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岁月如风小少年读后感100字

  《岁月如风少年》是一本由曾良君著作,万榕书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36.00,页数:29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一):你要是有这么孩子,你也想揍他

  这是一本特别曾良君的书,不同于【时差党】那种站在第三人视角看着大家说故事的叙事风格,而是从主视角来讲述自己的童年到底熊成了什么样。

  书中流露着曾良君一贯的风格,小心思和小趣味就像春天森林里的小兔子,时不时的从旁边的树丛里蹦出来,看上去是毛茸茸的。

  读过后感觉这就是一个小孩子在给你讲着小孩子的事,用最简单的语言讲着成年人内心的那一点软乎乎的东西,如果你的那一块还没磨成老茧,还没硬化的话一定也会有感觉的吧。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二):光看了简介都已经让我感触颇深

  光看了简介都已经让我感触颇深,我想念儿时的那几个 几个渐行渐远的少年和我那些亲爱的某某某,那些年少时疯狂追逐的人和事在我脑海里历历在目,岁月的流逝我们90后都已经慢慢长大,成家立业!回想当年追逐奔跑的我们让我顿时甚是怀念,怀念那些无忧无虑,放逐奔跑的少年们!少年时期对于爱情的单纯和那种执着,第一次对一个人心动,那是美好的回忆,是一生第一次的感动,我是个感性的人,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本书,都有非常精彩的故事,哪怕一件小事对于我们的记忆当中,多年回想起来嘴角还是会挂上一丝微笑。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三):岁月如风

  已经忘记在哪里得知这本书,去了家附近的书店,和店员找了很久没找到,以为自己会错过这本书,庆幸最后还是在网上买了回来。 每一个标题围绕一个人物故事来写,真实到令人感动。从小时候的玩伴到大学同学,人物个性鲜明,以至于我总是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人物与之对应。

  读过了曾良君的青春,正如书名一样,感慨岁月如风少年还是当初那个少年吗?

  想来我本来就是一个喜欢缅怀过去的人,过去这两个字在我心中总归是 过不去 的代名词。

  遇见形形色色的人,这些人也在时光岁月中与我渐行渐远,可是我还是想念她们,也并不是想念过去的自己,只是想谢谢这些人与我相遇,某些人与我相知。

  我知道有些人已没有机会再次相见,如果给我机会遇见她们,我也许也会无所适从吧。 但我也期待在茫茫人海中能一眼认出你来,告诉你我是谁。想给你个大大的拥抱,记住你的味道和感觉,然后回归自己生活。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四):岁月可堪记,少年不回头

  如果不是读这本书,我几乎没机会想起小时候的朋友,那些在记忆最初留下模糊面貌的人,她们蹦蹦跳跳,瘦瘦小小的,随着曾良君的故事,见缝插针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在记忆浩瀚的空间里,曾良君和曾良君的小伙伴们,我和我的小伙伴们,苏州的青石板小巷,流水与房檐,北方的废弃厂房,煤场与烟囱,一闪而过的想象与印象,渐渐地彼此交融重叠,最后剩下一团团交错的身影和一声声明朗的呼唤。

  曾良君的文字淡淡的,不急不缓,刚好就像小时候悠哉悠哉的时光一样,没什么大事,也没什么小事,但是有数不清的灵机一动和兴致勃勃,一个个场景和片段就晃晃的来到你面前了,阿毛、於克邪、陈翰林好多朋友的声音就响起来了,喊你放下工作吧放下很多忧思,下楼出门玩啦!

  其实我不怎么喜欢回顾过去,对已经失去联系的很多朋友也说不上有很多遗憾,我更喜欢把生活分成阶段,每一个阶段各有主题各有同伴,那么当一个阶段过去,就要全情投入到下一个当中,很多人不是我抛弃了,是过去的时间把她们留下了,而我怎么可能和时光抗衡呢?唯一留下的也只能是被琐碎的新事积压的旧记忆,而《小少年》大概就像一阵清清爽爽的夏风,她吹过了,纸张飞散,让那些旧记忆重新浮上来,原来不需要念念也可不忘。

  岁月如风,无可回头,少年们渐行渐远,但黑白铅字会留着,那其中所有人都还是旧时模样。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五):岁月如风, 往事如酒。

  看这本书就好像参加了一场毕业多年的班级聚会。

  故事是由那个坐在角落面目清秀但是你一直想不起她姓氏名谁的人讲的。她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把这些和你我有关的往事娓娓道来。突然间,往事如云雾翻涌而来。你和她一起回到苏州小镇的青石板巷弄,隔着门看到书中人登上舞台生动鲜活起来。

  翻看这本书那个穿着背心短裙趿拉着拖鞋的曾良坐在苏州河岸。晃着脚丫向你招手,邀请你一起坐下看过往的船舶。她笑嘻嘻地同你讲这些故事,中途她可能还会拖着你去买两根冰棍,到阴凉的巷弄里边吃边讲。讲到暮色四合,讲到她姆妈喊她回家吃饭。你依依不舍想把剩下的故事听完。她惦念着家里的晚饭,分开时她说“你明天再来找吧,我把剩下的故事讲给你听。”

  你听了她的话,第二天去找她,你们坐在她家沙发上,吹着风扇听她说剩下的故事。你为了听完这些故事留在她家吃了晚饭,饭后出门散步她把剩下的故事讲完,她贴心地把你送到家门口。笑着和你说故事我讲完了,你该回家了。你的精神和味蕾都饱餐一顿,觉得有一些疲乏,来不及换上睡衣倒头就睡。

  几天后的午夜梦回时,你突然感受到她说的那些故事在你体内酝酿发酵,变成了酸涩的酒。你开始不停打酒嗝。急急忙忙跑去她家,寻求解嗝良方。你还想问问她关于这些故事里的那个“我”。你想知道她的故事,越详细越好,越多越好。

  但是她已收拾行囊,再一次离开她的家乡去往云深处。

  她留信给你,你打着酒嗝看着她留给你的信,她说“很高兴认识你,下次再见啦。”

  嗯,好,下次再见。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六):我眼中的曾良,素未谋面的单向伙伴

  知乎上的曾良君,分析问题,层层推进,极其聪慧。这让我长期困惑,陷入迷思,这么聪明的人老说自己学不好数学物理?我真是无法相信。大概在此过程中出现了不想学习,不去学习的状况吧!或许曾良只是谦虚。

  微博上的曾良君,总带着一种丧丧的温柔。后来追极光连载,高潮部分,被击中内心。曾良君应该是很细腻的人吧!你真的很棒,不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写字的人很棒,而是作为一个真正的不同于任何人的独特的作家,非常棒。此后也开始看时差党,岁月如风小少 年。倒叙认识曾良的文章。

  在曾良君击中我的内心的那一刻,我不再孤单。你成为我素未谋面的小伙伴,不知道我的存在。在那一篇篇的文章里,看到曾良成长的痕迹,看到你写的越来越好。其实,曾良也很努力吧?才能摆脱虚无的痛苦,为自己喜欢的事情付出。

  岁月如风,曾良温柔如风。哪怕是童年少年时期,生活也没有十分的轻松愉快。回想起当初自以为是配角的岁月,竟然也有过不少光辉。可能在别人的视角里,我也是主角吧!而曾良呢,像是宫崎骏的女主角,如此可爱迷人。

  我爱的人呀,也在岁月里慢慢飘散。而那时的你,留在我心里,成为永远的陪伴。那天风正好,你站在树下吃瓜,我说我要块好的,你说给他一块小的。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七):悄悄地说几句

  第一次了解曾良君,是在我抑郁最严重的时候。一个人在深夜中的宿舍偷偷抹泪,没有自信,极度自我厌弃,厌世情绪直接摆在脸上。每天就是刷豆瓣来打发时间,直到我看到了曾良君写的心灵鸡汤,真是意外之喜。

  原来还有这样一个人,每天大剌剌的晒自己是如何摸鱼不想写作业,鼓吹失败的人也是可以生活的很幸福,更让我意外的是居然还有一大票人每天赞赏并身体力行的遵循这种摸鱼精神。那一刻,我感觉松了口气。这个世界不只有我一个人这么丧。真好,有这样一大群死样怪气的人陪着我一起死样怪气真是太幸福了。

  现在我已经毕业了,抑郁的情况也缓解了,而我也发现曾良君并没有他自己所说的那么丧,她既没有秃头,也没有放弃码字,还在用外语学习建筑学,这实在是太神奇了!于是我开始自我反思,或许我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糕!我要感谢曾良君,是你的乐观感染了深陷泥淖的我,让我开始相信废柴的自己也可以很好。

  而我对曾良君的回报,就是看着她每天孜孜不倦的刷书评后,终于耐不住好奇心买了一本读读看!文字是一如既往的有趣,但越看到后面却越觉得伤感。一是羡慕曾良君有李书笑这个基友陪着长大,真好!二是随着时间的步伐,很多人渐渐离开了自己的生活圈,抬起头四周一望,才惊觉我的朋友都去哪儿了。他们大概都消失了吧。

  岁月如风少年你是否还会回来呢。

  皮埃斯,我希望书里所写的一切都是真实,这就仿佛我好像真的看着曾良君一点点长大,这种感觉实在是太奇妙了!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八):没有岁月可回头

  很幸运读到曾良的书,如果不是看了这一本,我差不多快把我年轻时的样子忘光了。因为那是一段我很怕回忆的青春,每一天都寡淡,每一次选择回忆都后悔。

  《岁月如风少年》是看的曾良君的第二本书,第一本叫做《时差党》。曾良的书看熟了,会发现她是个很羞怯的写作者,不太愿意大段大段地写自己,更习惯把自己织在别人的故事里,也不喜欢很长很长的评论,总是很认真地使用简短的字句,像是怕伤害了谁,怕别人伤心,怕别人难过,在可以煽情的时候冷静地写,像一个很懂事很懂事的大人。

  我猜想曾良在现实生活里,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性格,所以,她才选择了这样一种方式来写作,这种方法,让她的文章看起来独特清爽,散发着少年人独有的温柔和才气。《小少年》和《时差党》都有很奇异的修复力。慢慢地修整着那些想忘未忘得时光。是啊,她也在修复我,让我先试着回忆看看,找出我抚不平的事情,然后跟一个叫做李书笑的女孩子,拉着我一起看漫画,一起玩,跟我说:“算啦,都过去啦!”我很容易被这些少年人治愈,虽然她们的烦恼并不一定比我少,她们的操心,甚至跟我一样多。

  如果我是被曾良写的同学,我会很感激她,她不止纪录了细节,还理清了脉络,让我能一眼看穿人生——如果看到以后的样子,我并不想走到未来去。

  《小少年》躺着看很舒服,看完后,我将过去在心里排序:最好的年纪,不过是学前几年,夏天无所事事,妈妈早起买了菜回家,然后去上班,我用整个上午的时间,剥豆荚,掐豆芽的根,等妈妈下班回来煮饭。夏日缓长,完全不用担心时间流逝,尽可以放心消磨。还不懂事不会思考,不懂大人的辛苦,不知道心疼,懵懂地坐着、看着、手边是一堆一堆剥好的豆粒,掐掉根的豆芽。院子里所有的树都在起风。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九):在那场关于青春的故事里,你也曾是主角

  “青春”这个词,就像一千个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有一千种不同的答案。

  在韩寒手中,它可能是翘课逃学浪荡无惧的小文青;在郭敬明笔下,它也许是纸醉金迷勾心斗角的姐妹花;而到了曾良君这里,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曾有过的青春。

  没有所谓的堕胎流产,也没有所谓的打架斗殴,它只是真真切切又平淡无奇地发生在我们身上。

  那个性格敦厚临走前还不忘送出宝石花的“阿毛”;那个贯而投机取巧最终一走了之的“陈翰林”;那个仇视一切愤而复读的“葛肃”;那个不肯妥协于是自暴自弃的“路昭”;那个视交际人脉为人生真谛的“董老板”;那个总是披着老好人皮而不敢脱下的“Harlan”;那对曾经针锋相对最后却相抱和解的“姐妹”……其实每一个角色,都似曾相识,都曾出现在我们的生命中。

  他们像一场突然而至的暴雨,下在我们某一阶段的人生中,和我们匆匆相遇,又匆匆离去,再也不见。

  所以曾良君讲述的,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青春,更是每一个人抹之不去的回忆。

  她是沉默无声的旁观者,同时也是这场浩大回忆的主角。

  透过她的双眼,我们看到了一条街道的变迁是如何深深烙印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有的搬入高屋,有的蜗居一隅;看到了一个孩子的人生像被风吹走的蒲公英种子,有无数种落地生根的方式,有的堕入烂泥,有的昂首挺胸;看到了每个光鲜亮丽的东西背后都有无法诉诸他人的丑陋,有的挣扎求生,有的纵情声色。

  在她笔下,青春是真实且触手可及的,每一个读者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曾良君在后记里提到,她本以为自己是背景板、是那不知名的路人甲,但当她真正将那些回忆点滴落之笔端的时候,她才忽然发现,原来在那场已经逝去的青春里,竟然发生过如此之多的故事。

  “纵然我不曾做过主角,总是以一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身份出场,不过,做个旁观者可比做主角轻松多了,贫乏懒散如我,有时候,就算是自己的人生,也不太想成为主角。”

  人生有千百种可能,没有一次可以重来。

  但是在那场关于青春的故事里,你也曾是主角。

  《岁月如风少年》读后感(十):若不如风,又能如何

  从操场上那扇门出来之后,时空就像魔方被拧了一下,重新组合了吧?那鬼打墙的六个小时里,外面的世界还是原来的吗?《小少年》里的第一篇《因为有阿毛》,挖了这样一个坑,后面的故事便亦幻亦真。极力维持完美的very汪、沉迷于当公主的季筠、认为自己代表正义的葛肃、编造“所有人都喜欢我”谎言的蒋晓松……幻觉裹挟着生活,让手无寸铁的少年得以与环境相博。但青春稍纵即逝,泥牛入海,疑惑还来不及解开就要面对现实的迎头暴击,太痛。若有相同的人守望相助,那倒还不那么艰难。可是他们一开始还相同,后来就渐渐长出各自的形状,朝不同的方向流逝了。洪流之中,再无援手,只好在深夜里痛哭。

  少年们的背后,又是各色各样的父母。偏执地认为自己家穷的老K 妈妈、老公被抓还要维持高雅生活的季筠妈妈、认为自己儿子一定是大学士的陈翰林父母……大人们也要刻意地制造幻觉,来勉力支持不如意的人生,来对抗不知道何时降临的灾难,而这一切又是徒劳。相比之下,互相投掷速冻汤圆的父母还来得真实可爱。他们也有过骄傲自在的青春吧,而今也是颓然乎其间了。曾良君这春秋笔法用得溜,让少年的生活照见中年的羸弱与衰败,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唉,恍然如梦,代代相传,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看完《岁月如风少年》,只有一声叹息。想到自小到大认识的那些同学们,做公主的依然天真单纯等着做贵妇,叛逆少女凭着敢闯敢做和流利的英语去了外企,愤青浪子收了心去做公务员去相亲,高中的天才学霸上大学连学位证书都拿不到又照样回家当银行柜员,曾经将驯夫之道挂在嘴边的女孩已经陷入了婆媳战争,被二胎拴死在家。有人将幻觉成真,有人的幻觉破灭。那些幻觉破灭的瞬间,是怎样的呢?

  细思恐极。所以只好如风,假装可以遗忘。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岁月如风小少年读后感100字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如风  如风词条  岁月  岁月词条  少年  少年词条  100  100词条  
美文

 油菜花开

 又一个春意荡漾的季节,     又一个春意荡漾的季节,   油菜花开。   抖落冬日的风尘,   展示青春的风采;   拨动三月的心弦,   弹奏曼妙的乐章。...(展开)

美文

 缅怀先烈

 现在我们所追忆和悼念的,是曾经在历史上闪耀着光芒的勇士,像学者、爱国志士甚至是至高无上的人民。留下了鲜血以后,他们去到了洋人口中所说的“极乐世界”,而以中国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