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摘抄

  《关键词是谋杀》是一本由[英]安东尼·霍洛维茨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页数:32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一):还是会继续看这个作者

  #打卡 6.20《关键词是谋杀》读毕。

  《喜鹊谋杀案》作者安东尼 霍洛维茨新作,同样既古典又现代。这次作者把自己直接写进了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和前警探霍桑一同调查一件谋杀案的故事。说它古典,因为故事还是华生搭配福尔摩斯的类型,作者和霍桑合作,想要以正在调查的谋杀案为素材,写一本小说。而作者在这个过程中,犹如华生一样,很难知道霍桑怎么想的。侦探的人设很现代。

  一个女人走进殡仪馆,给自己安排丧礼。当晚她就被杀死了。一场葬礼的举行,一个个人物出场,死者的明星儿子,儿媳妇,引出十年前的案子:死者曾经因为没带眼镜开车撞死了一个孩子。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二):多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所谓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在下觉得评价这位作家的作品真是恰当其分了。从《丝之屋》到《喜鹊谋杀案》,再到这本《关键词是谋杀》,这几本书均在海外享有盛名,更是开创了三个著名系列,在国内推理爱好者眼中也不乏热门。只是读起来总觉得距离杰出作品少了点什么,再给个日本推理四大榜单海外榜首的头衔多少名不副实。当然从另一方面讲,作家的水准也不能说差,几部作品无疑都可以称为佳作,然而......

  某老太太独自一人来到殡仪馆安排自己的葬礼,六个小时之后她就被人在家中杀害。“我”(作者在书中的分身)和写作时认识的警方私家助理、原警探霍桑(叫这个名的人真多)组成了临时搭档侦察此案,霍桑希望通过“我”将破案的故事写成书赚钱,然而“我”始终担心这本书能不能写成.....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开头颇有悬念,然后就陷入了老套的“家访流”,读者只能看到“我”和霍桑一边走访当事人,“我”一边发霍桑的牢骚,而且这位侦探的性格也有点那个.....直到第二起命案发生后小说节奏变快了,于是故事再次变得有趣起来,而名侦探也终于展露了自己的神探风采。不过,这件案件的动机好像前不久才见过类似的,不禁让人觉得真是巧啊。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三):落入俗套

  又爱又恨的一本书。 其实整个故事还是挺吸引人的,推理也比较缜密,甚至一些小细节作者也完成了闭环。 但是!书的最后殡仪馆馆长的独白和自杀那一部分真的是毁了整本书! 让整个故事一下子显得俗不可耐! 本来兴味盎然地读着呢,突然看到这一部分,一下无比失望无比生气,甚至有种被欺骗的感觉。 按照情节的走向,我自己都能隐隐约约感觉出这个故事会有更深刻和更尖锐的可能性。 但到头来竟然只是一个庸俗的无聊且幼稚的复仇故事。 殡仪馆馆长是多么能引发哲学思辨的一个职业身份,贫富的对立与互相补足也是一个很深刻的命题,甚至是名利场都能玩出花儿来。 结果作者就搞出个这?所有可以让它成为优秀作品的元素全部被浪费掉。 就像是蓄了几年的力,在最后一刻假装自己从来没蓄过力。 真的是失望又生气。 也就是非常之普通的网络小说的水平,甚至很多地方还不如。

  除了推理能自圆其说之外,没什么亮点。

  作者把莎士比亚贯穿其中,但是能感觉出作者也只是很浮躁地利用着莎士比亚。

  甚至都不能确定他是否真的全文读过莎翁的作品,还是只是看了剧情梗概,然后搜了几句台词。

  本来可以是很好的作品的!失望!

  有这么多好的创意,结果当成快餐文字在写。

  可惜了。浪费了。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四):我也不知道起啥标题

  (短评又超字数了,有轻微的剧情透露)

  没想到还能看(我对作者实在是有点阴影),家访过程还是散散漫漫的,最后几章才突然涉及关键背景信息(இдஇ;)看下来能开心吐两句槽的是涉及戏剧影视剧这个圈子跨次元联动要素过多(那我顺便安利一嘴《摩门经》不过分吧,再顺便安利一嘴《谋杀》(The Killing)这部剧,不好看你来找我!)。就是指向凶手的这个字谜(?)梗吧……说得过去但设计得也太露痕迹(。)虽然跟喜鹊相比没有了(企图)向阿婆致敬但弄巧成拙搞出来的冗长不得劲风格,中间家访一度还是很无聊——cue丁丁历险记这些part到底是要怎样!!一开头写霍桑像柯南道尔一开始写福尔摩斯时那些个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神乎其神的夸张的翻版,侦探和他的“传记作家”这个模式也copy了福华,还一直cue《丝之屋》,但案件整体风格还是挺阿婆的,从第一章葬礼安排开始,凶手杀黛安娜的动机,后来的纵火(不得不说这个干扰视线的情节放在这已经有点多余),调查过程中被揭露的男女私情,(但为什么作者就这么喜欢cue炼铜和homo我也真百思不得其解)。

  至少这次看下来没有想扔书,不错了(。)But霍桑探案这个名字一出来我瞬间出戏到程小青的霍桑探案,又是一个……跨……跨界联动?

  短评字数反正超了那多写一点。看完之后回想一遍最喜欢的一段情节(或者说描述)是达米安·考珀在一堂探讨所谓当众孤独的表演课上有意利用了那场车祸,他带了一辆伦敦公交车模型,播了那首在死去男孩葬礼上播过的儿歌。他自恋地品尝他人的痛苦,把他人的丧子之痛化作一场表演,尤其这场车祸的肇事者还是他自己的母亲。

  这个情节充满画面感以及令人不安的情感张力,而且的确体现出了旁人口中他的“自大”,“喜欢操纵别人”的性格,比后面直愣愣写凶手心理变态的那些段落带感多了(x 这一小段对达米安的塑造和前面调查走访过程中“我”对他的描写在一定程度上也挺割裂的,反映的另一个问题就是书里其他角色的塑造其实也都很薄,这个人物到底什么性格都是通过对话或者自白或者第三人称描写直接告诉你的,读来也不觉得有多妙,显然也不如阿婆作品里短短几句话对人性的洞察——所以我一直觉得他向阿婆致敬的风格只是形似;而且读完这本书,更明显感觉整个故事结构和语言风格更偏剧本,更适合去搞影视改编(。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五):「霍桑探案」系列一(无剧透)

  本书是我2020年最期待的“待汉化”推理小说,结果中文版还是等到了2021年的第二个季度,才姗姗来迟。

  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是著名英剧《大侦探波洛》系列的编剧,同时其笔下有福尔摩斯产权会唯一认证过的作品——《丝之屋》。

  2016年出版了《喜鹊谋杀案》,2018至2019年间在日本,把推理小说的榜单屠尽,实现了惊人的All kill。

  2017年出版了本书《关键词是谋杀》,又一次蛮横地屠了一遍榜单(只说推理榜单,不包含《喜鹊谋杀案》曾获的“书店大奖”)。当然都是海外榜。

  如果说《喜鹊谋杀案》是一个阿加莎式的故事,读者有一种“现代撞入阿加莎小说”的感觉,那《关键词是谋杀》就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抱歉道尔爵士,在这里提一下您的名字)。

  在本书中或说本系列中,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以第一人称实名出现,可谓是“本色出演”。

  一般的推理小说为了营造真实感,往往会夹杂着几句,“现实往往比小说更荒诞”或者“这又不是推理小说”等,诸如此类略带调侃和自嘲的句子。

  而本书为了极力营造真实感,书中涉及了很多作者的个人经历和重要作品。

  除了上文提到的《大侦探波洛》系列和《丝之屋》之外,还有他最初赖以成名的「少年间谍」系列,以及众多作者担任编剧的影视作品——《战地神探》《正义与否》《骇人命案事件簿》,以及受斯皮尔伯格之邀为其编写剧本的《丁丁历险记》(第二部)。

  本书的侦探霍桑,作者称他是《正义与否》中“不讨喜”的侦探之原型,还在书中频频引用《正义与否》中的桥段。

  作者甚至还安排了霍桑,与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这两位大导演的碰面。

  作者极度营造真实的程度,难免会让读者感觉有广告之嫌。

  至于标题中的「霍桑探案」,则是故事中霍桑曾提议的书名,很显然被安东尼否决了,不过倒是很适合做系列的名字。

  也幸亏被否决了,不然和我国程小青在上个世纪初创作的,并在后来被集结出版的《霍桑探案集》重名,也是尴尬。

  霍桑和作者安东尼的组合,俨然就是福尔摩斯和华生的模式。安东尼和华生一样,成为了侦探的助手和案件的记录者。

  霍桑也是一个福尔摩斯式的人物。

  除了“一眼看穿”的福尔摩斯式侦探素质之外,他和福尔摩斯一样性格乖张,富有正义感,也一样瞧不起苏格兰场——虽然和福尔摩斯不同的是,霍桑曾是他们中的一员。

  事实上,如果安东尼把本书写成《神探夏洛克》式样的现代福尔摩斯故事,我是觉得没有太多违和感的——即使总能在不经意间捕捉到阿婆的影子。那应该是打在作者身上的烙印。

  既然是福尔摩斯式的故事,那就注定不是纯粹的本格,所以把它和本格比较“诡计”,是不合适的。

  本书开篇就已经发生了杀人事件,并且足够吸引人。

  著名男星的妈妈刚为自己安排了葬礼,当晚就在家中被杀,而这显然不是巧合。

  长篇不会只有一个死者,书至过半,出现了第二个死者。就像呼应了第一章中作者引用《哈姆雷特》的那句话,「When sorrows come, they come not single spies, but in battalions.」

  到本书第三章,作者称,在开篇第一章中就有一条「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凶手身份」的信息,这无疑是对读者赤裸裸的挑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奎因那标志性的“挑战读者”环节。

  当然,这两者的设定并不相同。黄金时代的奎因,遵循的是“范达因二十则”中的“公平性”原则,而本书的此处,只是作者在开篇埋下的线索。

  霍桑和安东尼也像福尔摩斯和华生一样“奔波”,这有点像推理小说中被戏称的“家访流”。

  在侦探与案件相关者的家访交谈中,挖掘疑点、梳理线索、推理真相,而作者也会在其中埋好伏笔,或是误导读者,借此推动情节。

  在本书“家访”过程中的众多对话中,足见作者的叙事技巧,和对信息、对文字的把控力。

  当然,这个福尔摩斯式的故事,也在致敬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的名字,包括其重要作品和名言警句,始终贯穿全书。

  而其中一条重要线索,就隐藏在莎翁的一部作品中,如果是莎翁的忠实读者,也许能发现(虽然笔者也很喜欢莎翁,但很遗憾,并不包括我)。

  另一条很重要的线索,也是作者的惯用“伎俩”,我甚至都不能对此做出评论。

  即使是评论,都有可能给有心的读者剧透。因此作罢。

  “霍桑探案”系列已经出版了三本书。其中第二部是2018年出版的《The Sentence is Death》,从书名不难看出,作品延续了本书的风格。

  在日本已经揭晓的“2020周刊文春推理Best 10”和“2021这本推理小说了不起”的海外榜中,《The Sentence is Death》又是第一名。至于是否能像之前的两部作品实现四榜All Kill,在剩下两个榜单揭晓后,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六):阿加莎之后还有古典推理可看吗?

  “如果你喜欢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

  这本书会让你欲罢不能!” 何止欲罢不能,简直惊呼连连!《英国犯罪小说榜单》年度书目 ,《卫报》年度书目,“这本推理好想读”海外榜首,周刊文春推理BEST10海外榜首!《喜鹊谋杀案》作者安东尼·霍洛维茨的最新系列,说的就是《关键词是谋杀》。2018、2019、2020,没有哪一位作者能够在无上推崇侦探小说的日本,连续三年霸占所有榜单的第一名!连几乎从未翻开过任何类型小说的朋友,都禁不住这种“横扫”的气势,向我要了样书来看。

  侦探小说在黄金时代成熟以来,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和想不到作案手法、叙事方式,都已经被不止一次地写过,《无人生还》《东方快车谋杀案》《三口棺材》《X的悲剧》等等等等经典的推理小说,散发着永久的光辉,最正统最保留原味儿的硬核逻辑推理从来都是读者心中侦探小说的“王者”。后来出版的每一本小说都不可避免地对古典推理有所借鉴。但真正立于当下,又完美展现古典推理游戏本质的作品,论影视当数《神探夏洛克》,论小说,必定有安东尼·霍洛维茨。

  著名男星的妈妈为自己安排完葬礼细节之后,当晚就被人勒死在家中。这是巧合吗?凶手是谁?霍桑霍洛维茨这对相处得别别扭扭的临时搭档着手调查,发现死者在十年前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两个男孩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而孩子的父母也似乎试图在遮掩什么。在死者的葬礼上,棺材里突然响起童谣,看上去并不怎么悲痛的男明星仿佛突然受到什么刺激,连葬礼后的餐会也没参加就独自返回家中。当人们再见到他时,他也被残忍地杀死了。

  霍洛维茨仿佛目中无人一样在开头就埋下了一个无比大胆的伏线,在最后干净利落地收尾,整个故事像一颗非常坚实而圆润的水晶球,其中散发炫目光彩的,是犹如变奏曲一般的案件主题。侦探和助手在走访中取得的证词是在案件骨架上添加的毫无相似性的血肉皮肤,每个人给出的“解释”都是带着各自感情色彩和立场,因此证词的串联具有比起只单纯讲述时间地点经过的“铁”证词更多的趣味性。在读者脑子里,案件的核心,至少经过了两到三次的变奏,侦探和读者站在同一立场拿到“解谜的文本”,因视角差异而带上不同意味的解读使人不仅生出战栗。

  另一大让人产生阅读快感的事情,是这本书里对莎士比亚和福尔摩斯的致敬。安东尼·霍洛维茨一直担任着各种戏剧的编剧角色,自然对莎士比亚有深刻的研究和理解,他把这种爱幻化成奇妙的伏线,在解答时读者会感到一丝浪漫,这大概是侦探小说家最高级别的敬意了。对福尔摩斯的感情,更不用说,一而再地提到他作为“官方认证”的续写者的身份,其实根本不用说啊!看看霍桑霍洛维茨的互动,就说明了一切问题,这就是一对从“福华”身上脱出的搭档。要说有什么不同,大概是助手霍洛维茨的身份。

  他给霍洛维茨,或者说他自己,找到了一个高于“助手”的位置,甚至有点儿独立查案的能力。本来他掌控着笔下的故事。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设计罪案、编织线索,诸如此类的事都信手拈来。但霍桑让他“失控”,全方面地失控,如何沟通,如何查案,如何编排故事,甚至如何保住性命,都成了问题。这一对“致命”的搭档的对手戏,带来了推理游戏外的第二重游戏乐趣。本作中,两人的关系比原型——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关系更可爱、更离奇!!!我们以为自己早就了解了经典的福尔摩斯加华生模式——作者化身侦探跟班,以第一人称记叙案件。但霍洛维茨的创意永远超越你的想象,他有意模糊了真实世界与虚幻世界的边界。书中的“我”与作者同名,书中的他所经历的过往,亦正是作者在真实世界的过往,连斯皮尔伯格和彼得·杰克逊都来“客串”一把。侦探霍桑是否真实存在?故事里的案件是否真实地发生过?当我们真的发出这些质疑时,就掉入了作者的陷阱。

  我们当然爱看那些新奇的,读完会惊呼“原来还可以这样写”的侦探小说,在类型的束缚下,在阿加莎、卡尔、奎因的庞大阴影下,有一点点创新都是值得惊呼的,而安东尼·霍洛维茨的自信是“好吧,靠着你们已经读了几百遍的路数,我也能写出好看的东西,你说不上哪里不太一样,但,就是好看。” 将早已不新鲜的古典诡计加以“现代化”改造(这个改造还真的让人挑不出任何毛病!摄像头、通讯工具这些读者觉得现代侦探小说里无法回避的但是很容易让推理游戏大打折扣的东西,霍洛维茨都安排得非常得当和自然),技巧潇洒自如,埋设伏线的手法不易为人察觉,深谋远虑的作案流程也十分缜密,对霍桑这种无耻又能力强的侦探和“想靠近又怕受伤害”的作家助手的塑造也很出色。我实在找不出什么理由不去喜欢这本书。(如果有,大概就是他情难自己的对斯皮尔伯格的崇拜之情,他俩见面的戏份实在没有什么必要,但可以感觉出他不写出来真的会憋坏了,那就宽容一下这种小小的炫耀吧)

  把编织推理过程本身作为故事的小说,除了开头那个显而易见的谜团以外,作品中出现了多个谜团,经过侦探推理和线索收集,一开始展示的那个谜团又转化为别的谜团,嫌疑人在侦探的问讯和交谈中不断变化。如果安东尼玩狼人杀,那么一定会骗到你,当你已经笃定某个嫌疑人是真凶的时候,安东尼就开启“嘲讽”:哇!这个明显的动机,这段刺眼的谎言,有哪个作家会把凶手写的这么明显吗?作为推理迷,肯定不会被轻易被这伎俩迷惑,你越说谁不像,可能就越是谁呢,拙劣谎言可能就是让我们放弃对他的怀疑吧!他让你不停地在正逻辑、反逻辑中游走,最后傻眼。

  看似简单但迷雾重重的案件,极致考验脑力的谜题,福尔摩斯化身般的神奇侦探,一点儿都不“废柴”的小说家助手,让人越陷越深的推理游戏陷阱。如果有人问出那个经典问题:阿加莎之后还有古典推理可看吗?那我将双手递上这本《关键词是谋杀》!

  《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七):一场登峰造极的推理游戏

  两年前,伦敦街头出现了一种机器:这是一台占地面积很小的圆柱形装置,表面仅有三个按钮,分别对应1分钟、3分钟和5分钟的阅读长度;如果你需要,按下其中一个按钮,马上就能得到一篇对应长度的短篇小说,只是它的样子就像超市里打印的小票那样,免费,也容易丢弃。人们叫它“短篇小说售卖机”。

  这个项目的目的是为了拯救现代人的“阅读障碍”,英国许多作家加入了“拯救”的行列,安东尼·霍洛维茨也是作者之一,他说希望这些小说能够给在路上的人带来快乐,让他们至少在这段时间里不会沮丧无聊。那时候他的《关键词是谋杀》和《关键句是死亡》出版不久,当年,前者在日本的四大推理排行榜中得到了压倒性的全部榜首,后者在之后的一年以同样姿势再次夺冠,而之前一年,霸占这些位置的是他的《喜鹊谋杀案》。

  难以想象挖空心思用十五年来打磨一部侦探小说而且动辄就写三十万字,同时担任几部剧编剧的作家还会花费精力去搞一个街头贩卖机的“快餐阅读”小短篇。霍洛维茨是个花样儿百出的人,是个有意思的人,他的每本书都特质鲜明:我爱福尔摩斯,我爱阿加莎,我爱古典推理是他的根基;我好调皮,我好会玩儿推理游戏,我忍不住“夹带私货”可能是他真实的自我。

  如果说《喜鹊谋杀案》是沉淀了十五年的“炫技”大赏,有那么一点超脱古典推理的意思;那《关键词是谋杀》就是完全在规则内的游戏巅峰,用《卫报》的话说,就是“把游戏水平抬高到了奥林匹克级”。我发誓已经好多年没读过如此正统的英式解谜了,感觉就像是2013年密室逃脱这新玩意儿刚流行的时候刷遍京城密室的我禁玩儿8年之后突然被扔进了大型沉浸式角色扮演密室真人秀。推理还是古典的味道,体验却是全新的,连NPC都让人难以忘怀。

  在之前的一次采访中,当被问及喜爱的作家时,霍洛维茨除了依旧把阿加莎列在不可撼动的首位,还提到了约翰·迪克森·卡尔和岛田庄司,他形容岛田的诡计为“疯狂”,也表示对密室着迷,但依我看,这都是客套话。霍洛维茨骨子里的“阿加莎魂”太重,《三口棺材》中围绕在尸体周围的幻影般的舞台装置,与他无缘。岛田那“众所周知”的占星术魔法也绝不会出现在霍大爷的作品中。

  这一点在本书一开篇就大方地展现了。作家霍洛维茨和侦探霍桑有一段对话:

  你为什么会认为有人对你的故事感兴趣?”我问他。

  “我是一名侦探,人们喜欢读侦探小说。”

  “但你不算是名副其实的侦探,你被开除了。顺便问一下,你为什么被开除了?”

  “我不想谈这件事。”

  “好吧,如果我要写关于你的事情,你必须告诉我。我必须知道你住在哪里,结婚与否,早餐吃什么,空闲时如何消遣。这就是人们阅读侦探小说的原因。”

  “你是这么想的?”

  “是的!”

  他摇了摇头:“我不同意。关键词是谋杀。这才是重点。”

  毫不客气地说,《关键词是谋杀》是经过了最高级别的提炼、将游戏性发挥到极致的侦探小说。“尸体”作为“谜的记号”被彻底抽象化,并排除了对逻辑游戏造成阻碍的、精致的杀人手法。侦探小说这种游戏,只要有死人就够了,“尸体”不过是制造谜团的副产品。谋杀的艺术在霍大爷这里,艺术只体现在杀人计划里,而手法,都是勒死、刺杀、下毒这样的“单纯”伎俩。

  在埋伏线和公平性这点上,霍洛维茨的技艺之纯熟简直可怕。我要盛赞《关键词是谋杀》是将欺诈术和讲故事结合,精心搭建而成的杰作。霍大爷深知“谜团和解答这对亲兄妹是侦探小说不可或缺的,并且解答更为重要”这一道理。所以这个“欺诈”不是那种谜团华丽炫目,解答一缕青烟的诈骗(霍大爷说他最讨厌这样欺骗读者的东西!)。也不是泡坂妻夫老师那种什么谜团也没有,突然就出现了“解答”的前卫小说。而是在浑浊的汹涌流水中,踏实的埋下了垫脚石,虽然你也许大概率不会知道这些石头带领你到达哪处岸边,但你绝不会半路跌入旋涡。

  著名男星的妈妈为自己安排完葬礼细节之后,当晚就被人勒死在家中。除了她在十年前制造了一场车祸导致两个男孩的人生从此彻底改变,仿佛没有任何理由能够使她的生命受到威胁。谜团简单直白,但吸引人的程度丝毫不弱。如果一个人为自己安排葬礼称不上是“奇怪”,那么如何在当天“遭遇”谋杀,就一定是精心的安排了。侦探不相信什么巧合。

  《关键词是谋杀》也不是为那种一定要看非黑即白的推理小说的读者准备的。受害人(除了星妈还有一位,不透露)、嫌疑人、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没人是无辜的,这世上本来就没有谁是无辜的,但他们的“不清白”也不全然围绕着单纯的一件谋杀案。霍洛维茨知道没人愿意看那些“伟光正”的侦探,不仅仅是无趣,那样的侦探更多是道具而非人物。于是霍洛维茨在霍桑的身上埋下了不安定的种子,那种无论多么彬彬有礼绅士派头的侦探在基因里带有的一丝危险的犯罪气息在霍桑身上“铺天盖地”,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明明写了一整本霍桑探案,却让人读完除了“混蛋”二字以外对主角侦探几乎一无所知。

  同时,他给霍洛维茨,或者说他自己,找到了一个高于“助手”的位置,甚至有点儿独立查案的能力。本来他掌控着笔下的故事。知道自己在写什么。设计罪案、编织线索,诸如此类的事都信手拈来。但霍桑让他“失控”,全方面地失控,如何沟通,如何查案,如何编排故事,甚至如何保住性命,都成了问题。这一对“致命”的搭档的对手戏,带来了推理游戏外的第二重乐趣。本作中,两人的关系比原型——福尔摩斯与华生——的关系更可爱、更离奇、更讨人厌!!!霍大爷显然很享受这场“模仿福尔摩斯与华生”的游戏。他们的相处过程可以简略如下:

  霍桑:我想让你写我。

  霍洛维茨:我不!

  霍桑:不管,你就按我说的方法写。

  霍洛维茨:我不!(等等,我请你喝咖啡

  霍桑:你为什么同意给我写书?

  霍洛维茨:永远不要问!(等等,你能跟我AA这两杯咖啡吗?

  霍桑:你想聊聊案子吗?

  霍洛维茨:不想,我想聊你。

  霍桑:没人对我感兴趣。

  霍洛维茨:让我进入你的生活。(等等,我请你喝咖啡

  这显然不是猫鼠游戏,是猫猫游戏——他们都庆幸身边有彼此。

  “如果你喜欢BBC的电视剧《神探夏洛克》,这本书会让你欲罢不能!”这是一句实话,霍洛维茨创造的推理竞技场一定比你想的还要好玩儿。

  ***

  我们还制作了一些可爱的铅笔,对,就是跟封面上画的一样的那种铅笔,作为小礼物,铅笔不是随书附赠哦,如何获取可以咨询新星出版社各购买平台和线下书店。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关键词是谋杀读后感摘抄  摘抄  摘抄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谋杀  谋杀词条  关键词  关键词词条  
美文

 关于旧人,关于心

 我记得很多过往的事情,对很多事念念不忘,又对这些事情留有遗憾。口口声声说着自己不是恋旧的人,背地里却偷偷的想东想西,当不了盖世英雄,也做不成放过自己的烂人。 ...(展开)

美文哲理

 有梦想的人,请打开心灵de门

 一直以来,我都宣称自己是有梦想的人,在固执己见的岁月流淌中,年岁渐长,大成就没有,小惊喜不断。到今天,我仍然觉得自己是个有梦想的人。也很少能说清楚自己的梦想是...(展开)

美文

 《周期》读后感精选

 《周期》是一本由[美]霍华德·马克斯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