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作家马永欢的文学创作历程,鉴于本书已有翔实之记录,在此我就不一一赘述,以免浪费读者宝贵的时间和精力。在生活高度物质化的当下,马永欢对文学创作的孜孜以求、甘之如饴,确实让人感佩赞赏不已;对于其在《彩云恋歌》及其文学创作所表现出来的勤于写作之文学精神、不断砥砺提升之文学品位,让熟知和了解他的同事、朋友、学生、文友以及全国各地的广大读者深深感受到了来自于物质之外的生命追求价值与魅力。
一部接着一部作品的结集出版,就像一个怀胎十月的母亲对自己子女的期待那样,马永欢老师在这过程中享受生活生命带给他的美好,同时把家乡——永平、博南、大理乃至多彩绚丽之云南,以文学的魅力、以生命般的活力,鲜活直观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文学角度,以回族的眼光,滇西边地文学空间的开掘,滇西边疆的地理空间叙述策略,构成了马永欢滇西多彩的文学世界。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其本身也是最大的犒赏, “没人逼你当作家,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因为你爱它,因为你在文学创作中能感受到巨大的快乐,由此你也确认这件事是有意义的,而且这种意义不能完全用金钱来衡量……”,评论家李敬泽如是说。确实如此,马永欢老师对文学的热爱发自内心,源于他对生命的珍视,源于他对故乡永平、博南、大理乃至整个云南的热爱和眷恋,这是他文学创作源泉永不枯竭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待马永欢的文学创作,你就会一点不觉得吃惊,这是来自于文学的召唤与诱惑,这是来自于回族文化传承的担当与责任,这是来自于文学的魅力和精神层面上的更为执着之人生追求。
正如作家夫子自道的那样,“彩云之南是我的故乡”,“胸怀彩云之南 “自是应有之义。所以才有作家在自序中发自肺腑的一番议论:“彩云之南就是我的故乡。有的读者会说,你的故乡在永平曲硐,是的,这说法不错。但自己一经走出省外,自己的故乡就不仅是曲硐、永平、大理,而是云南了……”
这种现象,在我看来,那就是回归生活原点之后的创作精义。马永欢用自己的文字筑起了一座精神的丰碑,昭示着自己对人生的不懈追求,对生命维度的完美诠释。
《桑叶情》(2011)的出版是作家对以往写作过程的回望与总结,《火对冰的表达》(2012)、《神奇美丽的博南》(2013)、永平记忆》(2014)、《出版四美如春》(2015)、出版《古道回韵》(2016)等著作的问世则预示着作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渐入佳境的印记。据我所知,即将面世的《银河曙光》也开始进入出版印刷阶段;在事先毫无征兆的情况之下,马永欢老师邀我为《彩云恋歌》做序,而且文稿基本确定,正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一切都在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这是对辛勤耕耘者的最大回报。俗语说得好:“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笔耕不辍正是马永欢收获不菲的重要原因,热爱生活、热爱生命,更关注家乡永平、博南、大理乃至云南日新月异的经济社会之发展使马永欢的文学创作有了最为坚实的生活基础。对生活的有心人而言,生活处处都有可发现之美,生命时时都有可讴歌的价值,作为一个作家的使命,那就是发现美,表现美,并把这种美以合适的形式挖掘出来,这是作家艺术家的光荣使命和职责所在。
“生活之树常青”,这赋予了作家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无尽宝藏。马永欢就在生活的无穷宝藏中,不知疲倦地探索,笔耕不辍,把对生命、人生的价值提升到一定的精神维度上。
当下的文学创作现象颇为驳杂,各种灵异、悬疑、穿越、探案、言情、写实、非虚构、官场类文学层出不穷,这是时代发展之必然,也是社会丰富多彩的表现,因为社会总是不断向前发展变化着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诗经、楚辞、史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文学总有自己演变发展的印痕和轨道,这是规律亦是必然。
回归生活原点,是马永欢文学创作之精义;回归生活常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是马永欢文学创作的原点;回归生命本质,重新赋予生命之丰富内涵,是马永欢文学创作之灵魂;回归文学审美属性,以艺术姿态重塑生活,体悟生活之细节,从而发现熟视无睹之美学内蕴,这正是马永欢艺术本质的内核。
华中师范大学的王先霈、胡亚敏等倡导一种圆形文学批评。这种理想之文学批评融合感性与理性,融合社会历史的考察与审美估量,我们称之为圆形批评。(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创造性地运用到作家的文学创作中去,体现在作家这个主体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上,体现在作品文本中,体现在作家审美体悟中等等……每一个点、每一个弧都是独特的,整个创作过程都是连贯的浑然整体。
圆形批评理论启发我对于马永欢《彩云恋歌》的评价,是否可以采用一种更为有效的批评方法呢。事实上也确实如此,当我们从一个切点进入的时候,考虑到还有其他切入点可供别人选择。回归生活原点,是我评论《彩云恋歌》的切入点;那么,读者还可以从其他切入点解读、阐释马永欢之《彩云恋歌》,这是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有趣之处,也是欣赏与创作、创作与批评互相促进的地方。读者的认同才是对作品最大的认同,啰嗦了这么多,不知是否对乎?期盼睿智的读者能解其中的真味,是为盼!
谨以此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