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大全

  《月亮与六便士》是一本由[英国]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一):“我有一个朋友……”

  文/舒念

  毛姆曾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凡是有理智、有头脑的作家都写自己的经历,因为唯有写自己的经历时他才最具有权威性。所以我们也不难发现,毛姆的小说就是以自己的见闻开始,逐步推进一个故事,或对一个人的认识,《刀锋》是如此,《月亮与六便士》也是如此。

  《月亮与六便士》的故事我们早已不陌生,一个人走在人生的路上,究竟是要抬头仰望天上的月亮,还是要低头寻找路边的六便士呢?梦想和现实之间就是这样遥远,我们行走其间,每个人都想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的内容立足高更一生的经历,创作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追求月亮的故事。

  抛开我们都熟悉的故事主题,毛姆在写人物上也别有自己的风格。故事的开头有点像我们准备八卦的开头,类似“我有一个朋友……”一样的叙述方式,以熟人的眼光来审视一个人的生活,也更方便站在第三者的角度评价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但与一般的八卦不同的是,毛姆的故事坚持了自己写作原则,也就是只写自己经历过的故事,这个关于高更一生的故事也是在毛姆游历塔希提岛之后进行的创作,虽然故事的主线基本秉持了高更生活的线索,但事实上,毛姆还是创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物。

  艺术如同天上的明月,仿佛是普通人不能拥有的光辉,许多人抱着这样的想法读过了一生,直到垂垂老矣才开始后悔,我们为生活攒下了太多六便士,却从未向着月亮踏出一步,当我们终于攒到自己认为足够的六便士之后,月亮真的成为了遥不可及的梦想。对于斯特里克兰来说,重要的就是及时意识到这种生命的损失,并在还有机会的时候,去追寻自己心中的月亮。

  但是对于40岁的普通人而言,斯特里克兰有着一份普通的工作和看似平静美满的生活,抛弃六便士也就是抛弃这样的生活,我们也许能体会到这种艺术梦想的召唤,但却难以赞同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不过这本书关注的还是发掘内心艺术潜力的过程,原本只是一个证券交易人的斯特里克兰完全没有艺术基础,但是却凭借自身对生活的体悟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方式。

  对于斯特里克兰或是毛姆,对艺术的追求或许象征着自由,自由才能带来生命的创造力,那些日复一日的工作不过是宇宙脱落的皮屑,发现新的东西,才会在这个世界留下一点小小的改变。人们像是宇宙构成的细胞,当一个细胞突然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的时候,难免会受到干扰,但是最终他还是想办法达到自己的所求,这或许是书的另一层主题——我们不能获得月亮,但可以获得追求月亮的过程。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二):生活与着魔

  对于肉身被困在格子间,纠结于出走抑或躺平的现代人来说,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宛如一出精神寓言。

  故事依然是毛姆擅长的第一人称旁观者视角叙述,类似今日网络常见的“我有一个朋友……”,通过“我”的冷眼旁观,斯特里兰克的故事呈现在我们面前。

  在故事的开始,读者经由“我”的叙述知道斯特里兰克成名已久,被视为伟大的当代艺术家。“我”有感于此,回忆起了与斯特里兰克交往的往事。多年前,“我”作为伦敦文学圈的新人初入社交界,经朋友介绍,结识了附庸风雅,喜好结交文艺人士的斯特里兰克太太。于是,“我”首先是通过耳闻对斯特里兰克略知一二。在他人眼中,证券经纪人斯特里兰克“不过是闷罐子一个”“什么文学啦艺术啊,他压根儿不感兴趣”,在他太太的叙述里,斯特里兰克“可一点儿也不文艺,彻头彻尾的市侩,俗得很”。之后,“我”终于在一次家宴中见到了斯特里兰克,发现这是个“沉闷、无趣”,毫无“存在感”的人。这番描述自然使得后面的转折更为惊人。

  是的,就是这位毫无不起眼,没有展露出一丝文艺气息的普通中年男子,却在40岁这年抛家弃子,对十七年的婚姻视而不见。但他并非如人们所想是带情人私奔,而只是出于一个匪夷所思的理由——“我想画画”。对于常人而言,这是个令人困惑的理由。“我”与斯特里兰克的对白不啻是常人与“疯子”交谈。“我”诉诸理性,按照世俗的功利原则为斯特里兰克分析成功的可能,指出虽然奇迹可能发生,但“概率微乎其微”,为此抛弃体面的生活并不值得,这是“明摆着的道理”。可斯特里兰克对此的回答仅仅是“我不得不画。我由不得我自己。人掉进水里,游泳游得好与不好根本无关紧要,要么游上岸去,要么就淹死。”

  在斯特里兰克的往后余生中,金钱、女人都已不在重要,他“对尘世万物都已视而不见,维度那时刻搅扰他灵魂的幻影吸引着他所有的目光”。他离群索居,在边远的塔希提岛如疯魔般作画,最终染病而死。死前他吩咐他的土著妻子烧掉了他的画作,“一生所求既成,死而无憾。他创构了一个世界,亲眼看到它美得不负期待,然后在骄傲与蔑视中将它毁灭”。

  一定程度上,毛姆刻画的这个如同着了魔一般,以生命作画,不求世人认可的斯特里兰克像是个寓言人物。在遍地俯首可见的六便士中,他却不计后果、不求回报,选择了可望不可及的月亮。对此已有诸多解读,大多是着眼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对立。他的故事仿佛要求我们在思考在眼前的苟且与诗和远方之间如何选择。

  但如果仅止于此,毛姆大可不必花费笔墨描写斯特里兰克死后人们的反应。在整个故事之上,实际上还套着一层斯特里兰克与世人的外壳,即人们如何看待斯特里兰克。最终得知斯特里兰克的结局时,斯特里兰克太太等人默然无语,之后有人评论“上帝的磨盘转得缓慢,却磨得细密”。他们心中的斯特里兰克依然是那个不顾伦常,毫无人性的的败类,最终因其堕落在荒岛悲惨而死而落得个报应。对此,“我”忍住了已到嘴边的话,在“我”看来,这些凡夫俗子根本无法理解,也没有资格评论斯特里兰克。但大众恰恰因为斯特里兰克的离经叛道而迷上了他。斯特里兰克为艺术理想无视规则、无视名利,这一决绝的姿态在招致物议的同时,也令他成为传奇,最终声名鹊起,从大众眼中的“野兽”变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在毛姆看来,这些人同样并不真正懂得斯特里兰克作品的价值,所以在斯特里兰克之子为父立传,试图将他刻画为正人君子后,斯特里兰克画作的成交价暴跌。因此,我觉得,毛姆实际上讽刺了读者在内的所有人,嘲讽他们不足以真正理解天才及其艺术。

  毛姆弃医从文,希望在文学界出人头地。但历经多年,他创作的小说始终没有走红。直到写作本书时,他在小说写作上依然未获得评论界认可。在本书中,他以叙述者“我”的口吻写下了这段文字:“一个作家,该从创造的快感中获得慰藉,也应当在自身思想的重压下宣泄自己、解放自己,并以此为奖赏;同时,他须得对写作以外的一切事物都冷眼相待、袖手旁观,对一切赞誉或谴责、成功或失败无动于衷、坦然淡定”。这多少可以视为与斯特里兰克形象的互文。现实中的毛姆不能做到如此决绝的抛弃凡俗的名利,斯特里兰克大约也包含了毛姆对自己人生另一种极端可能的畅想。 是生活还是着魔,人各有自己的选择。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三):你有多执着,梦想就能有多远~

  想必我们小时候都遇到过一个相同的作文题目——你的梦想是什么/长大想做什么?那时候留给我们的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可等到真的长大了,似乎就不一样了。生活归于平淡,“梦想”遥不可及。 父母从小教育孩子,要有理想,长大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可到底什么是有用的人,到底如何坚持自己的理想?没人告诉我们答案,而在《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里,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月亮与六便士》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毛姆,作为他的长篇代表作,在本书中,他不仅仅是作者,也是这个故事的讲述者——他给自己设置了一个小说家的角色,让我们得以有机会窥见他的生活和思考。 本书的内容,以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创作背景,从可查阅的资料来看,很大程度上还原了他的生活经历,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少许创作元素,让人物更鲜活。 在阅读之前,我只知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而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还有就是斯特里克兰是一个抛妻弃子的风流画家,而故事的前半部分,也正如我认知中的这样。 斯特里克兰,自私的抛弃了妻子、孩子,走上了一条追寻梦想的贫穷之路。没错,很穷的一条路,有时候吃不饱饭,有时候没地方睡觉,甚至连生病也没钱治。但如果说他自私,如果说他是头脑发热才做的决定,那我并不认同。从他的职业,以及后面与作者的对话来看,他为了这件事做了充足的准备,包括开始学画画、为妻子孩子想好后路,以及解决工作上的麻烦,考虑得很周到。 正因为他的这份冷静,让外人觉得他过于冷血无情,但这个特点也意外的吸引人。毕竟“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个让他的感情生活并不单调。可从一个女性视角来说,他并非是一个好的选择。从他对妻子的遗弃、朋友妻子布兰奇的死,阿塔的无奈都可以看出来。也许他是天才的艺术家,但绝对不是一个好丈夫、好情人,甚至是好父亲,在这些方面他欠缺责任感。 也许全书中,有一句话足以概括斯特里克兰的一生:“四十七岁——在这个大多数人都已安于舒适、惯于守成的年纪,他选择启程,去追寻一个崭新的世界。”

  法国文学大家福楼拜,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广大至极,足以占据一个人。”对斯特里克兰而言,他就是一个被艺术占据的人。这里的艺术像是一个魔鬼,是一种相比爱情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东西,霸道的占有了斯特里克兰的身体和思想。 驱使他为了梦想,做了一件大多数人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放弃安稳的生活,人到中年开始画画。仔细想想,生活中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也许,我们都是大多数,是一群即使不甘于平凡,但也不愿去冒险的人。 其实,读到书的后半部分,作者开始描绘岛上那些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尼科尔船长、种植园园主科昂、厨师长蒂阿瑞时,我觉得特别无趣,觉得与这本书的主题完全没有关系。 可越读到后面,我越震惊,这不正是世界上大多数人的生活吗?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甚至是一眼望到老,完全没什么激情……这样无趣的生活,正真的是我们每天都在过的吗? 书中布吕诺船长说:每个人心中,都是个艺术家,我们的心中也有同样的渴望。只不过斯特里克兰靠的是画画,而我们大多数人,仰仗的是生活。 我们没有成为“斯特里克兰”,可我们向往像他那样。所以,不得不承认,毛姆写出了一个我们心中的故事,塑造了一个生活在我们梦里的人——敢想敢做,敢于拼搏,敢于追寻梦想的斯特里克兰,一个即使最终失明,仍然心中充满希望,绘出了梦幻中“伊甸园”的斯特里克兰,一个人让人不禁想大呼“天才”的人,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完成了我们每个人的梦。

  读到最后,我想说,《月亮与六便士》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梦想的故事,同时也是一个成功励志的故事,而主人公是我们每一个人。我想,在斯特里克兰的成功中,我们应该学到三件事: (一)选择 每个人都将面临选择,或大或小。小的选择错了,可以弥补,但大的选择一旦错了,将终身悔恨。因此,面对选择时,要慎重。而斯特里克兰就是用自己的前半生,为后半生的选择做着准备。 (二)坚持 你一定知道“复利效应”,就是每天多做一点努力,在不断的坚持中,最终收获巨大的利益。其中,关于持续的时间上是没有一个唯一定论的,所以,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们都要做好长期打算,要有“滴水穿石”的决心。显然斯特里克兰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坚持”的范畴,没有畏惧,深入骨髓和灵魂。 (三)勇气 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最常说的就是要走出舒适圈,要敢于挑战自己,斯特里克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范,最重要的是他成功了。我不禁质疑,那些没成功的人呢?那些人为什么没成功呢……其实,当我们产生这些质疑的时候,我们就错了。如果你读了这本书,就会知道,这些疑问是肯定要被斯特里克兰耻笑的。 他活着的时候从未被认可,他也从未在意过别人的眼光,他只在意自己的选择和自己的坚持,他有勇气走过任何困难,不管是饥饿、疾病,还是其他的阻碍。 因为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人生,知道自己该活成什么样,而我们也该如此,也该在不断的成长的过程中,发现、认识和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月亮与六便士》读后感(四):在理想与现实之间,世人皆孤独

  许多人喜欢星空,喜欢月亮。我也不例外,以至于若说在看到一轮明月之时能想到的一本书,首先浮现在脑海里的就是《月亮与六便士》。

  抓拍过的月亮

  本书全文并没有出现一句“月亮与六便士”(仅在文中第47节说起流浪汉们常住的一家旅馆时提到过"只需六个铜板就能在一张小床上度过一夜")。据毛姆说,这本小说的书名带有开玩笑的意味。有一个评论家曾说《人性的枷锁》的书评中,称主人公菲利普·凯里和许多年轻人一样“终日仰慕月亮,却没有看到脚下的六便士”。毛姆喜欢这个说法,于是就有了《月亮与六便士》这本书的书名。而我们常见到的那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是刘瑜在《另一种高度》中一句简洁凝练的评价。

  年届四十、青春不再、有妻子有儿女、干着证券交易的营生、过着体面的生活……贴着这些标签,一开始也很让人不解:查尔斯·斯特里克兰何以下定决心要做个画家?在他妻子眼中,他一点也不文艺,而是彻头彻尾的市侩,甚至透露着“俗”。身边人完全无法理解他决然要提笔作画的这股冲动。

  很少有人能坚持自己的抉择。哪怕跟他一起学画的同学认为他的作品就是个笑话;哪怕是生活窘迫,举步维艰,甚至一身乞丐般打扮;哪怕是一幅画也没卖出去,连画布和颜料都买不起,受尽周遭人的嘲笑……那股让他欲罢不能的热情,却让他从未停止过艺术创作。

  你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世间竟有一种不为名利的存在。斯特里克兰生活在一种梦幻之中并且深陷其中,现实对他毫无意义。他超然物外,不受环境制约,完全不在乎生活条件是否优越,也不会抱怨。但放之社会,他似乎就是一个完全不近人情、毫无道德约束的人。他寻求的只是自己绘画的一个过程,而并非结果。他是一个对世界怀有独特幻觉的人,专注的外表下蕴藏着巨大的力量,粗野的外表下,闪耀着某种不朽的光辉。

  其实文中很多角色都值得读者回味。斯特里克兰的妻子表现得温婉端庄,在知晓她丈夫离家的真实原因只是单纯地“为了画画”之后,竟显出极大的恶意。文章末尾,她的家中却又挂着几副自己曾经的丈夫最高杰作的复制品……

  反观另一个重要角色——斯特罗夫。他对妻子有着一种近乎痴狂的爱。他绘画天赋一般,却有一双“识才”的慧眼。对于斯特里克兰的行为,或许可以用斯特罗夫自己的那句话概述,他们的追求源于“艺术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东西。”斯特罗夫对艺术的虔诚使得他在悲愤之间还能保持克制。

  从某个层面上来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在思想上的交流。阅读一本经翻译的外国文学,又多了一层与译者之间的沟通。

  相信很多人在观影或阅读时曾有过这样的感受,在看过一部好的作品之后的那段时间,仍会觉得意犹未尽,会想去寻找类似风格或者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以延续自己刚刚寻获的观影或阅读感受。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良好体验。

  阅读一部作品可以实现读者与作者在思想和境遇上的沟通,有时候能通过文字迸发出火花更是奇妙而难得。一部好的作品,会使读者在作者特定风格的标签设定,也会直接影响到对其后续作品的选择。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为什么要读经典?用毛姆的另一本书名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在作品中,我们能于人情世故中逐渐认识到人性的组成的复杂和混乱,我们能发现社会当中存在的现象,甚至是看到自己的影子和内心。之于《月亮与六便士》,它似乎又能表达出人们心中一种可望而不可及、不敢及的崇高理想,一种能徜徉其间的自由。

  文末附上叶紫与傅惟慈的几段译文对比仅供参考。两位译者的文风各具特色,文笔也都显得通顺流畅。我没研究过原作,不知谁的版本更显恰如其分地切合原作的背景,似乎傅惟慈的译文有其细腻和平实,叶紫的翻译则另显凝练而生动。

  叶紫译文:她发自内心地热爱阅读(着实难能可贵,照理说像她这样的姑娘大多只爱屋不及乌,对作家、画家本身的兴趣远胜过对其作品的兴趣),在平凡的世界里创造出一个幻想的天地,并徜徉其中,纵情于在日常生活无从感受的自由。

  傅惟慈译文:她从心眼里喜欢看书(这在她们这类人中是少见的,这些人大多数对作家比对作家写的书、对画家比对画家画的画兴趣更大),她为自己创造了一个幻想的小天地,生活于其中,感到日常生活所无从享受到的自由。

  叶紫译文:毕竟,世间怪人无数,怪事不绝,或许这里的人们深知,“人终究难成己之所欲成,只可成其不得不成之人。”

  傅惟慈译文:世界上有的是怪人,他们的举止离奇古怪;也许这里的居民更能理解,一般人都不是他们想要做的那种人,而是他们不得不做的那种人。

  叶紫译文:世上只有极少数人会被赋予某种使命并最终完成它。我们的生活简单、纯粹,并不野心勃勃,即便骄傲,也是因为勤劳的创造。”

  傅惟慈译文:世界上只有少数人能够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我们的生活很单纯、很简朴。我们并不野心勃勃,如果说我们也有骄傲的话,那是因为在想到通过双手获得的劳动成果时的骄傲。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月亮与六便士》的读后感大全  便士  便士词条  月亮  月亮词条  读后感  读后感词条  大全  大全词条  
美文

 关于端午节作文怎么写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关于端午节作文怎么写。  篇一:关于端午节作文怎么写  五月初五,泪罗江边,你...(展开)

美文

 以守望为话题作文600字

 提升写作能力,做到手到擒来,希望这篇文章对您的作文能力提升有帮助,特地精心编写的以守望为话题作文600字。  篇一:以守望为话题作文600字  在中国的每个城...(展开)

美文

 开学,在初秋

 北国之秋来得干脆利落,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一点也不和夏纠缠,挥挥手,一场风便将夏彻彻底底地送走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