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1000字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是一本由魏思孝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5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一):钢管上的羊

  我的蹄子根本没法抓牢光滑的钢管

  不知道,我是怎么爬上来的

  不远处的牧羊人,正扬起靴子,吆喝着,唤羊儿们回圈

  望着那群低眉顺眼的羊儿们,极力回忆往昔时光

  脑海里,没有丝毫与它们共圈过的记忆

  一只牧羊犬从白色云朵下跑来,

  它在找走丢的羊

  无疑,我们互不相识

  我不是遗落在外的那只

  如此,与我相熟的,

  只有这钢管

  虽然不明前因,也未知后遇如何

  眼前容我栖息的只有这钢管了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二):《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连死法都只有十八种

  在劳伦斯•布洛克的经典作品《八百万种死法》中,“八百万”是的指纽约市里八百万市民。“八百万种死法”的意思是每一个人都有他们死的方法———没有人可以逃避,尤其是在纽约这个光怪陆离的大城市。

  相较之下,魏思孝的书名显然要小气得多。他写的是一个连名字都不为人知的小镇,镇上有各式各样的“忧郁青年”。这些家伙终日在镇上游荡,要死不死——毕竟就算是死,他们的死法也只有十八种。

  “颓丧”是魏思孝在这部作品里的主题。这种并不令人愉快的状态,集中体现在小说的人物身上,就是无边无际的不满、愚蠢、求不得和等待。他们看似坐拥大好年华——二三十岁,过得却是难见天日的日子。这意味着他们格外容易得到满足——像《每个人都有历史问题》里家里遭贼的男青年,却很欢乐地玩起了梁上君子的苹果手机。这让人想起了曾经的一个社会研究显示,月收入两千上下的年轻人,购买并使用价值在六千元以上的苹果手机是恰当的行为——他们可以借由高科技,满足自己因低收入而始终无法满足的各种欲求,这种投资于他们的生活而言至关重要。但这种满足,又总会伴随太容易的丧失。还是在那个故事里,“我”和小偷交了朋友,但等到她离开时,“我”藏在枕头下的钱也不翼而飞。

  千疮百孔,索性不补,留着透气。这差不多是魏思孝笔下的“废柴”们给读者的第一印象。《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欢天喜地》里,兜里只剩一百二十元的“我”却遭到了打劫,他不情愿地交出了这自己一个月的生活费,却发现劫匪和自己境遇差不太多,做劫匪还是个新手。两人惺惺相惜,于是约定一起打劫,最后的结局也让人啼笑皆非。这种对现实荒诞的处理,以最无力的方式,给沉痛的生活以迎击——我们的生活也许就是这样,很多界限并不明晰。再多的修饰,还不如讲个笑话来得有趣。

  所以魏思孝的作品最可贵的地方,便在于他放弃了“治愈”,放弃了“站直啰,别趴下”的命令式要求。人生而自由——在枷锁中,在牢笼里,躺着还是站着,这正是人拥有的自由。喜欢做梦也未尝不可,看透了真相再拿真相来说笑话,发出阵阵笑声,难免会让还在做梦的人厌烦,可终究至少可以让自己好受一点,别扰到睡觉的朋友就好。

  世间死法千千万,可一个人恐怕只能经历一种。忧郁、颓丧、无力始终是生活最常有的形态,我们并没有办法维持太多的清醒与激昂。大城市吞没的故事,在小镇上讲来也更游刃有余。所谓“小镇故事多”,这里的一切仿佛静止。而无论“死法”多寡,有趣或是无聊,一旦被讲述,便不再默默无声。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三):我也是小镇忧郁青年

  活着?真累!

  这句话只有像我们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才能了解,而且无力去改变,或者说,根本没有信心去改变。

  看着《小镇忧郁青年》,脑海中都能立刻脑补出角色的形象…头发几天没洗油腻打结,长相普通身材瘦削,袜子穿到发黄发硬,身上永远一股汗馊味,如果有出租房,那里一定是内裤袜子沾满灰尘的杂牌运动鞋随地扔,臭脚丫子味儿钻入墙壁,干着不如意的工作或者干脆不想工作。我想起大学时和舍友一起在网上下载的小视频,是偷拍卖X女的,里面的很多男主角也都是小年轻,却在肮脏的床上蹉跎了自己的时光。

  贫瘠的土壤注定孕育不出希望的种子,只会滋生罪恶,所以书中的这些“忧郁青年”他们抢劫,绑架,强奸,杀人,很荒诞吗?超现实吗?不是,看看如今的新闻,每天的社会版块,多少更惨绝人寰的事件在发生着,有的小青年别说女人,甚至连猪和鸡都不放过,太闲了,无聊到到处发泄自己的性欲。他们不认为这是错的,或者他们不会对此刻的处境感觉到焦虑,因为这只是行尸走肉的本能反应而已。

  在“你为什么不找工作”一篇中,“我”整天浑浑噩噩,在网上伪造身份逗妹子的时候最幸福,会把从好朋友那里骗来的钱挥霍一空,和妹子在一起,饭前要做爱,饭后也要做爱,除了吃,就是做爱,没钱了就和狐朋狗友一起抢劫,书外的我都能想象到在未来的某一天,新闻会登出一个独居男子在出租房内死亡多日没有被发现,身体还保持着自慰的姿态。就像是崩坏版的《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松子的一生虽然也是悲催,但是她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得到别人的爱。而书中的忧郁青年们却没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把手伸入女子下体却只摸到一把屎的“我”,就像连流浪狗都能闻到自己身上散发的胆怯气息的“我”,人活着,心却死了。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我想说,就算有梦想,有的人也只能是一只有梦想的咸鱼,一辈子做梦,一辈子翻不了身,选择了忧郁青年这条路,鸡汤应该是灌不醒了,这不是小说,这就是每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名为真实的存在。回头想想,蜡笔小新中的角色四郎也是个忧郁青年,多次落榜,四处蹭饭,不好好看书只看色情书刊,当时觉得角色设定很搞笑,现在却觉得很悲哀。虽然他自己察觉不到,但身为第三者的观者却看得很清楚,注定是被嫌弃的一生。

  小说就是生活的镜子,看到这么多人和自己一样过着屎一般的生活,真是安心了不少,作者,你真的是把我们最后一件遮羞布也撕掉了…算你狠…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四):我理解为人各有志吧

  我理解为人各有志吧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

  每次看完一本书之后都会有种失落感,准确来说是空虚。打开一本书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认识很多人,未经历过的事情却会令人感同身受,合上一本书这个世界就结束了,又回到自己空虚的现实中。每日睡前都会翻几页书,感觉这样这一天才是完整的,同时也反映出我的夜生活得多么“丰富”。 别总叫我嫁给书吧,有人约我出去嗨,我还是有动力马上洗个头滚出去嗨的!

  正月初八拿到这本《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大部分时间在午夜前看,几日下来导致我黑眼圈重了不少!其实最初这本书我是在高铁上看到的,豆瓣里乱翻,看见书名还以为是写恐怖故事的,把书名记在了备忘录里,关注了作者的微博,发现作者很亲民,会回复留言顿时觉得对这本书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哈哈~豆瓣是个好东西总会给无聊的生活增加点情趣,毕竟现在的人都活在APP里。

  我从未如此深入的了解过那么屌丝的生活,直到我看了这本书。十八个故事,每个故事都不同却又那么相似,有很冷的笑话、很恶心的片段、很现实的低俗,也有纯美的爱情、朴实的愚钝、深思熟虑过的疯狂。我时常会对书里这群人的生活环境、人生追求、思考方式产生巨大的怀疑,我当然不能指责别人的人生,我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屌丝而已,可是每个人最大的不同就是思考方式!思想变了,生活多多少少会改变!为什么要让自己越活越垃圾呢?自己喜欢的妞被人带走才乐意?自己的饭碗被人抢走才心甘?自己的尊严被人践踏才够爽?看见一些不知上进的人我就气不打一出来!好像都是我生的娃必须得看着他们成人成材才好!说着说着又开始指责别人的人生了,又把自己看成天上的神了!面壁思过了下发现自己在某些时候可能也是这类人中的一员,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不得不说作者要多么深入的了解这群人的生活状态才能写出这般“感人”的文字!或许作者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书里的哪个角色就是他!要不然有些细节我真的无法想象出来,就像渡边淳一写得都是男男女女的情爱故事,我是绝对不相信这些全靠他想象的!他肯定去实践过,嗯!

  如果我是导演,我想拍一个由四个不同故事组成的电影。那么我会在这本书里选取四个故事组成画风一致但意义深刻的电影,令人看了产生共鸣然后成为票房冠军!身为导演,我精挑细选出以下四个故事:《恋爱中的约瑟夫》、《外地》、《我一直对机械充满恐惧》、《青年旅馆的反面》,好像现代人总喜欢故事越离谱越好,这几个故事符合当代人的品位,我希望国产片能拍点让人记得住的剧情而不是耍点二流子的笑点即可。提高国民的审美能力任重而道远啊!我真是操碎了心!

  好了,推荐一本书吧!要不然漫漫长夜该干点啥!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五):是文学败坏了我们还是我们败坏了文学

  引言:小说应该写成什么样子?

  我们能写成什么样子?

  写小说是不是和做人一样,都需要某种纯粹性或者统一性,比如,做人要么就简简单单的俗、要么就仁智勇兼备或曰大雅,不雅不俗的人最尴尬和痛苦,但大部分人正是不雅不俗的存在着。

  但好的文学家或者好的小说匠,不论雅俗,都是努力追求他的作品的纯粹性的,毕竟写作比做人容易。他应该知道,要么大雅,要么大俗,宁浅简勿做作,半雅不俗的最容易受到读者和评论者的攻击。当然了,打通雅俗的更是难能可贵了,比如诗经、史记、红楼梦等。

  汉书艺文志对当时的“小说类作品”是这样定义的:

  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也就是说古人是不排除通俗写法的,而且说“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虽然紧接着就又板着精英主义的面孔说:“君子弗为也。”那么,君子提倡什么样的文艺呢?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

  我们既没有必要打杀艺文志里的小说写法,也没有必要捧杀精英主义文学,这两种主张可以各安其份,并行不悖,甚至一个作家也可以有这两种写法,两种作品。当然出神入化的大作家都是上平王侯,下齐乞丐的(比如司马迁、曹雪芹、莎士比亚),达到了另一种兼收并蓄的纯粹,但要注意的是,凡是这种兼收并蓄的纯粹,雅是占决定因素的,举个不恰切的例子来说,人(雅)可以试着理解猪(俗)的乐趣,但猪不能理解人的乐趣。也即是说,虽然是大杂烩,但雅的部分决定了作品的高度,也就是说,人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作品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

  魏思孝懂的不去写他不熟悉的东西,这一点很好。魏思孝和他的朋友们知道自己是成不了那种“引导国民精神”的作家的,所以他自觉的把姿态放的很低,虽然某些篇章某些章句用了比较晦涩一点的现代的写法,但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精神决定了这是“街头巷语的”作品,比如同样是面对经济拮据和性苦闷这些当年创造社才子们面对过的问题,魏思孝的文学人物们已经没有了《春风沉醉的晚上》式的忏悔与纯净,我们应该怎么去评价这样一部作品呢?孔子已经评价的很好了。

  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六):“废柴”群相:活着的无聊和无奈

  文/吴情

  文学中有很多著名小说书写青年人的世界。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关注青年人的情感世界,将他们火热而脆弱的生命激情展现得淋漓尽致,维特爱上了有夫之妇,恋情无果最终自尽。F. S. 菲茨杰拉德《所有悲伤的年轻人》着眼于成长中的青年人,书写他们步入成年的惶惑、无助和恐惧,以及部分克服恐惧后的心灵慰安。而在中国作家魏思孝这里,“青年”一词,则有了深深的时代烙印。他们中的一群人,时常被目为所谓的“废柴青年”,也即失败者。失败者的人生,似乎不足赘述,但文学,至少魏思孝心中的文学,偏偏对他们情有独钟。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魏思孝最新一部书写小镇青年的短篇小说集,统共十八篇。尽管内容不尽相同,主题各异,但都或多或少涉及了当下小镇青年的物质生活和情感世界,写他们的理想与周遭现实间的决斗张力,写他们的认真生活和玩世不恭,写他们的行为之恶与灵魂之善,写他们领悟存在的荒诞和必须继续生存下去的无奈,写他们的爱与恨及疼痛。(尽管小说集总题为“小镇青年的十八种死法”,可其中关于死亡的书写,其实并不算多)

  这些小镇青年,大多生活在底层社会,物质生活贫乏,被一日三餐这些“麻烦”紧紧裹挟。“活着是麻烦的事,总有源源不断的麻烦找上门”(《我总是觉得不舒服》),即便只是吃饭,也得寻思再三。有时,口袋里的“一百二十块钱”,便是他“全部的积蓄”,而且“要用这点钱挨到月末”,“每天的花费要控制在五块钱以内,最多不能超过五块五毛钱”(《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欢天喜地》)。一方面,他们在物质上捉襟见肘,另一方面,其生存空间也相当逼仄。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改变直至更好的可能,“不喜欢在这里买烟,但这又是最近的地方,能怎么办”(《和它的美国亲戚一样》)。他们似乎缺乏了我们引以为豪的所谓理想和奋斗精神,面对生活中的疾苦和磨难,几乎没有多少感知和反省意识;他们始终处于生活的罗网之中,难以自拔却也“甘愿”沉沦,没有工作养活自己照样无惧,“你看,我现在都还没有工作”(《你为什么不找工作》)。他们的世界观之一:“人生在世,并不是为了追求幸福,而是怎么和幸福拉开距离。受苦受累才是本质,别想摆脱它”。他们的生活,除了性爱,多为无聊。

  然而,取消了宏大理想,并不意味着这些人的生命没有意义和价值。他们虽不曾超越俗世,但亦有着普通人的爱与恨及疼痛,他们有时认真生活,有时玩世不恭,有时会表现人性之恶,有时则显露善良灵魂……他们如此矛盾,却又如此和谐,以至于无法用任何词汇将他们概括,只能勉强归于“小镇青年”这一概念之下。他们当中,有因为临时“发神经,对一个男的产生兴趣”进而修习跟踪术、最后被误认为杀人犯的男人(《跟踪大师》),也有自己是杀手却被人意外结果的男人(《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还有始终恐惧机械却难言说理由、最后因这份恐惧保全自身的男人(《我一直对机械充满恐惧》)……

  生活在本质上近乎荒诞:无序、难以捉摸和驾驭;而小镇青年的生活,则是荒诞中的荒诞。从“被抛入”至逼仄狭窄的生存环境到艰难成长,从童稚无知到成为世故圆滑的都市男女,改变的是外在的形态,未能去除的,是小镇青年身上各式各样的精神枷锁。尽管试图超越,但生活的内在逻辑总是倾向将他们打回原形。十八篇小说中,“杀手”这一意象出现过多次,与特定时期“土匪”、“强盗”的“走红”类似,它代表了对日常生活的不驯服和奋起反抗。不幸的是,在失却了想象和上升可能性的社会,或许注定难以产生有代表性的“杀手”们,有的只会是对生活俯首帖耳、万般无奈却不得不笑着活下去的“顺民”。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七):读书笔记|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

  (自己公共号里的文章,顺便发在这里好了) 今天又行尸走肉一样睡到下午,睡醒揉揉眼,洗个澡,然后痛下决心把通宵玩了三个晚上的游戏移到移动硬盘,要换件事来沉迷,我这么和自己说。可是还是打不起精神来,已经错过两顿饭了,但饥的胃依旧没有能力驱使我走出房间。又白费了几个小时,终于出门,吃一碗云吞算是解决了今天的热量摄入,在去复习注会和继续发呆之间,我犹豫了三点七秒,决定去留仙洞那儿看刀剑神域的剧场版。路上也懒得骑车,拿着kindle翻翻唐德刚的《从民国到晚清》,感觉老爷子动不动怒目金刚呵斥帝国主义的历史罪恶真是精力充沛。后来去看了电影,全场只有四个人,世界观一以贯之的不够硬核,不过这也是日本科幻动漫的通病了,设定有趣就好。其实这个系列最喜欢的就是第一部,一万多玩家,玩着VR游戏,乐呵乐呵,突然被告知无法登出游戏了,强行登出脑子就会被机器烧坏,但是在游戏里血条归零也会真的死去,除非打倒第一百层的大boss,否则所有人都要被囚禁在这意识的牢笼。这设定多棒!一群平成废物,天天沉溺游戏,突然面临真实的死亡。身体躺在家里,意识却无家可归,在游戏的架空世界里,惶惶不可终日,战斗、背叛、阴谋、爱情、伟大的友谊、扭曲的脸和少女的泪,多棒啊,依稀能看到古典悲剧的影子。有的人选择一层一层去通关,拿上命去博取自由;也有人选择随波逐流,安心在游戏世界里平淡的生活下去。但是后来的情节就很无趣了,在中途主角们发现了团队中的一个人正是游戏开发者,干掉了他也就解除了游戏的囚禁,回到现实世界。后续几部就更无趣了,妖精的世界,枪战的世界,无非是换个VR游戏的场景,失去了生存还是毁灭的困境,一切都轻飘飘起来。到了后期,后宫漫的倾向越来越严重,这部也逃不出日本动漫产业的牢笼,为了更好的卖周边和手办,只能设计更多的女性角色,打着色情的擦边球。在这个庸俗的时代里,崇高而真实的感情总是稀少。 看完电影已经凌晨,没了地铁也不想打车,扫了一辆单车,听着李志的歌扯着嗓子也在路上跟着唱歌。深圳夏末的夜温暖舒服,路上行人不多,橘黄色的路灯洒满一路,唱累了,就开始思考人生。于是有了这个栏目,反正在这个公号上也没什么人看,我就发点自己的读书笔记好了。反正也早过了写文章为了语文成绩的年纪,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吧,有个公共号在,多少也督促自己动一下笔。 第一本想讲魏思孝的《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虽然这篇笔记到现在才貌似步入正题,其实从一开始就点题了。我这种”生活虚无主义“就是他这本短篇小说里大多数人物的日常。这些小镇青年,活不下去又不想去死,每天抽着几块钱的烟,租住在几百块的城中村,幻想女店员的屁股,对着海报手淫,满嘴脏话也干不出什么真坏事,被人雇去杀个人巴不得全天下都知道自己出息了,最后还是失败了。未来?只乐意畅想罢了,懒得付诸实际。除了找工作其他什么事情都乐意干。 不得不说,正能量的话语见多了,对于这种丧逼小说尤其喜欢,顾前的小说也充满这种活也无聊死也无聊的气质。知乎上到处年薪百万,一个个小年轻没点本事却热衷于教给别人做人和成功的道理,大部分的心思肠肠不过也是屌和胃,无趣透了。如果人生的意义只是挣钱,那人生该多无聊。搞套房,买辆车,养个小崽子精心伺候着,和一堆中产家庭相互攀比,你要美本我要藤校,然后呢?无趣透了。 这里的精神世界是一片沙漠,没有出路的。天花板越来越低,荒唐戏每天在新闻里。改变?现代技术加持后的极权主义摧毁原子化的个体易如反掌,生活已经逃不出意识形态的身影。为什么一定会有出路?奥斯维辛里的安娜也想过会有出路吧,古拉格的人群也期待过明天吧,但人的一生何其短暂,也许你我正巧不幸生在这没有出路的年代,也许你儿子,我孙子,会见到出路,但那又和你我有什么关系呢?没有关系的,朋友们,这和你我没有关系。 所以生活也就只能选择满足屌和胃,被打到形而下,给资本家出售时间,在office套件里奔命,日复一日,吴刚伐木,西西弗推石,难道不就是你我终生的隐喻吗? 所以魏思孝小说里的人物相比就可爱多了。他们是一伙纯正的屌丝,没有钱,没有正经工作,社会的隐形人,中产们拿鼻孔看的家伙,中产不乐意自己的小孩和他们的小孩上一个幼儿园的。那又如何呢?精神上,谁也不比谁高贵。体面的西服三件套背后也不过寻思着搞破鞋,比起虚伪的有钱人,这波流氓无产阶级真实的可爱。为了和旧识的女网友约一顿炮,从老同学那里骗到一千五块,然后先高兴地下一顿馆子。在一切的最后,和女网友躺在床上看着正在降落的太阳,”我说,你看,我现在都还没有工作。”读到这里,感觉浪漫极了,借用朱白在前言里的话,“漫漫无望的人生,还有什么比成功打发掉一段时光更成功和值得炫耀的事情呢?” 如果你觉得你的生活也挺油腻和无聊,那我推荐你可以读一读这本很丧的小说。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八):不幸的生活总是相似的

  上夜班的日子,我常常读书。并非因为工厂需上缴手机,我是真心喜爱阅读。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有影视剧,有搞笑段子,有互联网,读小说仿佛被边缘化,纯文学尤甚。从去年开始,我喜欢上了短篇小说。读了不少现当代的作品。最近闹书荒,不知该看点什么。忽闻魏思孝新近出版了短篇小说集《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便迅速在网上订了一本。

  第二天,书送到了。该书装帧简约、朴实,除了封面上的图画外,书内未见插图,未见彩页;不似青春文学那般装帧美轮美奂,插图彩页眼花缭乱,一看就是纯文学的作品。不难看出,本书的作者魏思孝是一个有文学理想的人,不想通过耀眼的包装提升自己。

  该书收录了魏思孝近年来的十八篇小说。正如张敦大哥所说,十八篇小说风格高度统一。读罢十八篇小说后,我甚至将其中的人物混淆。因为他们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境遇太过相像。

  从这些小说里,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该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小说的主人公们都生存在社会底层,他们居无定所,他们没有有可靠收入的固定工作,但是他们向往爱情,对生活充满期待。他们在社会里屡遭挫折,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他们在哪里跌倒,就应该在哪里爬起来。当他们再爬起来的时候,却又跌倒。他们高兴时舞蹈,沮丧时酗酒,寂寞时性交。他们不但物质匮乏,精神更加贫瘠。经过一番挣扎,他们终于败给了现实。幸福的生活各有各的不同,不幸的生活总是那么相似。

  魏思孝对小说技法有很高的追求。例如《教你做好吃的蛋》,故事简约,却不乏深意。小说接近尾声的时候,主人公去朋友家吃饭。朋友妻做的好吃的蛋,令其赞不绝口。作者虽未添加评论,不难看出,这里面羡慕和嫉妒交织在一起。令主人公五味杂陈,对朋友妻有了一些爱慕的想法,小说却戛然而止。

  在伊萨克·巴贝尔的短篇小说《盖伊·德·莫泊桑》里,叙述者这么说到小说写作:“任何铁器都不如一个放置恰当的句号更有锥心之力。”在我看来,魏思孝在《教你做好吃的蛋》这篇小说的结尾运用的小说技法,恰恰是有锥心之力。令人拍案叫绝。

  另一篇小说《你为什么不找工作》也给了我极深的印象。我看到了卡佛的影子。作者把复杂故事和情感有效堆叠到一起,排山倒海而来,把读者的内心防线击溃,引人共鸣。

  爱尔兰作家弗兰克·奥康纳认为,短篇小说是一种“民主”的艺术形式,适合用来表达下层民众的生活。他认为短篇小说代言的是自己不能开口说话的下层人。如今描写我们城乡结合部,或者城市小人物的小说,并不多见,十根手指尚能数得过来。魏思孝正是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再现我们这些小人物的生活状态和喜怒哀乐。

  想必忍受寂寞,捧卷阅读的读者不应该是我这种生活在食物链底端的小人物。读者更多的应该是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以上的人。他们衣食无忧,占据大量社会资源;他们不但有房有车,而且狡兔三窟;他们往返于自己的各个住所,穿梭于各种应酬和饭局;也许有人已经抛妻弃子,躲在情人的温柔乡里。他们物质富裕,精神贫瘠。他们阅读魏思孝的小说,看到了另一个自己。他们忽然发觉自己外表光鲜,实际上充满失败,却无能为力。繁华过后,脱下华丽的外衣,自己确是手无缚鸡之力的蚂蚁。

  美国小说家雷蒙德·卡佛在《论写作》里面说过:这世上有才华的作家多的是,但一个具有特殊观察事物的方法,并能予以艺术表现的作家就不多见了。

  魏思孝正是这样的作家。在文学被边缘化的今天,他以独特的视角,殊观察事物的方法,把城镇小人物的故事赋予艺术表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享受一次愉悦的阅读盛宴。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九):问候这个世界的写作者

  问候这个世界的写作者——魏思孝

  ◎ 东渔

  从最初的长篇小说《不明物》,以一段青春记录体,来探讨和解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魏思孝由此阔步进入文学世界。然而他的长篇并不出色,他的长项还在于短篇小说。精于短篇却疏于长篇的作家,可以联想到契诃夫、卡佛等作家,他们在短篇小说这边达到的高度足以媲美写长篇的大师。从某些角度来看,长篇需要持续的耐力,短篇体现的是爆发力、凝聚力,魏思孝的写作状态就像是,突然发力的人释放了自己的小宇宙。近年来他保持持续写作的状态,常有佳作在期刊上发表,已是青年作家群体里强有力的一员。

  捧读《小镇青年》(《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简称,以下皆同)这本书,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之前在刊物或者网络上已经读到了这其中大部分的作品,此书收录的正是魏思孝近几年所创作的代表作品。无聊无为的的青年一代是魏思孝惯用的写作对象,他专注于身边这类青年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从“废柴写小说”(作者自创的形式)开始,在写作上他渐渐有了些许变化,改变了之前从外部描述青年人的常态,转入内部趋向,探讨内心失守的精神状态。

  小说集《小镇青年》专注于人物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刻画,精神枯燥的年轻人成为他笔下一个个主人公,既集合了作者的自身经验,也是最好的写作捷径。虽是过多依赖于自身经验,且小说里时刻充斥着年轻人躁动的痕迹,但魏思孝的写作与国内烂大街的青春文学是大相径庭的。当然,这也是一种青春记忆,在文学“当代性”的表现上,需要搭配“残酷真实”这样的字眼。将主人公无聊、苦闷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抢劫、奸杀、跟踪这些重口味属于臆想和虚构的部分,为了对抗无聊,用另一种无聊来构建人物的精神状态,这种刻画就好比登临台阶,一级又一级,攀爬得越来越高。这种“行走”似乎跟强调存在主义的加缪走到了一起,或者说,不期而遇。

  魏思孝的写作表面上看起来很粗糙,内里透着睿智,在小说里他不会告诉你“对”或“错”,他只呈现给你一种状态——青年人的社会现状——即便布满了荒诞的构筑。他在小说里从不明示表达的意义和价值,文学批判性是他刻意避讳的东西。他用无聊制造逼真的效果,就好比穿过放大镜看待事物,更能映出荒诞背后的真相。我们意识到,那些被控制在框框内的写作者若想有所突破,就必须打破现状,而魏思孝是截然不同的,他本身就是吊儿郎当的个性,无形中自然而然便具有了独立姿态。单从他的微博言论,就很难看出他的道德意向,总是发些诙谐调侃的言论,在本真的出发点背后,隐隐能感觉到是怎样睿智的操控力在起着大作用。

  魏思孝以冷静的笔调调控着小说气息,给人寒气凛然的感觉。他写他们精神压抑、性欲禁锢的一面,又极易引起冲动的行为,“小镇青年”毫无作为的逼仄感正是昭示了一种对抗,但对抗的对象又是如此隐晦,或许根本就没有对象,或许人物面对的一切都是对象。精神困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他们最后一丝力气就是要与生存抗争一下,也就那么一下,就会碰得头破血流。人物在社会关系中处处碰壁,伤痕累累,他们是一群社会边缘人,他们的贫瘠主要表现在性和物质方面。在性的表达上,短篇大师蒲松龄以狐女委身成全苦闷书生,魏思孝却是残酷的现实一派,将年轻的苦闷者直接打入冰宫,这一步让荒诞都变成了深刻的现实。比如小说《教你做最好吃的蛋》直接让符号人物赵学“光荣地死掉了”,显露生活本真之美的“鸡蛋菜谱”终成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以此完成问候这个世界的一种仪式。

  小说《跟踪大师》属于他的早期作品,跟乌青的小说《一件小事》气息相似,都有惊悚杀人的情节,在荒诞的编排、惊异的氛围中,其实,探讨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无法相融的东西。在《小镇青年》里,这样无厘头的编排俯首皆是,其中《和它的美国亲戚一样》通篇散发无聊的气质,人物只剩下空虚感,连小说题目都在无厘头调侃,似是而非。虽然魏思孝大部分小说都没有交代明晰的社会背景,但不代表无聊的青年们脱离了现代社会,“无聊表象”仍然可以追溯社会根源,并且息息相关,可以明确的是,他们就是社会中间极具代表性的一份子。魏思孝笔下的无聊和社会的形态交相辉映,恰恰是一种高明的布局,暗示隐形力量的相互碰撞。他的无聊甚至有点绝望意味,都在字里行间有所显露,“列车员还在求救的路上”,其实,他永远都不会来了。

  “十八种死法”即是魏思孝的十八班塑造手艺。无疑,他的机敏透着克制,对这世界的感触有着正常的本色表达,没有刻意去显摆什么,相较于思想泛滥、夸夸其谈的某些作品,显得尤其可贵。如他自己所说,“小说之于我,是表达情绪的途径。是情绪,不是思想。”

  魏思孝还说,“我能做的就是自律。”一个毫无使命感的写作者,更没有任何意识形态的表露,于是自由率性成就了他的本真姿态,开拓了他面对这个世界的一个情感出口,也成了他常常问候这个世界的一种姿态。魏思孝的难能可贵之处还有一点,他能在乡下老家安顿下来,坚持创作,过着半隐士的生活,以文学的“无为”昭示自我的存在,这种状态让我们相信,他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创作空间。

  近年来,国内青年作家的创作正在蓬勃发展,阿乙、阿丁、曹寇、赵志明、朱庆和、张墩、孙一圣等人都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在这其中,自然而为的独立性成就了魏思孝,即便他的作品就此消解了小说的批判功能和意义表达,他依然坚定地面对了这个世界,问候着这个世界。

  《小镇忧郁青年的十八种死法》读后感(十):【别再叫我街溜子】用魏思孝风格写一则故事

正如题目所说,刘乐是个街溜子,其实以前并没有人这么叫他,自从李会长的视频火了以后,大家就不喊他大名了。我一直觉得李会长是长沙人,不然他怎么看得到刘乐,又怎么模仿地这么像呢?

我和刘乐是大学室友,毕业后我留在了长沙,刘乐则用口袋里仅剩的150块钱买了张去深圳的火车票。出发前一晚,我斥巨资请他在天马街吃了顿烧烤,他好像预见了自己将来的苦日子,于是疯狂地往嘴巴里塞五花肉。

“哥们瞧好吧,等我混出了名堂就把你接到深圳来,还上什么班啊!”刘乐把杯子里剩下的啤酒一饮而尽,用袖子擦了擦嘴巴的油渍,然后顺手摸走了我桌子上的红塔山。

刘乐是个很仗义的人,我相信如果他真的混出了名堂,肯定是会把我接到深圳爽一爽的。但事实大家都知道,深圳早已过了傻子也能赚到钱的时代,傻子赚不到,街溜子一样赚不到。

拆迁户除外。

在深圳混了两年之后,刘乐因为上班时间打游戏被老板开除,不过他并不是一无所得,开除当天财务给他清算了工资,加班费加上补偿费一共发了一万多块钱,虽然刘乐加班时间也是在打游戏,不过作为一个有良心的老板,这笔钱还是在离职第六天就打到了他的卡上。

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甚至想着老板什么时候也能把我开一开,如果每份工作都被老板开除,一年下来也能赚不少钱。

从深圳回来后,刘乐没有找房子,而是蜗居在我十平米的出租屋内,最开始和我睡在一张床上,接着在一个星期没有洗澡之后我一脚把他踢到了地上。第二天不知道他从哪个二手市场淘换了个破床垫,就这么正式和我同居了。

刘乐花钱大手大脚,一万多块钱在回到长沙后的两个月不到就花光了。当然他并没有找工作,大部分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偶尔我早起上班时会遇到刚刚“下班”的他。

“你还不找工作啊?”

“不着急,上个老板把我伤到了,我现在有那个什么创伤后应激障碍,看到肥头大脑的老板就发抖。”

“创个屁,你再不找工作就等着喝西北风吧,可别指望着我养你。”

“放心,我正在谋划一个大生意,将来一定能大赚一笔,不过这之前你得先养着我嘿嘿。”然后刘乐把满是烟味的外套随手往桌子上一扔,倒在床垫上就呼呼大睡。

不得不说,刘乐这个人还是很有原则的,不让他睡我的床就真不睡,虽然在我上班的时候他有没有爬上去并不知道,但至少在我面前他还是愿意演一演。

我不会养刘乐,一方面是确实没钱,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也想被包养。连我这副长相都没人要,你个胡子拉碴的街溜子还想让想被包养的人包养?

给你个睡的地方就不错了!

花光了钱刘乐晚上照样还是跑去网吧,没钱上网他就站在旁边看,只是看不够,他还要指手画脚。

“你上啊,怕什么?等队友死了再上,你这不是去送吗?”

遇见小学生还好,如果运气差碰到个脾气不好的社会人士,挨骂就是在所难免的。不过刘乐脸皮够厚,打不走骂不跑,只要你真的敢动手,刘乐就敢狠狠地讹你一笔。

网不上没事,饭不吃不行,为了防止刘乐饿死,也怕他出去收保护费牵连到我,(虽然他的小体格就算收保护费也只能吓唬吓唬小学生)出于善心我还是在家屯了两箱方便面。

不得不说,刘乐身上真是有街溜子的一切潜质,泡面用的碗从来不洗,每次吃完饭用卫生纸擦一擦,下次接着用,实在擦不干净就直接用塑料袋泡着吃,最后忍无可忍的我只有将剩下的方便面和他的破床垫子一起丢到了楼道里。

就像老鹰母亲在悬崖上把小鹰崽子推下去一样,不把刘乐逼到绝路,他就会永远躲在窝里等我来给他喂食。

我是趁他去网吧的时候丢掉了他的行李,他没有钥匙,第二天早上也没有敲门,当我打开门准备上班时才发现床垫子不见了,不过还好,一起不见的还有剩下的半箱方便面。

不能睡在家里,还是可以睡网吧的,我相信像刘乐这样一个生命力顽强的人就算给他丢到天桥也一样可以活下来。不过想起他大学时送我的山西老陈醋,时不时地还是会担心他。

于是在一个星期后,我实在忍不住去了网吧找他。

“那个街溜子啊,上次在这大吵大闹被我赶走了,不上网还要闹事,吵得我生意都没办法做。”老板说他在收留了刘乐几晚后,终于忍不住把他赶走了。我没有办法责怪他,并不是每一个网吧都有让流浪汉寄宿的义务。

更何况刘乐不是流浪汉,只是个街溜子。

后来工作渐渐忙了起来,刘乐这件事也被我抛之脑后,直到第二年春天我收到他的一封邮件:

兄弟,还记得16年夏天对你说过什么吗?哥们终于成了!我现在在惠州卖盲盒,赚得一塌糊涂,来和我一起干吧,五花肉管饱!还有,来了之后别再叫我街溜子了,我现在是刘总!

我看着对话框不断变换的非主流字体,点击了回复: 好的,街溜子。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死法  死法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小镇  小镇词条  忧郁  忧郁词条  青年  青年词条  
美文

 星野屋杀人案

 面包店“星野屋”,位于本所回向院旁,店面就夹在这座净土宗寺庙与一家糖果屋之间,这是星野爱辉留给妻女的唯一遗产。“星野屋”由这位年轻妈妈打理,生意还算不错,她有...(展开)

美文

 《赦免》观后感摘抄

 《赦免》是一部由Tom Anton执导,杰米·金 / 詹森·刘易斯 / 约翰·浩克斯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展开)

美文

 孩子的眼眸

天桥的拐角处,是你瘦弱的身躯,你用你蜷缩的姿态,向世人宣告了你的饥饿和无助耀眼的阳光托起了你心底无尽的殇  匆匆的走过你的身旁却被你渴望和期...(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