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艺术家葛宇路最近办了一次新展,这一次网络上很安静,但是艺术圈却很热闹。我这样一个艺术修养为零的人一周之内都能在不同的网络平台上看到三、四篇批评文章。而且看有些文章里说,目前批评葛宇路的艺术评论太多,以至于许多艺术媒体拒收。我以前只见过游戏玩家排队进副本刷怪,排队等着刷葛宇路还是生平第一次。
最早我是在微博上发现关于葛宇路的存在,原因就是他那件著名的作品---悄悄咪咪给北京市的一条无名路正儿八经做了路牌,名字就叫“葛宇路”,然后大家也就信以为真,地图软件也真的收录了这个名字。一开始我不知道那是一件作品,以为就是个大学生的恶作剧。即便如此,我也很喜欢其中的奇思妙想,一下子让日常生活变得不一样起来。
我是在网络直播里认识的葛宇路。当时他在北京798艺术园区办一个展,场地黑着灯,全靠他骑车从燕郊一路赶来,用人力驱动给自行车上的蓄电池充电,然后用那点电量提供现场照明。当然,电量不可能很持久,所以展览现场经常是黑着灯,得打着电筒去看作品,要不然就得等第二天他骑车过来时赶紧去看。他一路骑车,一路直播,我就跑到他的直播间里玩,播报他距离终点还有多远。我觉得这件事情也很有趣,这是我第一次亲历一位活着的艺术家搞创作,而且我也参与了其中一小部分。
对葛宇路的批评从他上一次办展就开始了,起码我观察到的是这样。当时他去了广东,在一家美术馆里和当地员工交换身份,他去打卡上班,让员工们放假。说是长久以来美术馆和美术馆员工都是服务于艺术家,这次倒过来,艺术家和美术馆职工交换身份,艺术家在美术馆里做那些琐碎的日常工作。批评者认为这个作品没多大意思,我不懂当代艺术,但依然觉得很有趣,也的确还是葛宇路的风格---他曾经和市政换身份,给一条路起名。也曾经爬上高台,和监控摄像头对视。他的作品里总是会涉及日常生活,然后也总是有身份对调,让人们对熟视无睹、默认接受的事实产生一点不同的想法。
但批评就批评吧,人家懂艺术,我不懂。好与坏,深与浅,创新与重复,反正我也看不出来,人家说什么我就听着。
这一次排队刷葛宇路是因为他的最近作品展,内容是大大小小一堆画,这些画的内容都是按照美术考试的要求画出来的玩意儿。我是这么理解这件事情的,它就相当于莫言老师把2021年全国各地的高考卷子都找来,然后严格按照题目要求,严格按照应试作文的规范,把所有作文题都写了一遍,最后把这些作文贴墙上办一个展,体现出其中的匠气逼人,灵感不侵,这样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考试作文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它和文学创作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以及,如果有的话,考虑一下人是怎样被束缚在观念和标准里的。
关于这次展览的批评很多,虽然我不懂艺术,但是我对评论还是懂一点的。如果从评论的角度来看,我认为这些批评中有相当数量的篇目是不合格的。比如说许多篇批评都提到,葛宇路的作品本来都是装置和行为,现在他突然画画了,是不是因为前者不好卖,而画作在市场上更方便出售和收藏。这些话挺绕的,翻译过来大概是说葛宇路直接奔着钱去了。
从评论的角度上来看,没有人知道葛宇路的心理活动。他是不是为了赚钱而创作,这叫做个人猜度。评论怎么可以写自己觉得对方是怎么个想法?评论家又不是写小说。而且,这种批评全无道理。葛宇路画画就是为了变现方便,那马蒂斯剪纸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剪纸比绘画来得快,一晚上他能剪出一辆劳斯莱斯来?这不是批评,而是诛心。
在诸多批评中,有五个字频繁出现:网红艺术家。我不懂艺术界的事情,这五个字是不是在艺术界算是一个咒语,只要一念诵对方就立即倒地不起?我不知道。反正我看都用得挺娴熟,大概能猜到意思是不是那么真艺术家。葛宇路在网上经常引起很多关注,这是个事实。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也都是通过网络知道他的存在,第一次接触他的作品,这也是个事实。作为一个上网多年的人,我认为我可以这么说:葛宇路的作品本身有一种吸引人关注和讨论的特质,这种特质很容易在网络上传播。那么,这是一个错处么?可以当做是原罪来批评么?
从评论的角度看,评论应该探讨的是作品本身好不好,而不是艺术家本人是什么身份。他是网红艺术家也好,工地艺术家也罢,和作品的优劣有什么关系?如果这都可以拿来作为批评的理由,这是不是也成为了一种出身论?工地艺术家就要好一些,流浪艺术家就要更艺术一些,网红艺术家不行,因为没有吃过苦,因为名声得来太容易?按照这种评论的路数,艺术家最好都跑去终南山住岩洞,搭茅棚,吃糠咽菜搞创作,因为这样出身最为纯正,为艺术做出了最大牺牲。至于作品如何,可以先放在一边不论。
还有一种批评是先去缅怀葛宇路之前的作品,然后说他现在的作品远不如当年。正在走下坡路,正在江郎才尽,正在应付了事。我觉得这还算是一种评论,但本质上和驯化也差不了多少。因为这种评论的意思是在说,某个方向的创作才是对的,艺术家你得往那个方向走。某个方向的创作是错的,艺术家你往那里去就算是完了。在我写文章的生涯里,留言区里也不乏这样的评论。那怎么办?对的错的,上升的下降的,那我把键盘给你,你来?
从评论的角度看,自己肯定某种作品的风格和内容,这是一回事。希望别人继续按照这个路数做下去,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任何评论家都不能对创作者的探索结果负责,那么探索就是创作者自己的事情。因为大家喜欢,创作者就得提供同一种风格,同一种类型的作品,这不就是一种限制,一种驯化么?大家喜欢画家的马,那么最好他一辈子都画马,画人物山水那就是不对,就是弱了怂了下坡了才尽了。我认为这勉强能算是评论,但是缺乏评论对创作者的必要宽容。而且发心不正,这是以成败来论作品,那最为权威的艺术评论员应该是索斯比和佳士得才对。对探索和尝试应该持有宽容和鼓励的态度,是因为一千次尝试里可能有999次是无果的。如果评论站在否定的一边,那就是把自己的胜率提升至99%以上,那评论也未免太过轻易。
最后,我是这么看的:排队批评本身就已经说明了问题。如果真的是一拳就能干躺,排队是为了什么?如果怎么样都干不躺,排队又是为什么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