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温度6》是一本由张玮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5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其实第一次看见《历史的温度》是在新华书店里,打开书感觉装帧还不错,很厚但是可以平摊,每一页有配图文字的大小也恰到好处,作为一个历史科普读物的爱好者,自然而然地拿起了这本书。翻开才发现这是我关注了很久的馒头说,虽然早就关注了,但是基本上不怎么看微信公众号,不太喜欢手机看比较正经的文章,感觉无法集中注意力。 但是这种微信公众号推文印在纸质书上的感觉深得我心,首先读起来轻松通俗,我读的第一本是《历史的温度》3,有大量中国近代史的文章,我对这部分多少有一点点了解,不是看哪个人名都陌生,于是就一直读了下去。 作为学生党,就开启了去图书馆的蹲书白嫖之旅,这本书在我们学校还是蛮热门的,到了今天我终于读完了234三本,刚从图书馆“捡漏”出《历史的温度1》,向图书馆推荐的5还没有订购,也许会在毕业以前看到。 今天逛书店,第一眼突然看见《历史的温度6》,正想给同伴推荐,结果她眼睛先亮了起来,直呼最近也是正在读1-5的合集(应该是微信读书上的),她是一个理工科大佬,同时也喜欢历史。她说,“这本书写出来的历史,就是她想象中历史的模样,就是她热爱的历史的模样”。就突然感觉内心深处有了共鸣,像是两个人走着不同的路,但是突然发觉了同一样宝藏。 作为一个想要跨考新传,未来也许从事媒体行业的人,阅读这系列的书真的感觉到历史是有温度的,有的历史十分冰冷,令人不忍卒读;有的历史十分治愈,能够感受到人性的光辉。作为媒体人,或许不能像历史教授那样引经据典,但是我们笔下的文章有温度,有态度,或许不仅仅是历史,还有新闻、评论,各个我们所感兴趣的领域。读《历史的温度》感觉不仅仅在读历史,也是在一步一步摸索着新传人的未来的方向,我对近代文学比较感兴趣,虽然也是外行人,但是作为理工科出身,原本文科的一切都是在行,但是因为爱,才不会停下手中的笔,才会从我的角度去看待文章,看待历史,看待世界。
在留置点值班的日子里,看完了张玮的《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思绪万千。本以为是一本纯粹书写历史的书,其实不然,书中既写历史的人,也写当代的人。六个专题,既有以人为主题写事的,也有以事件为主题写人的;既有写纯粹的历史家国故事的,也有写不同领域专业人士故事的。每一篇文章都独立成篇,篇与篇之间、专题与专题之间没有太大的关联,跳读、选读都并不影响。
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都类似于公众号文章,选取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角度的故事,用叙述客观事实的方式来开展陈述,紧随正文其后的“馒头说”部分,则更像是作者的点评,或者背景补充。
作为今人,我们总希望能够以公正客观的角度去审视历史,然而,历史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已经没有机会去亲临其境去旁观去感受去评价了。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根据前人的记叙去构建、去还原,甚至综合不同人的叙述来让历史更加立体、多面。
后人总喜欢用后来者的身份、以上帝视角去评价前人的行为,其实这样未免不够客观。评价一个人的行为,应当因时因事区别对待,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如果“我”处在他的时间与空间中,“我”会怎么做,会比他做得更好吗?恐怕未必。
《历史的温度6》一书,给我最大的收获便是,要辩证地全面地评价一个人,而不是孤立地片面地评价一个人,甚至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他们只是以自己的认知去决定自己的行为,无关对错,无关黑白,无关生死,仅仅凭借自己的角度去做人做事。
人类总在探索中前进,迂回曲折甚至倒退都在所难免,因为在未来未知的情况下,我们并不能准确预计什么是正确的道路,什么是错误的道路。正如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近代史,各种人物势力在历史舞台上轮番登场,有的犹如昙花一现,有的轰轰烈烈了一阵子,有的跌跌撞撞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
近代史是一段屈辱史,不堪回首,但同时也是一段奋斗史,中华民族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到绝境,绝境求生的路曲折而漫长,甚至让人看不到希望。不知道到底有没有出路,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不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对还是错,那种对一切都未知的感觉真的很容易让人绝望和崩溃。
作者在评价蔡元培先生的时候提到了“信念”一词,正是信念给了国人以力量,在一片黑暗中寻找光明。“末代狂儒辜鸿铭、一生请辞的蔡元培、杂家水稻之父袁隆平、以身殉国的姚子青,血战常德的余程万,还有众多在为国家民族独立中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不知名的英烈们,正是这些可敬又可爱,生动又鲜活的前人左右冲突,不断尝试,才为今天的我们开拓出一条逐步富裕强大的道路。
诚然,我们的社会可能并不完美,经济建设有待发展,社会福利有待提高,公平正义有待改善,法律制度有待完善……而且,这样的状况可能还会持续下去。也正因为如此,才需要我们继续努力,去探索、去建设我们理想的社会。
如果可以,我也愿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历史的温度》系列迎来了它的第6本,《历史的温度6:站在十字路口》。这是一本可以轻松阅读的历史读物,每一章都是完全独立的,也就是说,你随意看哪一章都是没有问题的,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丝毫的影响。这样有趣的历史书籍对于历史小白十分友好,可以用来培养阅读历史的兴趣。
而本书作者,张玮,毕业于复旦大学,创办了微信公众号“馒头说”,并于2017年8月起开始出版《历史的温度》系列。
全书主要分为六章,分别为《站在十字路口》、《潜入水面之下》、《面对真实世界》、《处在剧变前夜》、《置身血肉战场》和《同在五环之下》。虽然这本书整体来说是一个“大杂烩”,但是每一本还是都有它清晰的脉络的,而《历史的温度6》的脉络,显而易见是“十字路口”。
面对“十字路口”,每一次的抉择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当我们来到历史的“十字路口”,看一看历史中的“他们”又是怎样做出抉择的?
我得知辜鸿铭这么一个历史人物,是源于前段时间特别火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于是,对于他也进行了一个初步的了解,没想到本书也写到了他,这让我对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是一个混血儿,从小他就接受着良好的教育。1867年,他随一对英国夫妇来到了英国,可以说,这算是他人生中第一次重要的抉择。他一生对文学十分感兴趣,同时学习了多国语言,并小有成就。
1880年,他做出了人生中十分重大的抉择。他毅然决然的放弃了在南洋惬意舒适的生活,回归了故土中国。是马建忠向他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鼓励他回到中国。辜鸿铭被他介绍的中国传统文化深深震撼,于是他回到了中国,于是有了今日闻名遐迩的辜鸿铭。
1885年,他遇到了一个机会。因为他流利多种语言交流,给杨玉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快,杨玉书就把他推荐给了张之洞,于是,辜鸿铭成为了张之洞的幕僚。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辜鸿铭依旧热爱读书,努力学习。而他初为世人所知,是因为他的翻译。利用自身多国语言的优势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他开始将中国传统著作翻译成外文。而他翻译的《论语》一经问世,轰动了西方世界。
在翻译各种著作之后,他自身也完成了一种转变,于是《中国人的精神》就此问世!这本书当时也是火遍中西,直到现在它依然是经典著作!
可惜,在最后的抉择上,他似乎选择错误。辜鸿铭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保皇党”,他认为中国一定要有皇帝。与当时的时代大环境相悖,也因此,他最终不得不辞去北大教授一职。
辞去北大教职以后,他去了日本。他将自己的寄托转移到了日本,可是最终也是惨淡收场。回国后次年便因病去世。
以上帝视角,我们看到了辜鸿铭的一生,也看到了他站在十字路口下的一次又一次抉择。诚如书中所说:“如何抉择,取决于这个人的性格、经历和成长环境,而关键的抉择,将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别人对他一生的评价。”
《历史的温度6》就是这样将辜鸿铭一生的抉择展现在我们面前。当然,它远远不止展现了个人的抉择,还有团队的、民族的乃至国家的抉择。它就是通过这样一篇又一篇的历史文章将其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在历史的洪流下,这些抉择所带来的影响。
《历史的温度6》读后感(四):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有悲凉更有温情
历史宛如一名明镜,记录着曾经所发生的真实,照耀着我们今天要走的路。在这个神奇的万花筒中,我们每个人的看问题的立场和角度也不尽相同,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史中权谋的残酷中又夹杂了人性的救赎,冰冷的真相下面对于我们当下又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温度存在。作为大众畅销历史读物《历史的温度》系列的后续大成之作,这部《历史的温度·站在十字路口》已是该系列的的第6本著作,作者张玮始终秉持了" 读懂过去,活好当下,坦面未来 "的写作理念,生动讲述历史背后的人物和故事。
在作者笔下,历史不再是按时间码放的记事簿,而是贯通时间、看清脉络的时代演变过程。他擅长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阐述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我们发现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历史是真实且不断持续此向前的,没有彩排,没有预演,更没有想当然的假设,我们不曾设身处地去想,那些站在历史大浪洪流前锋的历史人物,他们面对错综复杂、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又该是如何选择,向左向右?是激流勇进,还是明哲保身?矛盾、迟疑、痛苦、纠结、果断,这些任凭后人假设解读的因素我想他们身上都有。
《历史的温度6》主题是为 " 站在十字路口 ",全书分五个小部,讲述35 个历史故事及其背后被淹没的部分,有时代潮流中个体的矛盾和孤独,有隐藏潜伏于历史事件水面下面的前因和后果,有面对真实历史事件背后的真实与荒诞,有处于历史巨变黎明前的黑暗和焦灼,有血肉战争年代的冷酷和温情,有奥运五环下深层的角逐和博弈,这些都囊括了个人的悲欢,融进于民族的血液,铭刻在了国家的记忆当中。
一段近当代的中国风云际会,一代“狂儒”辜鸿铭该怎样直面自己的传统信仰,是坚守还是舍弃?秉持“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是如何践行言行合一?“戊戌六君子”之死带给了国人那些觉醒和震撼?稻花香里说丰年,“杂交水稻之父”如何实现新时期国人的温饱梦?发生于康熙五十年的辛卯科考案是如何震动清后期的人才选拔?斩杀太监安德海历史背后怎样引出晚清宫廷的明争暗斗?“东芝事件”中美国是如何痛击敲醒日本的?印度和巴基斯坦是如何被一条分割线而分道扬镳的?“人民圣殿教”和“地铁杀人毒气”,邪教何以如此猖狂?那个号称亚洲第一、不堪一击的北洋水师舰队又是如何建立?“平型关大捷”后,抗日志士又经历了那些血战较量?中国奥运的伯乐萨马兰奇又是如何挽救1970年濒临危机的奥运会,又成功推动奥运商业化的?……
这一切都在张玮的这本《历史的温度6》中可以找到答案。作者采用了读者喜闻乐见的故事写法,作者以独特的历史视角,脱离常规历史的宏大叙事,更多地是紧抓影响历史进程的具体事件、细节、瞬间,他用客观、冷静地叙述为我们讲述历史。作者的真正意图并非局限于历史本身,而是竭尽全力地传递的是一种思想,独立正视历史,审视自己,直面现实的思考能力。真实的历史事件被增添了现代的人性和温情,驱动历史发展的事件被现代理念重新解读,让人有有一种酣畅淋漓、欲罢不能的阅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