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机杼(十周年增订版)》是一本由[英] 詹姆斯·伍德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1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小说机杼(十周年增订版)》读后感(一):看詹姆斯如何“解剖”小说!
看《小说机杼》的时候,不得不感叹詹姆斯·伍德对于文本的“嚼劲”,在那些深的浅的文本里,詹姆斯如同滴水不漏一般,进入到了文本的每个内容里以及内容之间里。
也不得不承认的是,这本书的确需要有一定文学书的阅读量,不然很容易走了神。但詹姆斯的讲述角度,又有着他非常特色的一面,你需要因此一读再读,对文本一读再读。
话说回来,在阅读此书的时候,我的脑海里一直萦绕着一个问题,一个已经被说的“烂大街”的问题:到底还需不需要文学?答案自古至今都是因人而异。
可我却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一些笃定的答案。
“文学和生活的不同在于,生活混沌地充满细节而极少引导我们去注意,但文学教会我们如何留心。”
你看,我们有时候其实是生活在“茫然”的生活之中的,时间如白驹过隙,那里还有“回望”“观察”的时候呢?而文学,小说,且在不断的对生活的考察中,不断的对文本的修正中,作家和其中人物、事件不断的磨合中,如同用放大镜,将那白驹过隙的“缝隙”,无限放大,看清楚了其中的奥义。
我们的人生,不就是这一个一个的“缝隙”组成吗?
而在其中《叙述》的文章里,谈到了关于“角度”的问题。
“第一人称叙事基本是可靠多过不可靠,而第三人称“全知”基本是局限多过全知。”
“所谓的全知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一开始讲关于某个角色的故事,叙述就似乎想要把自己围绕那个角色折起来……”
文学中的叙事角度,同我们生活中的真实人的角度一样。我们以为自己客观看到了他人的全部,其实并不是。
想起以前做过的心理咨询案例中,起初和来访者的交流,总觉得能帮他看清更多,可也因在不断的沟通中发现,那不过是我们“以为”或者“想看见”的,自然,要彻底的关怀来访者,也就需要咨询师彻彻底底放下某种自以为是的“客观”。
而文学,在此,有时候就如同“先验”一般,不仅给予我们很多的角度,也给了我们拓宽视野的域值内容。
文学自然是需要的且非常重要。
本书还有几篇值得多品《细节》《人物》《语言》《对话》等,这是从文学小说中抽离出来的“细节”,或者说是某种可以观察的角度,你会在阅读之中,感受某种“解剖”小说的感觉,也会在詹姆斯的描述中,联想到自己生活里的“血肉”。
作为一个认真读书不过三年的书芽子,第一次读到超出自己认知如此之多的书籍—《小说机杼》。 首先来看作者,詹姆斯•伍德。哈弗大学文学教授,这个水平就有点吓死人了。翻读整本书,所提及的书名,别说看过了,本人很多书甚至连听都没听过,实在汗颜。 当然,这本书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再也不会有书荒了,一本一本看过去,也许十年就过去了。看得慢的,也许到咽气了还没翻完。 就算偶尔提及到读过的书,经过作者的点评,也会有进一步的领悟。比如,作者提到的意识流小说,分为不可靠意识和可靠意识。 什么叫不可靠意识和可靠意识? 这就好比一个人后天的世界观形成,有正面的,自然就有负面认识。 意识流小说自然不免提到诺贝尔文学奖奖得主石黑一雄,《长日将尽》(终于提到一本自己看过的小说了,真不容易啊)。 在《长日将尽》,管家斯蒂芬森就是不可靠意识。这是一个自控能力超强,且超级自私的人物。他可以把强烈的感情需求控制在血液之中,外人丝毫看不出半点痕迹。也可以为了达到伟大管家的终身目标,而对雇主所做所为不闻不问。 这就和书中几个出现的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比如小镇那个对政治投票十分关心的农民。连离政治中心毫无相干之人都如此在乎国家之命运。反而有可能对政治产生影响的管家漠不关心。再如勋爵的义子,也是十分反对勋爵的做法,跟了勋爵几十年的斯蒂芬森不闻不问,终于导致了勋爵的悲剧收场。 作者特意言道,第一人称的小说基本是可靠多过不可靠,反而号称上帝视角的第三人称小说局限多过全知。比如提到的《简爱》,简就是通过回忆自己的一生,以一个审视的眼光来向我们讲述她的故事。 什么是自由间接体? 即集合了小说人物的眼睛和语音,再加上小说作者的眼睛和语音。一种符合小说人物世界观的主观意识,又包含了花费心思写出这个人物的作者的全知。 我理解为,即小说作者用自己的语音和思想来解释小说人物的语言或思想。 比如亨利詹姆斯的《梅茜的世界》。 詹姆斯写道:然而,这事,或者那件老式的棕连衣裙、那个王冠、那纽扣,对梅茜来说丝毫不减魅力,。。。,在她的丑陋和贫穷之中,她有一种奇特而宁静的安全,比世上的任何人都安全,比爸爸安全,比妈妈安全,。。。,小女孩懵懂地意识到,并不能带来同样的那种盖上被子亲亲晚安的感觉。 小女孩自然不懂什么叫魅力,以及一个人的美丑或者贫穷之后的含义。前面一大段,当然是亨利詹姆斯的解释。后面,这一段是一个小女孩内心世界的独白,她所感受到的爱与恶,还有什么比亲亲晚安更安全的温暖。 书中竟然提及了这么多小说,那小说的真谛是什么? 小说是一种打破常规的创新,突破平淡如水的人生,却又同时记录真实,永远渴望生活。伍德老师真是一针见血,就说我自己提笔写小说,真的就是为了记录曾经的真实,那些片段人物已经成为了永恒的繁星。为了使小说显得出彩而不沉闷,你得回炉再造,重装系统。这不就是永远渴望生活嘛!
《小说机杼(十周年增订版)》读后感(三):《小说机杼》∶那些我很喜欢的小说一般是怎么写成的
开始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是完全被我忽略的,还以为是什么文学小说。说实在,我对文学小说实在不大感冒。要不是搜索过简介,绝对会错过这部好书。 也才知道这部作品的作者是活跃的英国文学批评家、小说家,当然这也是搜索的结果,说实在,我对作者也是半点不了解。在文学面前,我就像个稚童。但这丝毫无损于我对这部文学评论作品的欣赏。
如果你想像快餐文字一样地阅读文学批评作品,那真是太天真了。文学批评作品注定需要沉下心来,真正地慢阅读。也许是我的水平有限,在开始阅读时,我总是忍不住将同一段话两遍三遍地重复阅读,甚至一字一句地进行思考。 刚开始,也许会很不耐烦,甚至脑子里像塞了一团棉花一样,混乱蓬松又空白。但只要耐下心来,你会发现普通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同在文字间开展一场侦探推理。而这时,忍不住勾起学生时代学习过的阅读理解与分析技巧。原来,在多少年前我们接受的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不仅是只为了应付考试,更是更多地形成我们自身的隐藏技能。这不,到这时便触发了。
要真正地读透文学评论,其实是需要非常广泛的阅读基础的,对阅读这本《小说机杼》也不例外。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这些入门者就会被拒之门外,只是在阅读时确实会费劲点,但这也是一种乐趣不是吗?在阅读中进步飞速,这是多么令自己骄傲的一件事啊。
对于这本书的内容我就不多透露了,因为这就跟向观众剧透一部悬疑推理电影的关键情节一样。但这里我可以给出一点有趣的悬念和分享∶ ⦿ 他望着妻子。“她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想,“简直是病了。”他不知该说些什么。 ⦿ 他望着妻子。她看上去很不开心,他想,简直是病了,他不知该说些什么。 ⦿ 他看着妻子。是,她看上去又是一副无精打采、闷闷不乐的样子,简直是病了。他又该说些啥呢? 在这三种表述中,你发现了哪些不同了么?现在,快翻开《小说机杼》吧,探案开始了!
《小说机杼(十周年增订版)》读后感(四):《小说机杼》:探析歇斯底里现实主义小说的魔力
中国汉字语境中,机杼的意思是织布机和机梭。而引申为说明文章的组织、构思、形式等,有着别出心裁,笔调新颖,富有创造性的风格。出处是《魏书·祖莹传》:“文章须自出机杼,成一家风骨。” 而放眼世界,现当代就有一些文学评论家关于这种虚构的小说的机杼是非常有专业的见解,和富有历史厚重的职责的。你比如说现任《纽约客》专职作家詹姆斯•伍德,他在2009年就出版了《小说机杼》,就带领大家一探小说的魔力。而如今十多年过去去了,这本文学评论集子依旧发光发热,备受读者推崇。
所幸是,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和行思文化出版的全新修订版版《小说机杼》,就以最完美的姿态展现给读者,让大家更为了解小说之所有一路迷人的原因。其中最大的修订亮点就是包含作者所写的全新序言了。 序言中,非常赞同作者对文学的理解是及时道德问题也是形式问题。也赞同默多克对文学的定义,小说分为传统的现实主义的“新闻”,和更为自觉的现代形式主义“结晶”。此外,作者也有先见之明,如就知道了获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露易丝·格丽克,存在着一种闪烁不定、近乎幽灵般的遗世独立的写作特质。
在序言中作者也警惕写作陷入常规化,这种缺乏生气的文章是提倡的。而原来该书的另外一个名字叫《最接近生活的事物》,这种事物泛指艺术,这里说的是小说,小说艺术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扩充了我们的经验,让我们和人类同胞的接触,不再受到个体际遇之限。作者也说到“一种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这都是小说的重要性和魅力所在。
如果这个序言是一个人的大脑,那些接下来说到的叙述、细节、人物、意识简史、形式、同情和复杂、语言、对话、真相,常规,现实主义就是一个人的外五官,身体和手足了。这样共同构成了小说的魅力和璀璨。在叙述部分,作者认为第一人称叙事是最基本和最可靠的,而第三人称“全知”基本是局限多过全知,这就强调了一般大作,如作者就举了《简爱》《长日将尽》 都就说明了保险和很有效益的第一人称写法。这也是笔者读书阶段老师不断提倡的。
在叙述部分,其中有自由间接体、非自由间接体是值得深入了解的。自由间接体事实上就是贴着写,这种作用就是使得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和语言来看世界,同时也用上了作者的眼睛和语言。读者即可全知也和偏知,如作者就举了《给鸭子让路》就是非常好的例子。而自由间接体也包含有着讽刺的意味,书中作者也提到契诃夫的作品,此外作者也提到了福克纳、亨利格林等作家体现了自由间接体的隐喻美。从大量的列举作品而言,可见作者博览群书,对文学评论是非常专业和充分的。
而相对的非自由间接体,就是文本中使用烂糊的语言,目的是体现小说的硬核,如书中作者就举了华莱士的作品,拷问了美国语言腐败解体的问题。而在叙述中,作者就专门对福楼拜的作品做了精巧的探讨,特出了洋溢的福楼拜那现代叙述,是有着电影化的特色的。
来到细节部分。作者就是想说明通过细节入手,去刻画环境等,这样的目的是为展现作品更有表现张力和感染了,如作者就列举了契诃夫的《六号病房》的简洁和迷人的结尾,是很有感染力地区说明了一种平静的氛围。这部分尤为喜欢作者对文学的看法:文学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留意生活,我们在生活中付诸实践;这又反过来让我们能更好地区读文学中的细节;反过来又让我们更好地区读生活,这种很好的循环就是说明了小说的细节是可以治愈和丰富我们的人生的。
在这细节部分,其中也提到了“特此性”事实上我们可以理解为象征性,如作者就举了《亨利四世》的绿衣服的象征,《伊利亚特》的“樱红色的丝线”的象征等,都是会使得作品增色颇多的。而笔者最近也读了安德森的《鸡蛋的胜利》也是一种象征性很强的作品。此外,这部分也说到的细节的对称性,这里的例子是契诃夫的《带小狗的女儿》,而笔者也读了安德森的《兄弟之死》,弟弟杀了妻,而哥哥就杀了狗,要知道他们杀害都是他们的依靠啊。这样的对称的细节和结构的设置,都是彰显了一种上乘小说的魔力所在。
来到人物部分,这里就讨论了关于人物如何立体或者平面刻画好一点的,而作者的看法是认为作品最生动人物是一根筋的偏执狂,正是有着这样缺陷,才更营造了一种小说戏剧冲突明显的可观赏性。如作者就举了《卡斯特桥市长》《诺斯托罗莫》等扁平的人物,自然也就是小说活泼的成分。而笔者最近也读了安德森的《衰老》中的那位神经错乱和偏执重复说话的老人,这也是这样的活泼的部分了。
在意识简史部分,作者就举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意识人物有三层情况,第一是公开说动机,第二是潜意识的动机,第三层是最里面的一层动机是无法解释的,只能在宗教的意义上解释。这部分,作者尤为喜欢狄德罗和司汤达,毕竟真实他们的存在,使得小说担负了纪委严肃、内容多样的讨论。因此是“一种极为严肃的探询人类的媒介”。而在形式部分,作者就谈到了小说的形式最重要的功用,便是停止无限的枝蔓。好的小说,应该一切都注入选定的意义,人说形式即内容,内容即形式,大概就是这样的意思吧。而在同情和复杂部分,作者就说明了小说三部分语言,世界和我们衍伸到他者身上的同情,这就例举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在语言部分,就是谈到了比喻的重要性。而在对话部分,就说明了小说的场景美,而真相,常规,现实主义。其中感触很多的是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在作者看来美好的小说应该的歇斯底地理的现实主义。因为这种现实主义的生活性是一切之源。
最后,十分喜欢作者的远见:小说迄今仍然远远不能把握住生活的全部范畴,生活本身永远险些就要变成了常规。这句话是很绕,但主要就是小说和生活的发展关系。小说的再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而人们的生活性是造就了小说的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