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是一本由王小波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48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沉默的大多数》精选点评:
●王小波的思想深得我心,真·灵魂丰富。/整本书里,罗素的名字被提到的次数最多。看来小波是罗素的忠实粉丝啊。/他强烈推荐过伊塔诺·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再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的《情人》
●王小波,一个挺有意思的人,太与众不同了 他是我遇见的第一个把话那么敞亮的人,他的一些话就像把你从混沌中让你意识到你自己的混沌,我也不知道我在说什么了。 但不知道为什么感觉他的反抗也最终成为了我们后世一些人一种标榜自我的符号了
●久闻王小波大名,最初还是看韩寒提起。这本算很全的杂文集了,另外买了一本《猪》,看目录跟这本重复很多,但暂时也不打算看了。说实话,王小波的文笔极为酸腐(废话多干货少),文革下乡来回来去地写,聊天别人就不爱听,写出来就更无趣无聊。而且有些非常浅的东西,他也要写长篇大论,生怕读者看不懂,说注水毫不为过。开口闭口自己知识分子,拿腔拿调,又经常故作谦虚,虽然篇篇强调诚实,但他又是最擅长投机取巧的。从行文上看,他有一种假借谦虚之名包装出的自负。即便书评也夹带各种浅薄的批判人性社会,没有围绕主题,说别人散,其实自己也没框架,只能说这是一本无用的骂人之书,要指望学点东西,最低看个乐,也都做不到,看得我既难受又膈应。
●“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都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
●这么大年纪才看了王小波的第一本书,也觉得恰恰好,早一点我都看不懂,不过也可能因为看太晚了人生才一直这样稀里糊涂。说这本书,其实也有几个话题翻来覆去地,变换着花样地讲,有几篇倒也有点无聊。不过比起文章,更能感受到的是这个文章背后的人的魅力。王小波,人对了,写什么都是对的。并不是因为他的话多有道理,多让人信服,而是能感觉到他价值观的客观公正理性,看待这个世界方式是犀利毒舌却又温柔。与其说这文字与众不同,不如说这人独一无二。再看多几遍都不够。
●灵魂丰富的人该有的样子
●曾经有人已经把世界看得很深
●让你耳目一新,有很多种独特的见解
●有趣,思辨,自由,学术,讽刺,乐观,生活…小波老师的杂文里有着当代青年精神生活里需要的一切价值。在他苦闷一生的岁月里,能写出如此有趣平实又有着广泛性哲思的文章真的是奇迹。这种小俗中带着大雅,高级的反讽与自贬式的批判真的是他独特的风格与魅力,像日记一样的杂文却有些非常耐读的魔力。
●正如王小波自己说的,黑色幽默。 我真的很喜欢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王老师推荐书单
1. 费孝通 《江村经济》 ;李景汉《定县调查》
2.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3. 郑也夫《代价论》
4. 海明威《老人与海》
5. 阿斯塔菲耶夫《鱼王》
6. 萧伯纳《巴巴拉少校》
7. 陈染《私人生活》;闵安琪《红牡丹》
8. 张抗抗《赤彤丹红》;尤瑟纳尔《虔诚的回忆》、《北方档案》
9. 君特格拉斯《铁皮鼓》
10. 贾平凹《废都》
一种是低级趣味的沉默,换言之可谓冷漠无知。外界所有的事情与之无关,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满足温饱即可。至于思想,对他们而言是很无聊的事情。
一种是中等趣味的沉默,有自己的思想,却因为外部的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一种是高级趣味的沉默,徘徊于沉默和走出沉默的边缘,选择了在沉默中爆发,说的不是圣贤的话语,以不同的视角引发大家去敏于思考,接受新奇,从而带来思想层面的快乐。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三):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看完了今年需要读的50本书中的第一本,这书对我来说真的是很长很长,长到我在洗脚时看,上厕所时看,睡觉前也看,断断续续看了三个月才看完,全书487页,书中内容也是狗熊掰棒子,边看边忘。
颜值中下的小波叔叔,闷骚、冷幽默、时而飙车时而正经、针砭时弊、高举理性、科学、自由的大旗,更多的彩虹屁就不一一赘述了,虽然书名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波叔还是挺敢写的,字里行间透露着对文革的批判与反思,保留理性思考的能力,不要被人洗脑,透过现象即使看不透本质,也别跟风瞎比比,别人云亦云,自己动动脑子。不是为了吃苦而吃苦,要有意义有效率的做事,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脑子是个好东西,能多用就多用吧~
虽然时间跨度比较长,不过正巧在作者逝世21周年的这一天看完了这本书,不得不说一个美妙的巧合。
王小波本人更喜欢他的小说,也认为写小说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所以他的杂文反而更为大众所接受。
然而我也没能免俗,《黄金时代》我也看了,我也想要从中看出人们所说的什么什么隐喻,在下惭愧,没有读懂,甚至情节也已经记不大清了,反而《沉默的大多数》我读下来还比较畅快(虽然看了这么久才看完)。
这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一些杂文随笔,很个人、很嘲讽的语言,还不乏一些有趣的地方,用一些轻松有趣的文字,不经意间说出了很多道理,虽然可能并不一定都是对的,但能够引发思考的话,总是好的。
有趣的人总是无法被模仿的,王小波就是这类人,当过知青插过队,他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是我所艳羡的,当然,艳羡不代表我会愿意选择他所经历的,毕竟虽然丰富但也不都是好的。
另外看本书的一个副产品是看出王小波非常推崇罗素和卡尔维诺,看来要找时间看一看了。
LH
2018.4.11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五):不仅仅是“有趣”
初读王小波,是刚上高一的时候语文老师给我们念了他那篇著名的《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因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写法的作家,我觉得怪有意思的,老师也给我们强调王小波最大的特点是“有趣”。
移动互联网时代,王小波也一直是在年轻网民里很有热度和人气的作家,他的标签很多时候是“有趣”或者他和李银河的那些爱情故事。但我认为这些都不过是王小波的表面,其实王小波最吸引人的特质是他对科学、对现代文明制度的向往,对民族和传统思想的反思(“即使被人说成民族虚无主义,也不能不说”)和对极权主义的坚决反抗。我觉得这些才是王小波的文章在经历这么些年后依然能够有一批忠实读者的原因,在这个层面,我甚至觉得他能够比肩鲁迅(“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
其实回想起来,当年看《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也只是以前从来没有看过这种闪烁着自由和人性的光辉的文字,吃多了屎再吃饭自然就会觉得饭很香,读过了没有生气的文字和陈腐的思想自然就会觉得小波的文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