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小太阳》好看吗?经典观后感锦集

  《小太阳》是一部由王敏生执导,毕克 / 金乃华 / 倪康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太阳》观后感(一):当AI遭遇特色文化,就只是长期的幻想

  1960年代,就希望和机器人对话了。现在已经过去60多年了,人机对话还只是自说自话。

  中国文化,是以满足幻想为中心的。嫦娥奔月,是对月亮的幻想;夸父追日,是对太阳的幻想;精卫填海,是对战胜自然环境的幻想——所有的幻想,都是对个人拥有超能力的幻想。

  中国孩子,太多拥有科学家的理想,造宇宙飞船是最伟大的目标,其次就是造机器人了——可是,在中国的文化下,在中国的体系下,更多的是幻想了。

  本片,只是编造了一个“小太阳”的概念,几乎没有幻想的成分——完全没有一丁点的科学依据,根本不是什么“科幻”。

  类似的,《霹雳贝贝》也只是胡编乱造了一个“带电的孩子”的概念,和科学没有任何关系——其实是反科学。

  So,中国从来没有科幻电影。

  《小太阳》观后感(二):中国第一科幻?

  小太阳说起国内科幻片,从前只知道珊瑚岛上的死光(霹雳贝贝也算的话)直到今天在b站上挖掘到了1963年出的小太阳

  讲的是一群小朋友坐飞行器找科学家造个正负粒子对撞出的小太阳并通过火箭送上太阳轨道,等冬天来临时就能为其地区提供能量的故事。这玩意真的不是可控核聚变吗2333

  真tm硬核。以为2001够久远的了,没想到国内还有更早的,还是彩色版。这应该才是中国第一科幻吧。话说这电影的资讯怎么这么少,如果不是特意找还真找不出来。

  我们是找科学家来哒ヽ(゚∀゚)ノ

  蜜汁像cyberman的机器人

  理论图纸

  工程模型

  实物

  火箭发射,快按T键开启SAS(哈哈哈小绿人乱入)

  科学家们调试中

  火箭发射中

  小太阳正式运行

  期间还有段利用小太阳毁灭陨石的场景。

  这大概才是中国第一部科幻片吧,那时的人们也和我们一样憧憬着恢宏的未来,科幻文学自66年后就一蹶不振。到现在也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

  从前总感叹如今大部分人的娱乐时光就是痴迷于酒囊饭袋般直白浅显的偶像剧幻影,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

  害怕它一开始就成了中国科幻的巅峰。

  《小太阳》观后感(三):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小太阳》讲了啥

  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小太阳》讲了啥

  从现有公开资料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科幻电影应当是1963年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王敏生执导的《小太阳》。电影当时还属于科教片,由于含有“两个太阳”的情节,一度还遭到禁播。故事非常简单,讲述的是一群北方的孩子在温室里参观,于是就开始探讨如何改造大自然,让春天来得更早一点。经过一番讨论,有俩孩子觉得造一个小太阳是一个不错的主意,并去了科学院找科学家帮忙。在科学家的帮助下,他们造出了小太阳并发射到了太空,于是北方的春天就提前来临了。当然,这一切不过是孩子的一场梦而已。故事虽然简单,但是以今天的眼光来看,这部电影还是相当“硬核”的,甚至让人不禁感慨,要是中国当时真像电影中营造的那社会氛围,后来不要连续的发生政治动乱,社会主义是不是早就实现了。下面,就为大家解析一下这部电影究竟有多“硬核”。

  1. 塑钢玻璃温室大棚种玉米,双排扣呢子大衣配巴宝莉式围巾。

  电影里,几个小学生的穿着确实有几分时髦的气息,有点颠覆了我们对60年代蓝色中山装一统天下的刻板映像。看来那个时代多少还是有点对时尚的追求,只是条件不允许而已。1958-1960的大跃进,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急功近利式发展不但没有实现我们的宏大计划,反而迟滞了我们前进的脚步。小学生们的这身穿着,直到90年后看起来才不那么违和,这也多少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巴宝莉式围巾

  双排扣呢子大衣

  2. 城市云轨和自动驾驶共享汽车。

  电影里,几个小学生先搭乘单轨悬挂式地铁到了城市中的某处,然后换乘能飞的自动驾驶共享汽车。电影里描述的这种单轨悬挂式铁路,1901年德国的伍伯塔尔市已经运营,但中国从未大规模运用,我们国家解决城市交通出行的方案是从2009年开始在各大城市大规模建设地铁,时至今日(2019年)大规模建设地铁的步伐也没有停下。2016年10月13日,比亚迪历时5年,投资50亿元研发的跨座式单轨——“云轨”在深圳举行全球首发仪式,正式宣告进军轨道交通领域,也算是把梦想照进了现实。而兴起于2016年的共享自行车以及兴起于2017年的共享汽车以及尚未实现的自动驾驶技术昭示着我们还有更多努力的空间。

  电影构想的立体交通

  2016年世界首条新能源空铁在四川成都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进行成功试跑

  电影中自动驾驶的飞行汽车

  2018年,遍布城市各处的共享汽车

  3.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

  电影里,在苏联野兽派风格的大楼前,迎接小学生们的是一台人形机器人,电影对此着墨不多,却让今天的人看起来颇为感慨。特别是联想到抖音上大火的迎宾机器人“科宝”,让人不禁感叹,中国的科技工作者对前沿科技的关注并不弱于其他国家,只是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梦想的步伐是那么的遥远,简直与幻想无异。不过经过这些年的奋起直追,总算有赶超的可能性了。

  电影里的迎宾机器人

  2018年一位大妈与银行AI机器人一本正经的较真 笑翻在场群众

  4. 已经掌握可控核聚变技术,获取反物质能量的装置即将投入实用。

  从科学家和小学生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电影设想的那个时代人类已经掌握了可控核聚变技术,通过控制反物质与物质进行湮灭获取能量也马上可以用于制造小太阳了。可控核聚变全球最前沿的成果是2017年07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宣布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世界上第一个全超导托卡马克(EAST)东方超环,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标志着,EAST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说白了,这项技术距离实用还在非常遥远。而反物质这种东西,时至今日,基本只是一种理论的存在。

  电影里进行反物质湮灭实验的装置

  2017年,中国的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

  5. 单级入轨的货运飞船和具有星际航行能力的代达罗斯装置

  电影里,两个小学生驾驶的飞船仅靠自身携带的动力装置就把具有代达罗斯结构的小太阳送入轨道并返航。这种航天器,不论是NASA的航天飞机还是SpaceX的猎鹰九号都远还没有达到这种水平。而代达罗斯结构虽然很早以前就由英国星际学会提出,但在可控核聚变技术掌握之前,这个计划只会是一张图纸。

  电影里的“小太阳

  设想中的代达罗斯核动力飞船

  总结:30分钟的片子所体现的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足以让晚很多的《长江七号》这种港式科幻片汗颜,电影即使以今天的眼光去评判,依然觉得黑科技满满。特别是对城市立体交通的构想以及共享经济兴起的预测极具前瞻性。对可控核聚变技术的应用以及代达罗斯装置的实现保持了乐观的态度。在那个年代,说明中国并不缺乏紧跟世界科学前沿的眼界,对科学技术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相信电影不仅仅启迪了刘慈欣这样的科幻作家,还启迪了无数在平凡岗位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

  文末,附上一些中国重大科学进展的时刻表

  1964年10月16日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7年6月17日 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

  1970年4月24日 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1983年12月22日 中国第一台超级计算机研制成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小太阳  小太阳词条  观后感  观后感词条  好看  好看词条  经典  经典词条  
美文

 水的记忆

     生在河边,长在河边,对水的记忆也就特别的深刻。    记得在小学三年级时,我常常...(展开)

美文

 好好睡一觉,终于不头疼了

 昨天下午开始,不知为何,头疼的厉害。  所以,昨天晚上也没有看书,早早地就睡下了。今天早上起的也比较晚,很多事情都没有去做。  那些因为睡觉而落下的事情,今天...(展开)

美文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

有光的地方就有影子。一生,说长,悠悠数万日;说短,不过匆匆几十秋罢了。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我们都希望在这段时间里得到认同,为我们身处的这座城勾画一个独特的符号。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