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游戏在幼儿园教育实践中非常火热,可是经过观察发现,很多教师不明白到底哪一种游戏是自主游戏?有些自主游戏里,幼儿玩得索然寡味?我们需要回归游戏的本源意义去理解自主游戏,也需要联系幼教实践意境帮助教师把握自主游戏的内涵,避免“假游戏”的现象。
自主游戏其实不需要一个定义,因为只要明白游戏内涵的教师就明白自主游戏的内涵,自主的游戏就是本来意义上的游戏。游戏是幼儿自主自愿的主体性活动,能带来愉悦、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由内驱力引发的非功利性活动……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幼儿园需要在游戏的名称之外,再专门提出“自主游戏”一词,并大张旗鼓地宣传和推广它呢?
我国“自主游戏热”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应该说正是我们对于幼儿园游戏不断被“异化为教学”的纠偏的过程。尽管广义的幼儿园游戏可以包含某些教师设计的、教育目标突出的活动(再次强调:这样的活动即使被叫做“游戏”,即工具性游戏,但是这样的游戏从本质上讲属于游戏化的教育教学活动,而非游戏活动),但是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仅占很少的比例,它不能代替幼儿自由自主的游戏。
幼儿的游戏真的需要教师教吗?教师不教,幼儿会玩吗?幼儿在自己玩的游戏里能学到东西吗?——在这样不断的追问中,安吉幼教人开始勇敢地往前跨越出去,提出教师要信任幼儿,教师需要在游戏时“管住手、闭上嘴”,还孩子的游戏为他们自己的“真游戏”。
于是,在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让幼儿自由自在地玩的“安吉游戏”火了,“自主游戏”成为中国幼教人最时髦的追求。可是,在追求的过程中,教师们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系列冲突之中:与过去的课程模式冲突,与自己的教育理念冲突,与自己的班级管理的理念、方式方法冲突,与一日活动的安排冲突,与家长的要求冲突……最大的冲突是根深蒂固的“教师主导”观念与“幼儿主体”观念无法协调一致起来,各地幼儿园开展的所谓“自主游戏”又开始“变形”或者说“变质”。
要界定自主游戏,既简单,又很难。说简单,是因为只要我们弄清楚了游戏的本质特征,就很容易理解自主游戏的内涵;要说难,是因为任何一种游戏类别可能都是自主游戏,又可能都不是自主游戏,这不仅仅是游戏类别的问题,更关键的是教师如何看待幼儿和幼儿的游戏,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是否具有自由选择的权利和自主活动的机会……
我们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中呼吁“自主游戏”,更多地是强调教师要转变儿童观、游戏观、课程观,强调对幼儿主体的尊重,让幼儿园游戏回归游戏本源,避免幼儿园游戏被异化为教师主导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要求每天安排一个小时左右的自主游戏时间,在这段时间内,教师极少干预,会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选择、自主活动的机会。但是,如果心理环境足够宽松、物质环境足够丰富,那么幼儿的活动内容并不仅仅指向游戏,幼儿还可以去阅读、去探究小虫子、去给花浇水、坐在一起聊天……所以,即使是所谓的“自主游戏时间”,也并不说明所有的幼儿都在玩游戏,幼儿有充分的选择权。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不是分析全园是不是在“搞自主游戏”,而是要去观察和分析每个幼儿的行为,关注每个幼儿表现出的兴趣、积极性、参与性、独立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