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是一本由安东尼·吉登斯 (Anthony Giddens)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8.00,页数:2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精选点评:
●妥妥的大碗学术鸡汤,谈恋爱劈腿离婚年轻人迷茫社会道德全球化自尊自信自爱全都说遍了。貌似对福柯有点意见?
●读得电子版。
●并非再版,而是换了译者,读起来并不顺。
●学识尚浅,没咋读懂,准备有空二刷。对现代性x自我认同这个议题我是感兴趣的,可是吉登斯的话+中译 真的令我想投降 准备找个原版看看
●参考书,相当可以了,反正够我写论文用了。
●总体上还可以。不过,很多社会学术语翻译不妥。
●喜马拉雅听书。
●拖了好久才看完,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难啃的,而且从结构上并没有看出太特别的逻辑线条。(反身性原理)
●这一版翻译让人比较难理解了……
●简而言之就是生产力的日益发展与人民群众的适应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
对于“人存在性”等深层次存在性问题的回答,古今中外的学者是有很多相通之处。吉登斯:在诸多不同的互动情境中保持稳定的行为举止恰恰就是保持自我身份认同感连贯性的主要手段。孔子:子四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吉登斯是从正面的角度论述,人的自我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连续的过程,而孔子是从方面的角度讲述,自我身份认同不能规定固守“既定的本质”,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人的不同表现,不是分裂固有的本质,而是丰富原有的自我。自我是一个逐渐丰富的过程,这一思想和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思想有些相异。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二):论证框架整理
看了《现代性与自我认同》配合着《现代性的后果》,大概理清了吉登斯的大体思路。但是他的想法实在是渺如烟海,很多值得启发的细节点比如对私人关系的新阐释,对于福柯身体控制的论述批判,以及羞耻心和自我身份构建等,需要细致地深读。
不管怎样,用了两个星期终于告别了吉登斯,近期不太想在见到他,让我放脑子缓缓……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三):反身的反身,还是自我
现代性的出现以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发展为标志,监控制度是体现之一。现代组织最重要的特点是制度反身性,这是由时空分离,社会制度的脱域(象征标识如货币以及专家体系)构成的抽象体系。与传统社会稳定自我相比较,现代社会对自然、未来的殖民,时空全球一体化,使得自我认同凸显,更多的选择性中做出决定日益与自我身份认同挂钩,日常生活领域的安全感换取的代价是做出重要性代价时不得不面临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
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发展为一种纯粹关系,因为缺乏外部指涉机制,这一关系纯粹而不稳定。日常生活规划、身体的反映、心理治疗、风险投资等均是现代社会反身性的证明。相比传统社会,现代社会在生存上更安全便利,原先诉诸宗教、巫师的事情现在交由专家作为权威,但事实上,越是在具体细微的专业领域,各专业内部大多莫衷一是,因此现代人可能保持两种态度,一种是对权威的完全信赖,另一种是固执坚守个人生活方式。而即时每个人都会参考专家意见,在最终做出决定时,往往与自己之前的特定生活方式保持一致。
福柯对疯人院的研究主要从理性监禁视角,吉登斯认为精神病院、医院、性、纯粹自然界在现代社会都被人类进行封锁和管理,自然的社会化、性脱离生殖目的作为单纯享乐体验、医院将人类的生、死、病与正常人区隔,精神病院将疯癫移除人类视野。我觉得吉登斯对此的论述与福柯并无本质的不一致。生死爱欲被封存在人类生存的死角,而正是在这些地方体现人类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安全在面临重大人生变故时同样的不堪一击。
我认为,吉登斯所说的现代制度的反身性,简单来说即是控制和管理,将一切都纳入管理的领域,在这里风险投资的例子可以确证之。人们将信任交付专业领域,专业人士与决定者共同承担风险,控制体现在全球性与对未来的监管预测上,风险被纳入监管,而无论怎么监管,任何细微的疏漏所造成的危险都是全球性的。
现代人是内在矛盾重重的,消费文化的绚烂刺激起巨大的消费欲望,衣服的选择透露出个人的基本品味和生活方式,标志着一个人的自我认同,与此同时,过剩的刺激又使人忘乎所以沉浸于靠外在的修饰标识自身身份,自恋主义文化猖獗,个体内在越发空虚。
现代世界是统一的,全球化融为一体,又是破碎的。生活在现代性中的人几乎都身兼多重身份,需要在不同场合领域下展示不同的角色。吉登斯认为针对这一点尽管有争议他更赞同这是表现整合的。最终,吉登斯提出解放政治i与生活政治i的概念。解放政治解放政治是比较激进的层面,侧重于争取权利的平等;生活政治是侠义上的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有关于每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吉登斯对现代化的未来保持希望,认为现代人终将会不断面对精神病、生死存亡中的存在性和道德性问题,找到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在全球化的席卷中主动迎接挑战。
个人看这本书启发还是蛮多的,比如专业性与自我认同、权威与依赖之间的关系,现代社会必然会给与专业性一定信任,但是要做好这种所谓专业性让人失望的准备,一味的认同权威,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何种领域里,反应的也是人格依赖性的问题。现代社会人的生存,是精心设计的结果,同时又是这种精心设计的,自然社会化、道德封存化,社会全球化,人们卷入更深入的漩涡中。对人性的问题避而不谈,只关心日常饮食和风险控制,本质上是不和人性的。我想这教会我们的一点是极端的控制是吓人的,不如加点自由。不盲目诉诸权威,允许一些人生的无常进入生活,允许这个世界不是想象的那么完美可依赖,确定自我身份认同但不为了单纯的自恋丧失自我。佩服吉登斯的一点是他心理学、社会学的知识信手拈来,他有这样的认识,但更强调了一个人的本体安全感是由在基本信任建构的,这种基本信任来自于童年父母教养。并且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加以传承延续。基本信任脆弱的人,在现代化的洪流中必然被席卷,而日常行为规范的保持或变化,也许一个人人格开放度有关。一些的真相是在这,道路怎么走还得看每个人自身。
吉登斯的现代性与自我认同无疑是对现代性的后果的进一步说明和补充。本书中,他尤其关注从个人层面出发去应对社会问题,其中最值得思考的是道德场域,内在指涉系统及其内部的道德问题。 开宗明义,吉登斯认为自己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现代性的极盛时代。在工业化和资本主义的共同作用下,现代性的动力机制不断发生作用,这其中包括主要的三个因素,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制度化反身性。时空分离使得社会关系联结的条件发生变化;脱域机制由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构成,使得互动摆脱了场所的特殊性;而制度化反身性则定期把知识运用于社会生活的情景中,并成为社会生活组成和转型的构建性要素。 在这三种机制的作用下,全球化和现代化是一种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会产生全球化与地方化,资本与抗争,政治与监督,危机和环保等一系列的冲突。而全球背景使得自我与社会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产生了联接,因此探究自我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就变得十分有必要。
在个体自我的发展的轨迹中,吉登斯引用大量心理学的观点(包括弗洛伊德,温尼科特等),大致探讨了信任在儿童早期的形成机制,信任在社会互动过程的变化及由此带来的焦虑。
存在性问题事实上是在回应个体的安全需求,这个问题关系到人类生活的基本参数。主要的存在性问题有四类,有关存在和本质存在的问题;有关有限性和人类生活的问题;他者经验的问题;自我身份认同的延续性问题。
个人有关自我发展的规划包含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亲密关系和个人与身体等多个维度,这其实是在回应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包含了个体的权力,性别差异等等。
有关风险章节的大致逻辑是,现代性发展使得个体暴露在更为明显的风险只下,个体通过命运或者信念或者知识的方式为自己构建一套象征体系,通过这套象征体系来构建保护壳,从而形成认识与参与社会的一套经验,用于保护自身的安全。
为了保证个体的安全,将一些经验与日常生活隔离开能够有效地减少个人焦虑,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体。这些被隔离的经验包括:癫狂,犯罪,疾病与死亡,性,和自然。由此,个人退守到私人领域,抛弃过去与未来,只专注过好当下。
但吉登斯指出,这种退守当下的方式只是让个人不接触风险,并不意味着个人不面临着风险的危险。一方面,我们可以把这种思维视作个体的保护壳,给个体提供安全感。而另一方面,这种狭隘是对和自身不同观点的严重拒斥。
由此,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面临着两难的困境。这些困境包括,统一与破碎(指自我反身性过程吸纳了诸多背景事件和传递性经验,而其具体进程亦需要经由此形成),无力与获取(现代性赋予我们更多基于和选择,难以选择和抓不住基于形成无力感),权威与不确定性(没有诸如宗教的统一权威,个人经验的不确定),个人化经验与商品化经验(自我与虚假自我,也就是做自己还是迎合商业时代的统一标准)。
当然,个体对此并非是无能为力的,在吉登斯看来,任何有关自我身份认同的问题,都是政治层面的问题。政治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政治以民族国家为决策单位,而广义的政治则是一切决策。
现代化的基调似乎是压抑的,无论是韦伯所说的理性化牢笼还是马克思看到的异化,这些问题催生了对解放的需求。
从政治层面上看,解放包含三个意义。其一是将社会生活从固话和传统习俗中解放出来,其二是减少或消灭剥削、不平等和压迫,关注权力和资源的差异性分配。其三是遵循由正义、平等和参与规范所提倡的形式规范。
从个人角度出发,吉登斯倡导一种生活的政治。也包括三个层面。其一源自选择自由和生成性权力(即作为转换能力的权力)的政治决策。其二是形成一种在全球背景下能促进自我实现且在道德上合情合理的生活方式。其三是在后传统秩序以及存在性问题的背景下形成有关我们应该如何生活的伦理问题。
吉登斯对存在性问题的归纳对我们思考日常生活任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女性节食为例,这其中既包含着性别间的权力不对等,也包含了个体对身体的权力与商业化完美身材的冲突。
读吉登斯的感受就是能够清晰地感受到问题,并在其框架下进行充分的分析和自考。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读后感(五):在阅读中理解当下的时代和当下的自我
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核心问题:考察一种新的自我认同机制的出现。“全球化的诸多影响”和“个人的禀赋”两者相互关联的实质是什么?我们可以什么概念框架思考这些问题?
在当前这个极盛现代性时期,在常态化的风险环境当中,在远离了自然、传统和恒定的道德源头从而遭受无意义感威胁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通过反身性思考、生活规划和生活政治来重新寻找自我认同?我是谁?我该如何存在?
Chapter 1 极盛现代性的轮廓
1、现代性的两个制度维度
1)工业主义
2)资本主义
2、现代性的动力机制
1)时空分离和重组:时空的虚空化,并且再次重组;
2)脱域机制:由象征标识和专家体系构成(两者合在一起叫做抽象体系),它使得互动摆脱了场所的特殊性;
3)制度化反身性:将新知识或新信息以常规方式整合进行动的场景中,这种场景因而得以重组或重构。网上也有人叫它内在反思性,相互决定性。reflexivity。例子:儿童的早期社会化日益倾向于依赖专家(儿科医生和教育学家)的建议和指导,30。
Chapter 2 自我:本体安全与存在性焦虑
(本土化个体或者非专业人士在和抽象体系互动主要是依靠信任机制。)
1、本体安全和信任
日常习俗是有序的,我们把一些问题看作理所应当。对习惯和日常惯例的保持是抗击威胁性焦虑的重要堡垒,p36-37。此时,我们秉持一种“自然态度”。
但是,在怀疑主义的态度下,或者从抽象的哲学层面探究这些问题,理所应当的问题经不起推敲。这些问题被叫做“存在性”之名的问题——涉及时间、空间、延续性以及身份认同,p35。日常习俗有序性的另一面形成威胁的无序状态。
日常生活连贯性中的“信念”可通过对存在性问题提供象征性解读来获得。【什么是象征性解读?这些答案会是什么?】基本情感承诺+一定程度的认知,可以创造这样的信念。信任、希望和勇气都与这种承诺密切相关。
那么,信任是如何获得的?作者尤其分析了“基本信任”的来源——源自婴儿早期经验,基于对人的可信度之信心而形成,通过早期看护者爱怜的注意而得以发展。基本信任的形成通过温尼科特(D. W. Winnicott)所说的“潜在空间”而得以实现,这种空间在距离上把婴儿和主要看护者区隔开,事实上却把他们联系在一起。潜在空间的出现,使婴儿得以实现从无所不能的状态向掌握现实原则的过渡。看护者的缺席有利于培养婴儿的自主性。【对“缺席”(absence)的接受,相信妈妈只是暂时离开,还会回来。】
基本信任是一种抵御存在性焦虑的“情感疫苗”,是“保护壳”的主要情感支撑。但是这种防护措施会暂时或者永久地被偶然事件所穿透。驾驶员途径重大交通事故现场的例子,p37-38。
2、焦虑的实质是恐惧,只是丧失了对象。这是一种无意识组织起来的恐惧状态。(恐惧是对特定威胁的反应,因而具有特定的对象。)
【本章过于生涩,以上只是一部分读书笔记。】
Chapter 3 自我的发展轨迹
1、生活于极盛现代性的人们共同面对的核心问题:该做些什么?如何行动?成为何种人?p66
作者引述了《自我治疗》这本书,治疗不仅是治愈心理疾病,也包含个体对其生命发展进程之系统反思。几个步骤:自我观察,写自传,规划未来。
——“自传性思考”是自我治疗之核心要素,这是因为,形成个人生命历史的连贯感,是逃避过去之牢笼和对未来敞开自我之首要手段,p68。“与时间展开对话”,处理好与自身过去之关系,对过去重新建构;同时,期待未来生命的轨迹——以积极的态度思考时间,允许生命延续下去而不是让有限的日子逝去,可以使个体避免出现“无助无望”的态度。
2、生活方式存在多种备选选项,p77,因此,策略性的生活规划显得格外重要,p79。
3、不同的生活方式塑造了群体的差异,形成了社会分层的基本结构性特征,p77。
4、我们以反身性方式对自我身份认同进行建构。选择什么?
1)选择消费;
2)选择工作和工作的环境;
3)选择一段纯粹关系,p82,或者以反身性方式对亲密关系进行调节,p85;
4)掌握对身体的规划,p97。
Chapter 4 命运、风险与安全
决定性时刻,这个决定具有非常高的后果性,走到整个人生规划的十字路口。
现代性引入了新的风险参数
信任(保护壳)
社会化的自然,p126
去技能化:脱域过程是技术流失的过程。
再技能化:也叫赋权。如何在决定性时刻做出决策?可能需要再技能化。
Chapter 5 经验之封存
1、什么是经验的封存?是指日常生活与一些存在性现象(如癫狂、犯罪、疾病和死亡、性、自然)相分离。这些经验被以“制度化”的方式搁置起来,从而建立了日常生活中广泛的相对安全感。p157,156,173。
人们很少与上述经验有直接的接触,但是依靠传递性经验(如科幻文学、纪录片、流行艺术),这种接触就变得稀松平常了。(当然,接触的只是虚构的世界。)
2、对森尼特和拉希的批判
1)晚期现代性时期,自恋现象普遍流行。森尼特和拉希认为,现代世界充满威胁性的特质(如充满侵扰、充满风险),因此有些人采用了“自恋”这样的防御性策略。个人退回到“最小的自我”(minimal self)。对过去的冷谈、对未来的放弃以及在当下过好每一天的决定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基本特征。
2)作者的批判:
a.个人主义(privatism)是现代城市生活的基本特征,但是人们也逐渐争得了参与公共生活的权利(控制自身的劳动力;组织工会;参与政府事务;其他自助型组织的集体行动)。
.斯泰茜的研究:“重组家庭”通过把新任配偶与前任配偶、亲生子女与继养子女、朋友与其他亲属整合起来,实现了动员社会网络资源的效果。个人没有从外部的社会世界中退缩回来,而是要勇敢地参与其中。p164-165
c.有关身体的生活规划并不必然具有自恋性质。身体规划更多的是一种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和参与,而非防御性的退缩。
Chapter 6 自我的苦难
1、为什么会有自我的苦难?
极盛现代性中的自我不是最小的自我,而是一种对大规模的安全的体验。具体而言,这种安全又以或微妙或令人烦恼的方式与普遍化的不安的源头相关联。
在极盛现代性条件下危机都变得常态化了。现代性本身在许多方面都易于制造危机。(很矛盾,因为根据危机的定义,危机不能成为常规。)p173
后果:这些不确定性的氛围让人感到不安;多元的危机情形威胁到自我身份认同的核心部分。
2、两难困境
1)统一与破碎:如何统一?以积极的方式把不同场景的元素融合成一个整体性的叙事。(回顾p158,作者提到的代表性观点:“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是脆弱的、易碎的、有裂痕的、碎片化的。”)
2)无力与获取:如何应对无力感?明确地寻求主动的支配权——生存意味着以一种毅然决然的方式经受住生活带来的磨难并克服之。
3)权威与不确定性:怎么办?把惯例和对某种特定生活方式的热爱相结合,并辅以对一系列给定的抽象体系的信任。
4)个人化经验与商品化经验:怎么办?通过自我的反身性规划,反抗标准化的产品(也叫商品化)的影响;以及,在市场体系生产的各式各样的商品和服务当中做出选择。
3、基本动力机制:无意义感造成的威胁
导论提到:无意义感(那种认为生活未能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正逐渐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
掌控替代了道德。成功地殖民未来,以及生活在内部指涉体系的范围中,在诸多情境下都能使社会和自然结构中的事物成为生活行动的安全背景。然而,它缺乏道德意义。
4、现代性制造着差异、排外与边缘化。现代制度在保持解放的可能性之外,还同时制造着自我压抑而非自我实现的机制。
出生、死亡、精神疾病等等原先被现代性所压抑的存在性问题回归到日常生活当中。浮现出了对这种压抑的反向作用,即下一章的生活政治的勃兴。
Chapter 7 生活政治的勃兴
1、什么是解放的政治、生活政治?
解放的政治,从哪里解放?其一,试图卸下传统枷锁之努力,并因此对未来抱有一种改造的态度;或者说,从固化的传统中解放。其二,试图完成某些个人或群体支配另一些个人或群体的缺乏合法性的统治这一目标;或者说,从等级化的支配条件下解放,关注减少或消除“剥削”、“不平等”和“压迫”。p196-197
生活政治,个体得到解放之后,应该怎样生活的政治。生活政治便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政治。p199
“生活政治所关涉的是后传统场景中进行的自我实现过程所引发的政治问题,在这种场景中,全球化进程强烈地影响着自我的反身性投射,同时自我实现之过程也极大地影响着全球策略。”p200
2、两者的关系
解放的政治为生活政治铺路搭桥;生活政治的所有问题均会引发一种解放的政治。以及,两者对资本主义的纠偏——“推动现代性扩张的主要驱动力之一便是资本主义,它是一个阶级体系,而且会在全球范围和经济发达国家产生严重的物质上的不平等。因此,那些有助于调适‘不受约束的’资本主义市场的极化效应的解放斗争,直接关乎生活政治所努力追求的目标。”p212
3、个体问题和全球问题紧密相连的那些议题
1)社会化的生殖,以及它对全球人口增长的影响;
2)生态系统的破坏
3)核战争的风险
4、生活政治勃兴的结果
重新审视人类的道德问题、生存性问题。作者的原话是这么说的:“生活政治又重新凸显了现代性核心制度所体现的那些道德性和存在性问题。”p208
因此,生活政治的议程包括四个领域:自然;生殖;全球体系;自我和身体。
5、案例:生物学意义的生殖 VS 社会化的生殖
1)生物学意义的生殖
发生在传统时代;
身体是一种“给定之物”,生殖听从命运的安排。
2)社会化的生殖
发生在极盛现代;
生殖领域被现代性的内部指涉体系彻底渗透,也就是说,变得“社会化”了,生物学意义的生殖已被抽象体系所抽空并通过自我的反身性而获得了重构。生殖充满多元选择——出现了完全保险的避孕方法,对性生活的反身性控制,引进了各种各样的生殖技术。p202-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