们为社会做出了牺牲,却总抱着谦虚、自制、缄默、节制、尊重、宽容和自律的态度。也因此,他们成为品格高尚的人。
“悼词美德”比“简历美德”更重要。戴维认为,“追求崇高”的对立词并不是“追求卑鄙”—没人追求卑鄙—而是“追求成功”。每个人的天性其实都有两面,代表两种不同的追求。就好像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把人的思维分为系统I和系统II一样,戴维把这两种追求分为亚当I和亚当II。亚当I追求成功:担任什么职位,取得过什么成就,有过什么重大发现,这些能写进简历里的、 事关财富和地位的项目。亚当II则追求崇高:道德、品格、服务,追问人生的意义—那些你的简历里没有,但是在你的葬礼上会进入你的悼词的项目。
人生的终极意义在于履行自己的责任,正确解决遇到的问题而完成人生不断赋予每个人的任务。戴维认为,使命不同于职业。选择职业往往看重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以及职业在经济和心理上的收益,而“使命是一种感召”,献身使命“不是效用,是出于更深刻、更高层次的考虑”。民权运动领袖伦道夫本来是个狂热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为了团结大多数人,他放弃了自己的理念。作为“罗斯福新政背后的女人”,珀金斯从不居功,从不搞行为艺术。发表讲话,从不说“我”,而总是用“one”这个词代替。回忆往事,她也未用“勇敢”或者“义无反顾”等词汇来自吹自擂,而是当作必须完成的工作。这或许就是品格的力量。
一种品格特质是一种“以独特方式行为的相对稳定和长期的禀性”(吉尔伯特?哈曼),一种“使人成为善的,以及能够运行他的真正功能的……状态”(亚里士多德)。戴维指出,“欢乐并不是他人赞誉之词的产物……你会明白你的使命和你所追求的真理是什么…… ”在这里,《品格之路》提出了一个确定的重定向(redirection)。很明显,戴维所强调的是“即使性格有缺陷,也无关紧要……”,因为“即使同样是信奉道德现实主义传统的人,也会在气质、技术、策略和品味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但是,“每次搏斗都会让人更加结实、深刻,并神奇地把缺点变成快乐……它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原载2016《南风窗》第18期P106,中国石油企业10期P121,2017年3月10日《阿克苏日报》第10版:书评
《品格之路》读后感(十):在庸常的生活中修炼自我
我们常常会觉得累,对生活不满意。每当此时,你是否会想起一些幸福时刻?无关物质,而是精神上的超脱。
美国作家戴维•布鲁克斯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他援引了犹太拉比约瑟夫•索罗维奇于1965年出版的《有信仰的孤独人》的有关描述,指出每个人的天性中都具有“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亚当一号是外在的、追求物质财富和权势地位的,有野心的一面;亚当二号是内在希望拥有的道德品质,追求幸福感和忠诚、善良等美德,并以创造和发挥自己的潜力为荣。布鲁克斯还指出,亚当一号和亚当二号遵从不同的生活逻辑,前者是实用主义的,投入的目的是为了回报;后者则是锤炼自己的道德内核,培养一颗智慧心。
布鲁克斯的新书《品格之路》,旨在讨论亚当二号,通过分享某些人培养优秀品格的成功经验,向读者指出,在庸常的生活中提升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这显然是一个难于掌控、容易流泛的主题,但布鲁克斯以一种充满诚意的表达,唤起了读者的同理心。比尔•盖茨也被此书打动,说:“它引发了我对‘更好的生活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更深层次的思考。”此外,布鲁克斯选择的样本极具说服力。他们是:罗斯福新政的幕后女英雄弗朗西斯•帕金斯,杰出的美国总统德怀特•艾森豪威尔,不懈传播福音的多萝西•戴伊,二战“胜利的组织者”乔治•马歇尔,为终结种族歧视而奔走的贝亚德•拉斯廷,出色的小说家乔治•艾略特,神学家奥古斯丁,文学家塞缪尔•约翰逊等人。伟大并非旦夕成就。他们充满激情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以及构成他们的存在意义的价值体系,都与我们耽溺其中的世俗时代形成鲜明对比。在今天,那些闪闪发亮的人们似乎远去了。通过本书再次亲近他们。
我曾经很长时间都不快乐。家庭主妇,为了家庭就应该无我吗?如今,我每天读书、写作,时间总也不够。我对弗朗西斯•帕金斯感同身受。我们都需要找到一个明晰的自我定位。这位出身于中产家庭的女性,生活重心原先围绕社交场合,但当她亲眼目睹曼哈顿三角内衣工厂冲天的大火无情地吞噬掉无辜者的生命,她在这一刻之后成了劳工事业和民权运动的领袖。安逸最能消磨人,有方向的忙碌,才能真正填满内心的空白。帕金斯用“利他”代替“自我”更是非凡之举。还有玛丽•安•伊万斯,这个执着寻爱的女郎经常陷于窘境,人们取笑她的绯闻轶事,但当她把自己炽热的爱转移给笔端,容许能力自由发展,当她变成了乔治•艾略特,世人才开始了解她的内心和她的价值,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她和乔治•刘易斯的爱情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带来最大幸福感的是什么呢?作者的答案是,追索自身存在之意义和价值时的心灵指向。在这本书里,我最佩服的人是艾达•艾森豪威尔。她对孩子们品格的培养,严格而不失友善,自律而不忘付出爱心。艾森豪威尔总统后来经常说自己的政治理念来自于母亲早年的教育,其核心不是自我表现,而是自我控制,奉行中庸之道,深思熟虑之后再做决定。艾达给我上了一堂课。教育经常犯的错误之一,就是将孩子物品化。孩子除了身体的成长之外,还有心智的成长,而父母常常忽视心智成长的重要,总是凭自己的喜好去打造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明白他存在的意义。做一个完整的人,首要的是必须具备跟人有关的知识,具备生而为人的基本品格。出于本能的爱不是正确的教养方式,父母需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孩子相互学习、彼此成全。
本书阐述的品格之路,因人而异,多姿多彩。他们都经历过迷茫、彷徨、醒悟和重新启程。中国传统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摆在第一位,是成就其他事业的前提。这其实就是布鲁克斯所说的“品格之路”。大梦方觉晓,殊途可同归。这是一条为了滋养个人和他人的心灵成长而发展自我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