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希望之罪读后感锦集

  《希望之罪》是一本由[日] 雫井脩介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20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希望之罪》读后感(一):评《希望之罪》

  是作为被害人悲惨凄冷的死去,还是作为加害者被社会唾弃的活着回来,是贯穿本书的主线。随着案件的进展,我的心也跟着情节跌宕起伏,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是我的孩子,我是怎样的纠结难过和担忧?孩子活着证明自己教育的失败,孩子的离去一个家庭的崩塌,无论哪种结果,都是全家人不能承受的之重!在得知结果时,我也止不住地呜咽痛哭了出来,为了规士,为了这今生都不再有阳光的一家……

  《希望之罪》读后感(二):评《希望之罪》

  再一次是正確的預判結果。人性是不會改變的,沒人會面對不確定的切身事件而保持鎮定。不論是父親還是母親,本質上都是自私的。選擇相信還是不相信自己的骨肉,拷問的是父母所付出的愛和教育,而不僅是孩子的品質。所以說,愛真的是無條件的嗎?親情之愛也不是無條件的吧,反而受到社會規訓而更加容易崩解,「大義滅親」也好,「窩藏罪犯」也罷,兩極的做法不到必須抉擇之時,沒人知道自己會是哪一方。規士的父母、妹妹和其他親友在真相未卜之時,所關心到底是注定沒有規士的未來,還是一個承載了很多瑣碎互動的活生生的青年?社會關係無比沈重,朋友們的信任因為彼此的連結尚且不到血緣和契約的程度,而顯得純粹、直覺和感性,只因為沒有責任,而不是什麼其他的緣故。所以,有能力而又願意主動和別人建立契約關係多麼勇敢啊!

  《希望之罪》读后感(三):读后

  腰封两行文案铺垫整个故事,在没开始阅读的时候就开始思考。

  本来不是list上的书,但因为装帧设计非常好看,近水楼台就先拿了一本来读。故事的展开和推进,矛盾和冲突的安排顺畅自然,没有让我觉得牵强的地方,虽然不是我喜欢的故事类型,但是一个很好的故事,推荐。

  在“真相”之上,是“家人”,一个屋檐下理应最熟悉的家人,却往往无法把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便表达了也不一定能相互理解。从开头就知道无论是怎样的结局都注定是悲剧心情不免有些沉重,“如果是我的话,我也会……”这样的想法产生了很多次,也跟随作者在场景和人物描写的切换之间和主人公一起产生了多次的动摇,这是跟习惯看的推理小说不同的阅读体验。这个故事整体结构看似简单,但出场人物众多,一些只有几句话带过的小角色,性格塑造也很分明。还有很多日常细节描写上给人的感动,和读了觉得真实的地方,只有亲自读过才能体会。

  《希望之罪》读后感(四):无情的旁观者,有情的推理(译后记)

  埼玉县户泽市,汽车后备厢里发现一具少年的尸体。石川一登在当地经营一家建筑设计工作室,他得知行踪不明的儿子规士或与此案有关。规士是凶手还是被害人?若他是凶手,全家人都将因此坠入深渊,失去学业、工作、正常的生活;若他是被害人,则意味着失去一个孩子。本书描写了一个摇摆在两种“希望”间的家庭,讲述了一段极端的家人亲情……

  不难看出,当一家人被迫在这两种“希望”之间选择其一时,所谓完美的结局就已然不存在了。无论是全家人生活的破碎还是规士一人失去生命,对这个家庭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打击。石川夫妇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身为父亲的一登不愿承认自己的教育失败,而因此前途尽失更是整个家庭和他个人所无法接受的,所以他选择相信儿子的正义感,儿子不可能杀人;身为母亲的贵代美把两个孩子拉扯大,可以说孩子已经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母爱使她寄希望于规士还活着,哪怕前途黑暗,只要儿子还活着就好。

  因此本书最大的悬念归结在:规士究竟是凶手还是被害人?

  若是追求技巧的推理小说,应该着重描写警方层层解谜、抽丝剥茧的过程,最终谜题解开,真相大白。而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站在了技巧的对立面,剖析的是人心。谜题的答案并未被刻意追究,反而成为人心的迷雾被拨开后,一个顺理成章的结局。本文将尝试在避免涉及小说主线情节的前提下,选取一些事件背景和主要人物做分析,以呈现雫井脩介在情感及人物刻画上的独到之处,以及作品中的现实投影,以增添阅读的乐趣。

  围绕着规士的生死及相应利害,书中构建了若干层面的关系,注意到这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解读和理解这个家庭。

  首先是社会层面。儿子若是杀人凶手,父母难辞其咎,丢掉工作已是最轻的后果,甚至还要为此背井离乡,跌入社会底层;妹妹在学校抬不起头,失去朋友甚至可能遭受霸凌。正如小说中所写,当规士成为凶手的可能性逐渐增大,身为父亲的一登首先想到的是事业前景的一片黑暗,十几年来的奋斗成为泡影,而身为母亲的贵代美仿佛听见了“平凡的日子轰然坍塌的声音”,她知道“人生从今天起即将全盘改变了”——眼前的安宁被粉碎,是任何人都不想经历的事。

  其次是家庭层面。身为建筑师的一登专注于事业,支撑着经济;母亲贵代美一边在家办公,一边照顾家庭,会在最短时间里备好营养均衡且丰富的饭菜,还会关注所有家庭成员的各种需求,诸如血压高的丈夫要吃什么,孩子上什么学校、跟谁玩儿,给他们多少零花钱,等等。对于一手带大两个孩子的贵代美来说,儿子的死不仅仅是情感上的毁灭性打击,更相当于否定了她过去十几年付出的时间和心血。同样,自认为在行为和思想上是孩子们的灯塔的一登,一样无法接受教育失败的结局。

  另外,在社会层面和家庭层面之间,还暗藏了家族层面,双方共同面对的难题。一方面,家族是更大的家庭,孩子的死无疑会带来情感上的打击;另一方面,家族和家庭之间还存在一种认可和评判的关系——家庭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家族对其接纳与否。如果孩子成了杀人凶手,这无疑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一登和贵代美有着共通之处,那就是在新生家庭和原生家庭之间,他们追求前者并为之自豪,他们在潜意识中渴求超越后者。小说对此有隐约的暗示,例如一登对父亲和哥哥死板的行事风格的厌恶,对家乡的否定;贵代美对记忆中幼时的贫穷苦难,以及对姐姐个人生活一定程度上的不认可等。而规士成为杀人凶手的那一刻,就宣告了他们与原生家庭对立的失败。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家族对自己的否定而无从抵抗。诸如一登的哥哥禁止一登回家扫墓,贵代美不得不接受婚姻失败的姐姐对自己的家庭生活评头论足等。

  通过对上述三层关系的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无论是出于社会、家庭还是家族层面的考量,面对凶案已然发生且儿子卷入其中的境况,相较于规士成为被害人死去,规士成为凶手活下来似乎更将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家人所付出的代价也更大。

  雫井脩介的心理描写就像审判,细腻精准,残酷无情。

  在不露声色的讲述中,读者已不知不觉摆好心中砝码,天平在种种利弊权衡下倾斜,似乎规士就应该作为一个好人死去,虽令人悲痛,却是最好的结局。这正是旁观者的可怕之处——“旁观者清”是一个对置身事中者并不友好的词,因为很多时候,“清”就意味着摒弃个人情感,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以最纯粹的利弊关系做出衡量。作者正是通过其平淡而冰冷的笔触,成功地让读者代入了“旁观者”的立场,让读者能深刻体会到故事中的矛盾和情感的碰撞。因为这时候,母亲贵代美希望儿子活下来和父亲一登坚信儿子不可能杀人的立场对立,感性和理性的冲突就更加戏剧化了。

  那么就让我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重新审视这个家庭里的两层重要关系。

  一登和贵代美的对立,是这篇小说着力刻画的核心。表面看来,他们的矛盾源于对规士一事的迥异观点:一登所代表的是道义价值观,即父母相信或者倾向于信任子女,尽可能地维护家庭,不可背离社会;贵代美则更多受感性驱使,哪怕背负凶手的骂名,哪怕是以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她只是一个不希望失去孩子的母亲。

  同时,作者还隐晦地写出了二人在另一层面的对立——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构造仍为主流的日本社会体系里,丈夫和妻子间的某种微妙关系。小说中的贵代美原是出版社编辑,婚后放弃职业生涯成为专职主妇,同时以个人名义接一些校对稿件的零散工作。生活安详宁静时,这可看作是一种兼顾了职业生涯和家庭生活的良好状态。用贵代美自己的话说,可以在家工作是奢侈的,“既可以恰好地享受生活,又能够继续工作”。

  可规士的意外打破了祥和的局面。一个巨大的风险摆在了这个家庭面前,一登为之努力了二十多年的职业生涯可能就此毁于一旦。在又一场关于规士究竟是死是活的争吵后,二人的矛盾完全激化,冷战开始,而坚持按时完成手头工作,就是贵代美唯一表示抗议的方式。这也是最有力的方式,因为一登的事业注定毁灭,她已下定决心,“往后自己还必须在经济方面支撑这个家”。一登也理解了贵代美的这种态度,他猜测贵代美已“自顾自地握紧了生活的船舵,打算扬帆起航了”。然而讽刺的是,一登无法接受家庭的这种未来,理由是这完全忽略了自己的立场。在一登看来,失去了事业就相当于失去了自身价值,而“男人在社会上失去了存在价值,就等同于在家庭里失去了存在价值”。他却没有想过,这正是一直以来妻子所处的境遇。

  简简单单几句对话,几个人物内心活动,展开了夫妇间的另一层关系。这是建立在男主外女主内基础之上、藏匿在和睦的家庭关系之下的对立,而这种对立又让规士的生死更为重要——它将直接决定家庭里未来的主导者。同时,这也为双方在儿子生死问题上的对立增添了新的意味。一登坚持认为儿子不可能是凶手,是否纯粹出于道义价值观?贵代美又是否仅仅出于对家庭的呵护?面对这一层关系,旁观者又该如何去“清”,天平又该偏向哪一边?

  除了表层之下的夫妻关系,父母和规士间的关系也是值得探讨的一点。谈及此,书中有一处小小的细节,可为观察父母与规士的关系提供线索。规士因为一次比赛而受了重伤,出院后,他不得不退出足球队并进行了一段时间的复健训练,桌上也因此多出了一本相关的书籍。规士失踪后,一登和贵代美都曾进入过规士的房间并发现了这本书。二者对于此书的反应也呈现分歧。贵代美认为,这是规士为了尽快重新开始竞技生涯而做出的尝试,并因此而感到心痛;一登则认为,这是规士急于改变现状的表现,或许“这最终导致他走上了歪路”,他由此而感到徒劳和悔恨,因为“自己苦口婆心说了那么多,最终都是无果的努力”。

  规士在整部小说中几乎都处于被观察和被评判的位置。而他本人究竟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是妈妈眼中温柔懂事爱照顾人的“会成为一个好男人”的孩子?还是残酷地打断同学的腿,最后因内讧而杀人,出卖伙伴的冷血青年?站在规士本人的层面来说,他究竟做出了怎样的选择——是作为被害人死去,还是作为凶手活下来——包括上述那本书在内,他是如何做出了种种选择,他面临过怎样的矛盾又如何解决,这些都是直到最后一刻才揭开的谜底。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在于,经过浓重的情感铺垫,谜底的揭开反而成为前奏,种种死结在那一刻终于解开,情绪的浪潮席卷而来。

  通过《希望之罪》这部作品,我对推理小说有了新的认识。有时候需要推理的并非难解的谜题、复杂的凶案,究其根源都是陷入困局时人的情感。感情,最难推理。雫井脩介,一位推理人心的作家。他笔下的人物和情感极具现实意味,仿佛就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就是我们自己和自己的情感。不知不觉,更加使读者牵挂的似乎已不是案件真相如何,而是故事中人物最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了。

  《希望之罪》读后感(五):罪恶地活着?还是善良地惨死?这是个问题

  提到推理小说,日系推理是绕不过去的大山。日本推理作家每每能带给我们惊喜。

  那到底为什么日系推理如此让人着迷?看完《希望之罪》之后,我似乎找到了一种回答。因为在推理这一领域,几乎没人比日本作家更懂得创新。

  很多日系推理小说都会给我们这样的感受:原来推理小说居然还能这么写?!震惊之情无以言表。

  《希望之罪》正是这样一本让人惊艳的小说,同作者雫井脩介于2019年引入的那本《检查方的罪人》同样让人惊艳。

  很少会有推理小说像《希望之罪》这样,看书的时候我们甚至都不再关注故事的悬念,不再关注凶手到底是谁。

  因为比起真凶,作者在小说前半部分就抛出的那个难题更让人揪心: 罪恶地活着?还是善良地惨死?这是个问题

  《希望之罪》围绕一桩少年杀人案展开。

  事实上青少年犯罪本身就是一个让人非常揪心的话题,然而这并非是《希望之罪》探讨的焦点,它阐述的难题还要更揪心。

  一位名叫仓桥的少年惨遭虐杀,凶手在抛尸途中意外逃亡,目击者声称看到了两名凶手,均是少年。

  但奇怪的是,有三名少年因此失踪。也就是说,这桩案件存在两个可能:第一,三人均是凶手;第二,受害者不止一名,两名凶手杀死了两个少年。

  一登和贵代美夫妇的儿子规士在凶案发生之前失踪了,夫妇二人报警之后,警方查明规士与杀人案确有关联。

  平静的家庭因此被打破,在警方破案之前,媒体抢先一步占据了舆论高点,将一登夫妇推至风口浪尖,夫妇二人以及女儿雅的生活全被打乱。

  凶杀案已然结束,但它掀起的巨浪才刚刚开始……

  从这个故事走向我们也能猜出来,《希望之罪》并不需要什么缜密的推理,案件的前因后果都是自然展开的,杀人手法也没有丝毫隐瞒,甚至就连凶手的身份都只是一个二选一的问题:规士是凶手,或者是另一名受害者。

  但恰恰是这个简单的二选一,彻底压垮了一登夫妇。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会面临如此艰巨的难题。他们失踪的儿子,只有两个结局:活着的凶恶罪犯,或者是惨死的受害者。

  没有任何一对夫妇想要面临这个难题。

  《希望之罪》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对一登以及贵代美这对夫妇心理的刻画。当儿子被卷入凶杀案之后,夫妇二人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想法。

  一登只能期望,规士是另一名惨死的受害者,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相信自己的儿子是善良的天使,而非罪恶的魔鬼。

  同时,一登还有另一个“自私”的想法,只有儿子是另一名受害者,媒体和公众舆论才会放过他们一家人,受害者家人的身份可比罪犯家人的身份好过得多。

  就在警方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之前,一登一家人就已经提前受到了公众的审判,人们朝他们家扔鸡蛋,泼油漆;一登和女儿雅的工作、学习严重受限,在儿子生死未卜之前,公众似乎要先将他们绳之以法。

  在这种情形下,理智告诉一登,儿子规士只有做了另一名惨死的受害者,舆论才会饶过他们。

  妻子贵代美的想法和一登完全不同,站在母亲的角度,贵代美一心只想儿子活着,他不必非得做个好孩子,甚至他可以是个残忍的魔鬼。慈母之心蒙蔽了贵代美的眼睛,她坚信只要儿子活着,那一切就都还有挽回的机会

  看书的时候,我坚定地站在一登一边。但同时我也无法义正言辞地去指责贵代美。如果有的选,贵代美怎么可能愿意让儿子做魔鬼呢?她的所有想法只是基于生而为母的一种情感本能,她只想让儿子活着,她根本没法想象,儿子被残酷虐杀的惨烈场面(是的,是虐杀,而非简单地杀人)。

  一登和贵代美分别代表着理智与情感,《希望之罪》仿佛是“人性版”《理智与情感》。坚持理智的一登宁愿儿子善良而又高尚地死去;而被情感驱动的贵代美则祈求儿子罪恶地活着。

  不管事实如何,不管我们读者站在哪一方,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希望,事实上都不会给人带来希望,一登和贵代美夫妇注定要因此心碎,即便他们希望成真。

  书封上的那句话恰如其分:犯罪发生之后,一切希望都是绝望的伪装。

  和所有舆论事件一样,《希望之罪》再次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一幕:在后真相时代,泛滥的是一种熙熙攘攘的正义,大众相信的真相代表着一种少数服从多数的价值观,而并非客观事实。真相不再是“找”出来的,而是“造”出来的。

  对于这桩少年杀人案,警方还没有公布调查结果,但舆论首先沸腾了,谣言也从未迟到。

  大家坚信规士是另一名凶手,需要对惨死的仓桥负责,而一登和贵代美乃至于年幼的女儿雅作为家人也难辞其咎。,都得一同被绑到耻辱柱上。

  因此一登一家人在家里时刻被媒体监视,被公众攻击;一登的工作因此丢了,而雅的学业也陷入困境。

  在规士还没被找到之前,一登一家人率先被舆论定罪了。

  这种结果产生之后,其实真相是什么完全不重要了,即便之后能迎来反转,证明规士是受害者而非凶手,但大众的记忆不会随着刷新,大家只会记得他们捏造的污点。这污点原本是属于大众,属于舆论的,但最终却需要受害者来承受,这是世界最荒谬之处。

  让我心有戚戚的是郭美美事件。那个曾经唱着“不怕不怕”的歌手仅仅因为与另一个人撞了名字,此后她的人生再也没能摆脱这个阴霾,直到如今依旧如此。

  歌手郭美美的演艺事业大受打击,甚至就连她主动寻求机会也会被婉拒。明明她没有做错,但却要承受这一切恶果。

  我们都说现在的网络无比发达,但事实上它也无比愚蠢!愚蠢到一些人用了十多年的时间,都没能分清楚两个人和一个名字。

  由此观之,真相是什么对于一登一家人其实没那么重要,因为舆论已经对他们盖棺定论了。即便有反转,但法不责众,没人可以让舆论道歉。

  正如上面所说,对于一登和贵代美所持有的两种“希望”,我坚定地站在一登这边。因为在我看来,贵代美的想法太过于单纯,她被情感冲昏了头脑。

  贵代美认为,只要儿子活着,那一切就还有挽回的机会,为了活下去,正义、友情这些东西是可以抛弃的,甚至沦为罪恶的魔鬼也在所不惜。

  贵代美错了,而且错的很离谱。现实是,并非所有事情都有机会挽回。如她所想,如果规士是凶手,那他的人生毫无疑问无可挽回,不仅规士的人生无可挽回,就连作为家人的一等一家也将从此万劫不复。

  这夸张吗?一点儿也不,东叔在《信》当中探讨的就是这样的问题,高口碑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同样与此有关。

  在当下社会,舆论对于个人的污点具有难以形容的放大作用,人们不会接受浪子回头,浪子最终无路可走,只能被一直钉在耻辱柱上,随时拉出来鞭尸。

  这就是犯罪的代价,犯罪可能只发生在短短的一瞬间,但它造成的恶果却无比漫长。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希望之罪读后感锦集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希望  希望词条  
美文

 离殇

  离殇   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这样的天气已经持续了好几天了,可能连老天都觉得离别的气息太重了吧!又是一年毕业季,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此刻的心情,像是千斤重物...(展开)

美文

 食堂见闻

  这几天我到一个老同学的单位帮忙,中午在那里是食堂吃饭;饭菜很是一般,炒青菜、白菜豆腐、腐竹、小酥肉、萝卜炖肉等等;对我这样上了年纪的人,清淡一点的饭菜刚好。...(展开)

美文

 如果遇见未来的你 -

  -原谅我盛装出席只为遇见你  最近很爱这首歌,很久没有写文章  刚才翻文章发现去年的自己还是一个为了大学努力拼命的人  现在的自己已经坐在了大学的校园里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