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宣言》是一本由(法) 米歇尔·翁弗雷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一):甲骨文系列中读者较少的一本
在读这本书之前,本人并不知道该书是与哲学相关的。
我不是学哲学的,单凭一点疏浅的哲学基础理论,还是读完了这本薄薄的精装书。
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
“任何享乐主义政治都应当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米歇尔·翁福雷
让我联想到现世的政治,现世的论点,也不失为一本好书,就看你理解的能有多深了。
事实上在读此书前对于什么是享乐主义完全没有概念,然后读完这本书之后,依然如此。
作者在序言里对自身童年经历的描写让人对相关思考置入一个奇怪的先觉条件,而后阐述的各种对已有论点的抨击和自身观点的阐发更加摸不着头脑,尤其15节浮士德式的身体,分析逻辑本来还是比较合理切明确的,然而所得结论令人瞠目结舌。
书评里所谓的观点明确,大概就是当下所有能自圆其说的论点都可以拿来出书的一种普遍现象吧。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三):普通观众观感
想想应该没资格评分,因为没有扎实的哲学常识,不清楚哲学类书籍的评价标准。三小时看完比较草率,也没有完全看明白作者的主张。四星应该他提出享乐主义应该是为享乐的生活服务的一整套理论体系而不是某个没有人会在意的观点,艺术观,政治观,伦理,情欲。每个部分讲的比较草,但是很像每个人都会有的那种处世观点,这本书提出了作者的一套想法,可以启发或者刺痛读者面对自己的生活。另外就是作者的想法还都比较现代,例如结合当代艺术,克隆技术等,暗中观察一下所谓 哲学家们的思考过程,而不是机械的阅读他们的已成著作。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四):虽非专业人士,但读完还是小有收获
说实话,这类书里作者列举的各种作者著作及思想,有褒有贬,但是我很多都未曾接触,甚至有那些流派或者作者又是哪些流派,对我来说一样陌生,但是这未必妨碍一个我这样的读者去阅读和试图理解这本书,因为我觉得,对一些类似哲学之类的著作非要加上什么派别什么分类,除非是作者本人的意思,其他的都是不太可靠和贴切的。 书中的享乐主义并不是我们挂在嘴边贪图享受好逸恶劳的享乐,而且一种对人和人生的重新认识和反思,里面不近涉及宗教和美学,也涉及当代政治和未来的一种呼唤,不乏经典的语录,人们“我”和他人和宇宙(时间和空间)三者的作用的研究持续了几千年,往往大的哲学家也好或者宗教教主也好,都是在试图揭示这个规律和一些联系,但是共同之处在于,这些人似乎从来只是带着徒弟一起感悟,修行,立言立行,而不是说,来,咱们是某某教,咱们是某某派等等,所谓某某教某某派,实在没有所谓存在的依据,而最相信某种思想和某种教义的方法,必然是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而不仅仅停留形式和仪式上,停留在嘴上。个人理解的书中的一些观点和传统文化的思想也有相通之处,无论是务实的行动还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抱负,都有一些一致,或许只有这些部分才更引起我的共鸣,或许,真的是很多他说的理论,我完全不懂完全未有听闻,才让我的收获变少吧,不管如何,开卷有益,确实有些收获。甲骨文丛书,目前还没有让我失望的,真的挺棒的。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五):享乐的边界与自我的追寻
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翁福雷(1959—)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除了《享乐的艺术》(三联书店,2004)和《尼采传》(云南美术出版社,2012),《享乐主义宣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是我国引进的翁福雷第三部著作。对于这位已经推出80多本作品的高产作者而言,这只能算杯水车薪,好在《享乐主义宣言》集中讨论了翁福雷提出的享乐主义理论,对于有兴趣了解他的读者是个好开端。
何谓享乐主义?翁福雷引用尚佛尔(Chamfort)的那句箴言,将之作为享乐主义的绝对准则:“自己享乐并使他人享乐,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任何人,这就是全部的道德。”很明显,翁福雷倡导的享乐主义,并非等同于我们这个消费时代很多人所追求的物质欲望和及时行乐。它其实是对“我者”与“他者”关系的伦理思考,享乐是有边界的,不能伤害到他人,而在界限之内,则追求尽可能的自我。
享乐主义的主张,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在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之中,他继承了较早时期原子论者德谟克利特的观点,发展了一种在古典哲学中不常见的世界观,认为世上没有天意或任何形式的目的论,虽然有神存在,但其对世界或人类没有兴趣,所以人首要做的是关注自己的幸福与快乐。休谟的经验主义是享乐派的复活。每个人的经验不同,不同经验产生不同的道德观,人人都应享有自由按自己的道德观生活。
找到了这个源头,我们就能理解翁福雷为何要反对柏拉图,因为他认为柏拉图主义着力建造凝固的社会秩序,扼杀人的本性。他尤其反感柏拉图倡导的精英教育,这可能跟翁福雷的早期生活经历有关,本书前言收录的“孩提时代的自画像”是翁福雷的自传,这是一个被抛弃的、最底层的,从沼泽里爬出来的人生故事,他所受的教育全部来自自己不肯放弃的决心,因此他会对所谓“精英”不屑一顾,而将关注投向更广泛的、更需要“生命的力量”的普罗大众。
自传也部分地解释了翁福雷坚定的无神论态度,比伊壁鸠鲁走得更远,翁福雷像尼采一样宣称“上帝死了”,强调“势在必行的去基督化”。他大胆的言论近似于攻击,因为在他的人生中,基督教是迫害者的工具,宗教人员在虚伪的面纱遮掩下犯下了很多罪行,曾经令他和他的孤儿院同伴们饱受其害。这本书充满了个性主张,不乏情绪化,言辞激烈,这是我们在阅读中需要注意的一点。翁福雷以狂放直白的批评姿态,表达自己对当下人们的生存困境和现实悖论的思考。他的行文几无名词与概念,通俗晓畅,凌厉强劲,本质上就是一种相当自我的享乐主义宣言。
享乐主义是哲学的践行派,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必然要将言论指向当下的现实生活。翁福雷对精英政治的反感体现了他对家长式统治的厌恶,他自称“左翼中的左翼”,不服从,实践反抗,个体的革命化,都是他的政治生活目标。不过,相比政治言论这部分,翁福雷的身体哲学观似乎更有意思。他反对禁欲、反对婚姻、反对家庭,追求绝对自由的力比多,这听起来很像是一个自毁的策略,但不要忘了,翁福雷明智地先行框定了享乐主义的边界,这保证了他的主张在某些情境中的说服力。
比如,他怎样论述男女平等?他说,“放纵是一种伦理形态”,“封建式的放纵把光鲜的位置给了男性,却把女性当做用来展览的猎物”,因此,对于女性而言,必须将自己从本性的金字塔中释放出来,摆脱由生物决定论决定的命运。这肯定会引起广大女性的共鸣。为什么西门庆的“风流”让很多男性羡慕,而潘金莲却在群众的口水中成了淫妇的代表?西方文明尽管更加开放,但类似的故事依然不少,翁福雷主张,只有这些形容词可以公平地用在男女双方当事人身上,我们才能谈论真正的平等,才能真正回到存在本身,发觉自我的价值。
翁福雷的享乐主义哲学颇具争议性。孰是孰非?读者各有分晓。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享受思考的快乐,这是我们的享乐主义宣言。
这本书很早就买的特别喜欢的甲骨文系列作品。油墨风的设计浓彩特别惹眼,看上去很享受!书的名字叫做《享乐主义宣言》很有诱惑力,看书名以为作者要教我们如何享受生活!
打开书本和目录可能并非如此,因为书中提到的流派是犬儒主义和享乐相反的,看作者自述的经历更是精心!
作者开篇就写到自己十岁就死了,看到的时候不知所以,继续往下看才知道原来作者的母亲是被遗弃的,有心理创伤,所以成长中的记忆不好的,比如母亲打自己。此时也有幸福的时光,享受自然的乐趣!在十岁的时候明明不是孤儿却被送到孤儿院,在那里经历的一切,让作者认为自己十岁就死了!
在孤儿院中经历了什么呢?有美好希望的部分,比如对奔跑的渴望更或者自由的渴望,但是真实生活是艰辛的,因此他们渴望一笔救济金,但是却不曾有,他们的生活就变成要成为某种劳力,做事情,还经历各种精神和身体的伤害,单作者却在书籍中或者灵魂的慰藉!尤其喜欢哲学,这也是作者成为后来的自己的原因吧!作者写这本书开始接受自己,坦白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自己!也许这就是享乐主义宣言,开始享受生活!20190614
看这本书的时候会对内容有所预设,看作者自我介绍的时候这种预设对于享乐的理解和感触差异没有凸显。在阅读第一章的时候才明白作者介绍自己最后时候说的话对哲学最感兴趣的意义!这本书基本都在探讨哲学,从哲学史叙述的怀疑,到介绍部分哲学思想。引导读者去探讨思考哲学。我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让我对哲学开始有了新的认识我,比如介绍蒙田的时候我看到哲学应该就是通过自身的经历反省思考,对自己生命的认识进行实践。后期的梭罗也是如此。享乐主义作者提到让自己感到快乐,并让身边的人感到快乐!着也需要实践!能够享乐我想没那么简单!20190615
今天阅读的部分让我对伦理的概念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之前对伦理这个词的定义与理解特别模糊,不知其具体在说什么。今天的阅读让我了解,原来伦理是指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产生的生命体验。作者在这一部分,从有神论到无神论人类精神世界的崩塌写起,当人类开始怀疑宗教对我们生活的指导,开始寻找生命的出口。发现生命的游戏规则。哲学一直就在探讨这件事情,而作者所谓的享乐主义宣言,更像作者对生命哲学思考给出的答案。便是,人与人通过友善,互助。产生正面的链接,让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更美好。享受到生命的愉悦。20190616
昨天阅读伦理的部分,今天开始叙述禁欲,好似很多宗教都有这种行为,阅读甘地传的时候记得他还践行,这一部分作者是有很多思考的,我没有细看,但是我不认同禁欲,禁欲某种程度是反人性的。希望通过禁欲达到享乐往往刚好相反,除非 出于对宗教的虔诚,实现禁欲后的精神满足!20190617
今天阅读的部分,作者试着用哲学的视角审视艺术,艺术流向。并描述犬儒主义,塞尚应当是当代艺术的分水岭吧!他的出现让人门意识到,艺术不单单是美的,可以有更多的内涵!犬儒主义的出现,相对于之前出现的柏拉图斯多葛学派等等哲学流派的思想,打开另一个出口。生命的意义就是在哲学和艺术的探索中寻找让生命丰盈的物事吧!今天这一部分让我觉得,哲学家微博是艺术家,但是顶级的艺术家往往是哲学家,他们就有深刻的思想!20190618
关于哲学的书籍,这本书不断的阅读中,越发觉察到对哲学理解能力的确实,这本书读的似懂非懂只能边读边猜,依着作者的标题去思考内容,今天阅读的部分,关于宗教关于艺术关于浮士德式的身体。大标题是普鲁米修斯式的生物伦理学。我的理解就是因为社会的艺术科技进步,逐渐开始摒弃宗教的全方面精神肉体的影响,人类的生活和精神面对新一轮的挑战。如何能够感受到更多的快乐享受生活。仍旧需要重建新的伦理秩序。感触教深的部分就是作者指出我们感受快乐和痛苦是享乐的基础。其实快乐痛苦都是交织出现的,只要不沉溺其中一种情绪中。自个人而言都算得上生命体验的享乐。20190620
这本书阅读到了最后的部分,本可以一口气读完,想想还是细化它,分三天阅读,,多一些思考。今天阅读的部分( 自由主义政治16 悲剧的图谱1)至上的自由主义思想 2)肮脏的苦难和洁净的苦难 3)微型法西斯主义 )提到苏联失败,法国的苦难,狐狸一样的微型法西斯,对于这些内容总不能很好的理解,我想作者作者在叙述政治内的自由是艰难的,所以幸福的享乐变的困难,总结失败吸取教训以此成功,想要幸福享乐也要总结痛苦的教训。所以有了这一部分,悲剧的图谱。20190621
今天阅读的部分,叫做享乐主义政治,从左派精神到左派的尼采主义(易联系到右派)再到五月风暴的描述。总的来说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大致理解了一直所说的左派说的啥,可总结为法律平等,社会性博爱,和大规模获得被扩大的自由。总的来说思想总会被加以使用,使用得当人们就能收获理想的自由,爱和公平。获得享乐。20190622
最后的部分依旧写政治和哲学的思考,引用了不少别的哲学家的内容,太深奥不太懂。这本书就这样似懂非懂见阅读完了,一本让我痛并快乐的书,享乐主义,作者不单单从个人的角度思考还要从哲学社会的层面思考,一切变的复杂起来,也许本身就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我在未阅读之前把这个主题个人化简单化了。享乐主义宣言没那么简单。20190623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七):听一场身体的告白 (王奕涵)
作者:王奕涵
翁福雷的享乐主义大概也是要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身体,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认可自己的感官和欲望,直面真实的自己,倾听身体的告白,从而进入思想的另一层面,获得新的人生意义。
在开始谈论《享乐主义宣言》这本书之前,我先来说说米歇尔·翁福雷。他一头卷发,网络流传的照片上大多穿着样式简单的深色衣服。他看上去精力充沛,甚至带着一丝激烈,有诸多观点和见解;事实也的确如此。作为一个哲学家,翁福雷算是多产的,迄今为止共有五十几本哲学作品问世。他曾自比为“左派中的左派”。而在2015年,因为就难民问题发表的言论,翁福雷却遭到了来自左派的攻击,《解放报》控诉他为“极右党派国民阵线站台”。这样一个会挑起大众神经的哲学家,似乎和享乐主义的话题很是契合。
享乐主义,又或者犬儒主义,似乎听上去就不太好,至少跟我们一直以来秉承的“艰苦朴素”相去甚远,天然带有玩世不恭、游戏人间的态度,总是难登大雅之堂,甚至一直以来都是知识界、社会各个阶层所批判的对象。而西方哲学自柏拉图开始更是历来强调身心的二元对立,将心置于身之上、灵置于肉之上,习惯认为理性高于欲望——欲望是一种匮乏,渴望填补匮乏是一种懦弱,唯有克己和禁欲才是净化灵魂之道。然而,翁福雷偏要为这一“旁门左道”发声,一次次为该学说著书立言,最终形成了这部集合他主要哲学理念的《享乐主义宣言》。
在《享乐主义宣言》一书中翁福雷首先认定,所谓的主流哲学史有意忽视了享乐主义相关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而他的工作就是要在历史的夹缝中,梳理出“哲学的反历史”,将被贬低的第欧根尼等人重新赋予“严肃哲学家”的身份。然后,他的主要目的是要建构起完整的享乐主义学说体系,而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他所认为的身体理性。在他看来,真正的存在从来唯有身体,一切都始于身体、生发于身体,最后终极于身体。他向人们呼喊着要将目光转向自己的肉身,并通过身体,观照伦理道德、主体身份、美学体验和生命态度等哲学理论的各个方面。是的,这才是本文的标题想要表达的:让我们借着翁福雷的学说,听一场身体的告白。
尼采在《瞧!这个人》中说过:“哲学本质上是肉体的告白”,并且认为只有这一观点才是我们看待肉身的正解。翁福雷对此深有同感。他在《身体的理性》一章中,进一步主张精神上的质变都是身体反应积累的后果,认为思想的真理并不在理性、克制一方,而是生发于激情、顿悟和真福降临之时,并为此创造了“不可复现之瞬”的术语,用于描述顿悟的临界体验,强调其珍贵性和独特性:不仅在数量上,一生可能只能出现一次,而且在质量上,是百年难得一遇的思维升华——那是人类思想走向澄明之境的最高阶梯。翁福雷多次例举奥古斯丁的忏悔、帕斯卡尔在梦中获得的启示,以及其他通过如震颤、流泪、尖叫、哭笑等身体的感受而获得心灵的洗礼和升华。而这种遵循身体的指引从而获得灵魂救赎的情形,恰恰佐证了其宣告的获得真福的途径,并且也是在试图让我们明白一个长久以来可能为人忽视的事实:我们的身体不仅比我们的大脑知道得更多,甚至知道得更早。他还希望说明,肉体产生了一切激情,我们的这具皮囊绝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容器,而且是酒神狄俄尼索斯寄居的场所,是思想发酵的地方。翁福雷进一步激进地推论道:统治世界的从来就不是上帝,而是激情澎湃的酒神。他不只一次地表达过自己无神论者的身份,因为他认为“任何宗教都不可能绝对理性”。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亵渎神明。重点在于他所尊崇的是身体内部产生的道德,然后,肉体中动态的力量遵从了结构的形式,并通过神经元的作用为主体所感知,而这种道德具有宗教所不具备的力量。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翁福雷只追求感官的体验,这并非他的身体哲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翁福雷最正确的地方,在于他指出并承认身体反应和思想变化之间的动态关联。这里不如借用德勒兹所说的“欲望是竞争的客体”来作为理解的辅证,通过“具有生产性的欲望”,以进入更为广阔的视野。这种动态联结的关键就在于,一方面通过身体内部的流动、发力,扩展到人类知识的方方面面,比如关于现世现在的伦理,保持有理有度的礼节,性、爱和生育三种相互独立的两性观、犬儒主义的美学和政治等,另一方面,可以将欲望提到具有生产性的层面,而不再局限于肉身,生发出具有现代性、也更为高阶的东西,最终以身体为媒介,达到思想、自我和世界之间的和谐。
现在回到开篇提到过的问题,当听见诸如享乐、犬儒就会产生不好的反应,那么翁福雷学说就意味着某种精神的回归,那么到底回归的是什么?德国哲学家斯洛特戴克在代表作《犬儒理性批判》中,批判的也并非第欧根尼所代表的古典犬儒主义,而是丧失了血性的现代犬儒。精神内核的丧失才是空洞乏味,甚至流于低俗的原因。面对亚历山大大帝的橄榄枝,第欧根尼表现出的不屑是对于权威既定社会秩序的内心否定,是以自己的方式做出的抵抗,用以超越混沌的人世。从这个意义上讲,当我们和身体的关系不正确、我们对于此生此世的不满停留在油嘴滑舌的服从时,具有古典犬儒精神的嘲讽,正是需要反复回溯的精神态度。如翁福雷那样,既不提倡肉体和灵魂的绝对对立,也不是一味褒扬身体知觉、继而取代理性思维,一切目的都在于强调身体智能、身体思维的丰富性、创生性和重要性。不同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可能性,我们要做的不是去计较哪一种效率更高,而在于我们面对自己、面对世界时,能够打通一条路,去追寻光的方向。我想,翁福雷的享乐主义大概也是要让我们通过自己的身体,重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自己和世界相处的方式,认可自己的感官和欲望,直面真实的自己,倾听身体的告白,从而进入思想的另一层面,获得新的人生意义。
《享乐主义宣言》读后感(八):宣言背后是可操作的哲学
(刊于《经济观察报》2016年12月26日)
文/俞耕耘
“自己享乐并使他人享乐,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任何人,这就是全部的道德。”法国当代哲学家米歇尔·翁福雷在《享乐主义宣言》中重申了享乐应当遵循的伦理原则。如果单看这书名,你会觉得此书难道是“教人堕落”的“大毒草”?抑或是一本休闲娱乐指南攻略?错,它是一部地道板正的哲学书,给我们描绘了一套可操作的“行动哲学”。有人也许会鄙夷,享乐主义有什么好说的?不就是当下消费主义、物质主义甚嚣尘上的“并发症”吗?竟然还有人为它“正名”,写成“宣言”,简直不可理喻。确实,在当下“享乐主义”绝对是弥漫泛滥的社会病症。人们拒绝、厌恶这个词语:因为它是粗鄙的信仰错误。
然而,翁福雷并无兴趣探讨个人生活、社会风气层面上的奢靡享受。相反,他始终在追问一系列哲学问题:身体何以成为哲学关注的研究对象?艺术家应如何思考?后现代生物科技语境下,身体又担负了各种价值?所有这些都指向书写的雄心:建立起贯穿伦理学-美学-政治的哲学系统。“享乐”的内涵无疑就是联结系统各框架的核心力点。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享乐?这是翁福雷下的第一步棋:他急于要对享乐进行“分类讨论”,阐明哲学层面上享乐主义的要义。“我不得不经常面对那些将享乐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纳粹主义、非道德主义画等号的言论······”这些“污名”看似与享乐天然联系,实则不然。作者所界定的享乐,始终是一种自我与他人伦理关系。用八个字概括:即是“互不妨害,共同享用”。
自我的享乐固然重要,但同样重要的还有他人的享乐。“如果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谈伦理,正是他者的身份决定了伦理是什么样的伦理。”自我享乐却不与人乐,才是对享乐主义哲学抨击的大敌。这种阐释显然暗合了儒家伦理“金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换言之,享乐不能建立在他者之痛上(如萨德侯爵的虐待快感),一切假公济私,损人利己换来的“享受”(如腐败分子的吃拿卡要),也均被“享乐主义哲学”所剔除。那么,作者所宣言的“享乐”究竟为何物?在我看来,它是一种契约价值,是一段成功的、让自我获得满足感的关系。要想达到享乐,首先要懂得人类心理共通感,努力与他人的快乐(或不悦)趋同、共振。
在这种意义上,享乐的契约精神既是塑造自我的技术,又是教化“他者”的过程。翁福雷从人际关系、社群关系中的愉悦感来理解享乐的“发生”,显然意在强调享乐主义哲学的伦理学、社会学根基。同时,也说明它是一套彻底的实践哲学。“实践日常礼节,贯彻‘有礼貌’逻辑,懂得致谢、欢迎和给予,在微小的社群——两个人——中维持必要的愉悦,这就是在制造伦理,创造道德,演绎价值”。
作者自言,享乐主义哲学倡导一种显而易见的哲学生活,立足于一种功利与实用的存在视角。从而,怎样操作,如何对待生活,才是他的核心关切。契约伦理要想发挥效用,就必须反复盘算,不断做出价值选择。翁福雷描绘了一种能够精心计算出来的“道德手帐薄”。享乐总要衡量预计的愉悦,可能的不快。在这份清单上,先要盘算享乐的成本代价,再决定是否行动。“如果此时此刻的愉悦要以以后的不悦为代价,那么就不要贪图这种愉悦,放弃它。如果当下的不悦会带来之后的愉悦,那么就应该选择它。”
不难发现,作者再一次颠覆了我们对享乐主义哲学的“望文生义”。享乐并不是非理性的纵欲,相反它的背后存在着“身体的理性”,它随时警惕“瞬时纯粹的狂喜”,“无意识的享乐”对灵魂的破坏。书中,翁福雷不厌其烦地列举哲学家关注身体的诸多轶闻:奥古斯丁受到天赐恩宠,泪流成河,皈依了天主教;蒙田从马上摔落后,有了关于死亡的伊壁鸠鲁式理论;笛卡尔做了三个梦,催生了理性主义的诞生;帕斯卡尔经历的身体“激情之夜”,让他反思哲学;拉美特里在围攻弗里堡战场上昏厥过去,此后转向了身体一元论;卢梭摔落坑中,引发一阵痉挛,在抽搐中他找到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素材······
翁福雷不过想说,哲学家总能从生理反应上,找到身体所积累的理性素材。享乐主义哲学的基石就是:塑造自我,关切自身,爱恋身体。在哲学家的书信、自传和著作中,你总能发现这种身体的震颤。很显然,作者的享乐主义哲学,延续了福柯晚期生存美学、自我技术的阐述思路(他也多次提及受了福柯的“教谕”)。只不过,翁福雷对身体的关注,有着不同的旨趣。在他看来,身体是反抗的武器,享乐的载体,革命的工具。正是身体,将艺术审美、伦理价值和政治反抗联结在一起。
享乐主义哲学不满于柏拉图式的身体:因为那是一种二元分裂,对立敌视的灵肉关系。它直接形塑了一种基督教化的身体观念,肉体只有依赖于超越性的灵魂(非物质)才能救赎。任何物质性都会妨害一种永恒不朽,从而造成人们对自我的厌恶和世界的蔑视。作者的第二步棋路就是重新描绘无神论身体,“让我们认清肉体,将其体内的幻象、虚构和其他魔幻表象统统清空”,这正是一种典型的祛魅。全书的目的显而易见,它将身体重新定义为原子实体。这种唯物化身体能够回答怎样实现一种“本源化的享乐”。
何谓本源化的享乐?它同样是一种趋利避害的盘算策略,意在“增加世界上出现幸福的机会,降低出现痛苦(疾病、折磨或残疾)的机会”。这是最大的享乐,在“保留人”的同时,“超越人”。它利用生物科技、基因转换等手段使人最大限度跳脱决定论的束缚,获得最大的自由。为此,作者重新检视了医学伦理中的焦虑:规避式的优生学并非种族主义(如净化更新人类)和消费主义(如制造流行的外貌),而是一种预防医学。人的“活”指的是人性存在(脑感知世界的能力),而不是指生命的开端。“在人性还未形成之前和人性已经消亡之后,所有的人类操作(如安乐死,选择基因、胚胎培养、避孕流产等),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讲都是合理合法的。”
正是因为这种去基督教化的“生机论身体”,让我们得以切近享乐主义的哲学本质:按照自己的意愿享用身体,只选择值得过、应该过的生活,而不是能够过的生活。享乐主义从伊壁鸠鲁那里借得了一种现世欢愉,是真正现实直观的哲学。它教会了我们对待死亡的生活技艺,那就是永远不要赋予死亡以意义。我们活着,死亡还没到来;死亡降临,我们已成虚无。享乐是反对将生活的消极性提前现实化,它的精髓是不要让我们生不如死,而是要活着死去。
更重要的是,翁福雷的享乐主义在艺术领域中建立了伦理学视野。摒弃基督化信仰的肉身,转向狄俄尼索斯式的身体,本身就是对柏拉图主义的反抗,它自然会延伸到艺术领域。作者敏锐发现,当代艺术革命在本质上是理念-心智世界的决定论,让位于一种场域-社会机制的决定论。杜尚的创举就是将艺术从神学中拉拽出来(打破了美-理念-上帝的同位关系),在社会学意义上赋予艺术物质性和主体性。作者并不认为这会直接导致虚无主义,相反,它打破了一种单义性统治,使艺术潜藏了革命的抵抗力量。
虚无主义不过是当代艺术在变革中产生的“并发症”与“副作用”。它表面的粗暴颠覆不过是一种可见的疯癫,掩饰不了其空洞的贫乏和意图的分裂。在我看来,这是一种“美学的狡计”:虚无主义将病症和艺术混同起来,毫无超越升华,殊不知疯癫是创作的终结,而不是方法,更非真理。它用颠覆的“假面”重又走回柏拉图的超验老路:理念优于感知,意图先于实践,将身体贬低为大批身体代谢物、垃圾的符号。不仅主动放弃了内在性和深度性,还把空洞无物当作了商品膜拜物。
那么,作者对这种“艺术重症”,开出了怎样的药方?答案是第欧根尼的犬儒主义。在翁福雷看来,第欧根尼奠定了一种只看重现实、物质性和身体的传统,他就是虚无超验的反面。一个“享乐主义的身体”是虚无主义的解药,因为它(身体)传递观点,承载意义。生活就是身体的演出,是公开地实践哲学。享乐主义哲学重新发现了“一具活的、神奇的、伟大的、富有潜能的肉身”,它始终宣示着对实在和物质的重视,对内在和现世的渴望。我想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就是挖掘美学、伦理学及政治领域变革的基底力量,始终反抗着一种心理按摩术的欺瞒。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书语云中君
享乐主义宣言丨人间醒世录
人历经世事后,心智逐渐成熟,最终需求精简化,主要乐趣只来源于两点,身体的欢愉和哲学的思考。
法国人,米歇尔·翁弗雷,以后者为工具,以前者为方向,开始思辨享乐主义对于人类的意义。
大众视野传统印象中的享乐主义,是纯粹是的生理欢愉,是夏桀、是商纣、是周幽王、是天蓬元帅,酒池肉林、香车美女,一生纵欲狂欢的人间走兽,而哲学范畴中的享乐主义,是源于古希腊的爱利亚学派的人类生活理想,在享乐主义者们的理想中,人类最美妙的上等生活,应该是一种充满了足以持续的享受,而尽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其中悲苦的好日子。
米歇尔·翁弗雷以现代社会视角进行论证和思辨,告知大众,这种理想依然可行,甚至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这种理想,但成为享乐主义本身,是需要前提的。
首先,尊重身体。
思想并不是从天而降,而是源于身体,从身体的最深处而来,在肉体上喷涌而出。
借尼采的表述,肉体才是“大理性”。
蒙田在1568年从马上摔落之后,才有了关于死亡的伊壁鸠鲁式理论;
1742年,拉美特里在围攻弗里堡战场上昏厥过去,此后他转向了身体的一元论;
1794年10月,卢梭去探望关押在巴士底狱的狄德罗,走在文森纳路上的时候,一不小心摔落在坑中,引发一阵痉挛,然而就在这一阵抽搐中他找到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的素材;
1881年 8月,尼采在席尔瓦普拉纳湖陡峭的河旁边,获得了永世轮回和超人的想法;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尊重身体并依此激发思考是享乐主义的首要原则。
再次,超脱先验。
超脱先验,人类必先要脱离开柏拉图主义的困局,以唯物主义为中心,以实用功利主义为方向,远离上帝,信仰物质,投怀于生活。
终结纷争,规避霸权和奴役思想,拒绝不管是实际的还是象征意义上的领土争端,清除我们身上的动物性的残留。更简要地说:极力压制每个人体内的动物性,从而唤醒人性。这是一直以来我们所希望的理想状态。
可现实是,很多人,甚至大多数人,都缺乏身份认同。没有完成的自我,脆弱且空虚,有裂缝和断痕,有黑暗之处和危险地带,压抑着死亡冲动、施虐冲动和受虐倾向,整个无意识被毁灭或自我毁灭占领着,如此种种都让人认为这世上并没有完美,人们只能带着这些普遍的消极性一直往前走。
人类因为对目标感的盲从,进而开始阶段性的对先验性进行笃定,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万人残骸之后的价值观,是纳粹的死亡营和斯大林集中营的兽性,广岛和长崎之后,是西方法西斯国家的恐怖主义和东方的共产主义体制,在波尔布特之后,在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之后,这一切让20世纪染上了鲜血,我们不能因为没有切实可行的目标,就满足于臆造无效无能的神性灵魂。应该建立一种更加质朴且能对现实产生影响的道德。不再是英雄和圣人的伦理,而是理智的伦理。
因此米歇尔·翁弗雷推崇的实用功利主义需要回归到哲学的结果主义:不存在绝对真理,没有好、坏、真、美,也没有孤立存在的正义,要视明确而清晰的情况而定。选取一个合适的角度—视情况而定的享乐主义—一边向自己的计划前进,一边获得愉悦的结果,这样难道不好吗?这样的想法在边沁的作品中已初见端倪:思考要以行动为依据,行动则要相对地以行动效果为目标。
对于取代古代柏拉图主义思想的新伦理,我们应该要求:尊严而非过失的道德,高雅而非伪普世的伦理,内在而非超验的游戏规则,能增加生命力而非减损生命力的美德,对生活的热爱而非消极感情,享乐主义而非唯心禁欲主义的构想,与现实的紧密相连而非对天意的臣服,等等。
最终,我们需要摆脱一切超验的世界,在那里人们显然也要倾诉,却是对自己的同胞、对另一个非上帝之人的倾诉。
然后,理性欢愉。
自己享乐并使他人享乐,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任何人,这就是全部的道德。—尚佛尔
米歇尔·翁弗雷认为,欢愉就是绝对的善,欢愉的定义是没有烦恼,是获得平静、征服平静、维持平静,又是精神与灵魂的安宁。
一直以来,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常常混为一谈,前者认为世上存在的只有一个个的个体,而后者认为世上只有他自己。
个人主义的欢愉至关重要,教养、谨慎、柔情、谦恭、文雅、得体、体贴、审慎、殷勤、慷慨、捐赠、付出、关爱,这也是享乐主义需要遵循的道德主题,平时越是积极实践礼节,习惯之后就越能形成神经元突起,获得真正的欢愉,这便是成为享乐主义的前提。
如果此时此刻的愉悦要以后的不悦为代价,那么就不要贪图这种愉悦,如果当下的不悦会带来之后的愉悦,那么就应该选择它。所以要避免瞬时的狂喜,因为无意识的享乐是对灵魂的破坏。
作为愉悦的重要体验,享乐主义应该注重性愉悦的契约精神,情欲合约本身是两个个体(至少两个)按照享乐主义契约制定的形式建造的一片文明开化的领地,既然是契约,就需要信守承诺,因此,一定程度的文明教化,一种确凿的文雅,或某种程度的文雅,就是必要的。
米歇尔·翁弗雷赞许阳光的情欲,却又将社会性的性观念清醒的剖析,在经典的两性关系中,女人、母亲、妻子的混合和男人、父亲、丈夫的混合只要一确立,就会对孩子造成不可逆的伤害。生育成了轻情欲中的又一障碍,它让沉重的性行为不再为性行为本身服务,而是为社会服务。
拥抱生活,则是获得欢愉的唯一途径,就如犬儒主义,消极的说,犬儒主义是一种反柏拉图主义;积极地说,就是一种唯名论的观点主义。换句话说:唯一存在的是现实,最重要的也是现实;没有超验世界;事实归根结底就是物质性;人是衡量一切事物的准绳;可感的自然提供的是模型,而非心智思想;讽刺、颠覆、教唆、幽默会激发出最优方式;不信教的身体,没有上帝,也没有导师,身体只是我们可支配的资本;可以用一句格言来概括:生活是一场庆典。人间万岁!
面对死亡,享乐主义应该意识到,死亡既然还没有到来,就不要赋予它死亡到来时的意义。用我们的生活去蔑视死亡,调动所有反抗它的力量。让我们尽情地、完全地、快乐地生活、
重点不是让自己生不如死,而是要活着死去—然而长久以来,很多逝去的人都没有做到这一点,他们从来没有学会如何生活,所以他们都没有真正活过。
最后,时代意义。
20世纪的意识形态之争或许是最愚蠢的人类行为,由之导致的全球战争和社会实验,又是愚蠢中的愚蠢,想摆脱集体的狂热,就必须回归个体的澄明,追求享乐主义的生活实践,或许是一条不错的选择。
这个时代需要警惕狮子一样的法西斯主义:一般的、传统的、被写进历史书中的法西斯主义意味着一个信仰狂热的民族共同体,它大张旗鼓地吞噬和消化个体,致力于建立一个先验性的信仰狂热团体—种族、人民、国家、德意志……私人生活在至高无上的集体性熔炉中消亡。政治宣传覆盖了所有领域,规定人们按照精确的、既定的、独一无二的方式去阅读、思考、消费、着装和行事。任何其他言论都是不合群的,会遭到打压、诋毁、甚至封杀。理性一钱不值,在某些地方甚至被视作衰败的因素、腐朽的源头。相对于理性,法西斯更加推崇民族天性、大众冲动,以及群众的非理性力量,这种力量往往被强有力的言论和洗脑性的媒体手段激发和煽动。这种纯粹非理性的实现,需要权威的领导人、伟大的组织者,以及高度概括的原则。
然后,我们要警惕“革命”二字,像如今的中东和北非的变局,事情往往是这样的:革命推翻了旧有的统治,这毫无疑问,然而却建立了一个更加残暴的体制!这种伪变革并不是人们想要的:它维系的是幻觉,带来的是持久的失望和绝望。然后某一天,我们突然醒悟,发现这个时代究竟像什么:狂欢之后的宿醉。
最后,我们要意识到已有的社会实验的颓败,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的改变自然而然会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这一思想如今已不再盛行。通过集体和暴力的方式占有生产资料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意识形态并非来源于生产方式的生理逻辑,而是源于其他逻辑……思想的生命力更长久。
那么如果真要变革,人类未来的方向究竟如何去走?按照黑格尔的扬弃逻辑就是:保留和超越。在这一辩证过程中,应该以既有、过去、历史和记忆为支撑点,在尊重这些支撑点的前提下,接受向前进的推动力和产生新的存在可能性的推动力。这种辩证法不是极端的决裂,而是演变,是清晰而明确的变化。
这种演变,需要的是个体心智的进化,无关政治,而是要回归于本体需求,如享乐主义所倡导的社会理想,任何享乐主义的社会性都应当关注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这或许是已知经验中比较中意的一种选择,而如何去做?以上种种,已有预设。
最后,对于社会,我们应该尊重多元性的存在,并且能够报以平和的姿态加以面对,这或许便是真正的成熟,而且对于超脱怨恨的生活来说,这种姿态是必要的。怨恨太费心力了。宽容是成人的一种美德。
享乐主义在华人世界,应如蔡澜先生,榜样如此,乐此不怠。
乌麦
20180217/鹿柴小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