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豪雨》是一本由锋云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80元,页数:34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曹魏豪雨》读后感(一):“三国”靠“聊”就能“聊”得出来吗?
有一句古代俗语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意思是指,人在年少的时候不应该读《水浒传》,而年老的时候则不应该读《三国演义》。理由多种多样,姑且不管。但能够列为俗语,由此可知《三国演义》的流传之广。
究竟有多广呢?东汉和西晋两个统一的朝代之间,夹着的就是“三国”。哪三国呢?《朝代歌》中说是“三分魏蜀吴”,每个人也都能把“曹魏”“蜀汉”“孙吴”说个差不多,但一定会在明白中透着点模糊!想一想,为什么曹操开创的可以叫“曹魏”、孙权开创的可以叫“孙吴”,而刘备开创的偏偏只能叫“蜀汉”而不能叫“刘汉”呢?就由这三个名称,也可见出三国由来、关系、过程的复杂。
秦灭东方六国、统一中国以来,历朝历代由来、关系、过程甚至是结果可称之为“复杂”的其实不止魏蜀吴三国,南北朝不乱吗?五代十国不乱吗?但要论精彩、重要程度,论名人轶事,论金句,确实再没有能与“三国”比肩的了!“三国”不仅怎么说都说不尽,而且从各种角度切入来说,都完全可以说个没完没了——譬如青年历史学者锋云的《曹魏豪雨:聊出来的三国》,他就着眼于一个“聊”字,认为正是一个“聊”字——当然是各种各样的“聊”、效果不等的“聊”,才“聊”出一个历史走向让人眼花缭乱的三国!如其“序言”中所说,是“聊出了一片天”!确实如此。
熟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句话吗?虽然其实范晔在他的《后汉书·许劭传》中记载的其实是“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这一句。熟悉“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就是让刘备闻之惊吓过度以致于“失匕箸”的那句话吗?熟悉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那个战略远景吗?与之相媲美的其实历史上还有鲁肃对孙权提出的《榻上策》吗?……当然,还有更多。
这些“聊天”中,一定要弄明白的,是要分清“小说家言”与历史真相。《三国演义》是小说,所以它可以编故事,精彩、生动就行;《三国志》是正史,尽管观点难免失之于偏颇,但毕竟是历史,所以一定会有所依据,至少不能胡编乱造。在这一点上,《曹魏豪雨》虽然立足于“聊”,却不会像《明朝那些事儿》一样其实还是历史小说,而是认认真真在讲历史、分析史实。小说、戏剧、电影可以多看一看,但不能因此就总认为曹操就是个“白脸”,而刘备除了哭好像也没有多大成就似的!
千万不要想得太简单了,真正的“三国”不是“小说家言”,而又远胜于“小说家言”。《曹魏豪雨》中,每一次聊天,都会把“聊”的主题、聊友、时间、语录、影响、启示以及出处给列个一二三四,同意与否尽管可以保留意见,却不得不说,作者这样处理,不仅能够尽可能地把每一次的“聊”给“聊”明白了;而且还多次引用原文,方便读者在自己阅读的基础上得出自己的结论来,为这一场“聊天”增添这么多色彩、调料!
其实每个人也都知道,三国之所以成为三国,不仅仅是靠“聊”就能“聊”得出来的,还要靠做,再加上许许多多的偶然与必然。每一段历史,都是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正如这个一旦开始说,就多半会没完没了的魏蜀吴“三国”一样!
《曹魏豪雨》读后感(二):《聊出来的三国 曹魏豪雨》:三国精英们聊出来的一片天地
不喜欢看史书的人,不喜欢看名著的人,都觉得分外好奇。这英雄们的聊天,到底是什么样的?聊天还能聊出历史,聊出精彩三国格局? 《曹魏豪雨》从不一样的角度出发,通过“聊天”来看曹操这位大家眼中的枭雄。也从这选取的56场聊天这一独特的视角,来发掘曹魏的初期霸图。 就如序言所说一样,聊天,可以一天天地聊,也能够聊出来一片天。 古人的智慧,奇计良谋,都包含在一场场“聊天”里了。再看现在的商业饭局,单位聚会,商友聚餐,不也是捡了老祖宗们的老样子——聊天。果然“聊天”是一门深厚的学问啊。 比如: “隆中对”和“榻上策”是人们熟知的两场“聊天”,但是把三国时代有价值的近两百场聊天汇总到一起,就会发现三国精英们聊出来的那片天空有多广阔。 再比如: 袁绍和曹操这俩发小,聚一起就聊了“方面何所可据”,果然英雄所见略同,人以群分,物以类聚,老祖宗的分析没任何毛病。抛出问题的袁绍眼光独到,发小曹操目光却更长远:“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曹操的智慧凸显出来。所以,曹胜袁败,根本在于战略理念的不同。 惹人难以忘怀之一的聊天,有三国里的关于长江的那些聊天: 长江是妥妥的热门话题。好多“聊天”中都有它的身影。最早打主意的是张纮,孙策计划起兵时候,张纮就提出“荆扬策”,沿着此规划,孙策挥师渡江,首先在江东地区站稳了脚跟。 第二位瞄上长江的是鲁肃。在他与孙权的首次密聊里,向孙权提出来“榻上策”,这与“荆扬策”可是有些异曲同工之妙,于是孙权毅然决然进行了赤壁之战,当然他自己和手下也没少被折腾。 第三个跟长江有关的聊天,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后来,遵循这一策略,刘备变成了汉昭烈皇帝。 第四个对长江感兴趣的则是甘宁。在与孙权的第一次聊天中,他提出了“西进策”,此次聊天中,他不仅劝说孙权进攻黄祖,且认为“一破祖军,鼓行而西,西据楚关,大势弥广,即可渐规巴、蜀。”而后,孙权极力推进这个策略,一鼓作气灭了黄祖,还为赤壁之战争雄赢得了空间。 第五场关于长江的聊天,主角跟周瑜有关。话说周瑜专程找到孙权,向其提出了“取蜀策”。聊天中,侃侃而谈,不过若不是周瑜英年早逝,说不定计划能够实施。 聊天小结 剑有双刃,事有两面,三国中聊天聊出来的大格局中,也并非没有困局。经典战例,英才俊杰,都能被曹操聊出来。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也会判断错误,有时候即使正确,也会有局部失误。 总的来说,有些事儿,不是你不聊它就不存在了,有些人,不是你不聊他就不再聊。人和事儿,会随着“聊天”,有不一样的走向。 而一个是人不能百无聊赖,历史也不能无所聊赖。并且,历史已经说明了聊天不是万能的,没有聊天是万万不能的。 历史可以根据聊天为标准,分为有聊头的历史和没聊头的历史。 有聊头的三国精英们的聊天,可谓集中了德智体美劳,不然怎么搅动一番天地?
聊出来的三国
评价人数不足
锋云 / 2022 / 化学工业出版社
《曹魏豪雨》读后感(三):64位后汉精英,56场关键对话,聊出来的伟大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这部著名的章回体长篇历史小说,取材于东汉末年和魏、蜀、吴三国的历史,反映了黄巾起义与被镇压的过程,尤其是广泛而具体地描写了魏、蜀、吴等封建统治集团内部斗争。
而青年历史学者锋云老师的这部《聊出来的三国:曹魏豪雨》另辟蹊径,从“聊”的角度,选取了64位后汉精英的56场关键聊天,聊出了曹魏的兴盛衰败,聊出了三国的纷繁变幻。
与《论语》和《贞观政要》相对应,《聊出来的三国:曹魏豪雨》结集了汉末三国时期四个焦点话题的聊天记录,并将每次对话的主题、聊友、时间、语录、影响、启示以及出处一一列出,尽可能地阐述清楚“聊天”的内容,且引用原文,方便读者独立思考,为“聊天”增光添彩。
其中,以曹操对话许劭最为精彩,可以说这场对话定格了曹操一生的命运。比如我们今天仍能够脱口而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场对话以“我是什么样的人”为主题展开,据说在汉灵帝时期,流行品评人物,而许劭、许靖一对堂兄弟是那个时代引导舆论、引领风气的明星,在汝南开设一个时事沙龙,每月更换一个主题,评论乡党,褒贬时政,并在每月初一发表,称之为“月旦评”。
年轻的曹操跟随潮流,去拜访了许劭,曹操和许劭作为聊友的对话由此开始,许劭对曹操的提问是不置一言,仿佛没有听见,在曹操不依不饶地逼问下,许劭只说了一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针对曹操不依不饶地逼问,可以知道他是一个风险偏好型的人物,有一点机会就要争取。
从史料中我们了解到曹操当时的境况:一是处于弱冠之年的年龄,二是“任侠放荡、不治行业”的名声,三是“赘阉遗丑”的出身。所以许劭不置一言,对曹操来说,最怕不评,不管如何评语,关键要有评,就心满意足了。
在得到这句“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亦褒亦贬的评语后,曹操大笑而去。许劭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是“你在治平之世会成为一个能臣,在纷乱之世会成为一个奸雄”。
对于这句评语,草草似乎用了一生来应证。少年的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奸”是打小养成,由来已久;“雄”则是在日后的乱世纷纭中扫平整个北方,创立曹魏政权,最终实现了从能臣到奸雄的预言。
从这一一场对话中,我们就不禁感慨于许劭的胆与识。即使在按部就班的治世,曹操也不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三次出仕、两次隐居,忽而京城、忽而州郡,一会儿文官、一会儿武官,一个三十来岁的青年仿佛已经走完了别人一生都走不完的旅程。但历史不会让曹操只生活在一个时代,也不会让曹操只承担一种角色。治世只是个起点,典军校尉也仅仅是个开始,随后,他又在乱世中脱颖而出,统一北方,从英雄变成奸雄。
当然,这只是三国中的一场聊天,《聊出来的三国:曹魏豪雨》中所聊的还远不止于此。袁绍的好谋不断、孙坚的勇挚刚毅、吕布的唯利是图、刘备的信义天下.....凡此种种,都与曹魏的兴盛衰亡紧密相连。来吧,一起详聊曹魏的豪雨吧!
《曹魏豪雨》读后感(四):三国争霸,曹魏凭什么能三分天下居其二?这个技能不能少
北京冬奥会闭幕式上,导演张艺谋再次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向世界传递出中国人的浪漫:折柳相送,期待未来。
人常说,中华民族是个含蓄的民族,“折柳相送”寓意着“惜别怀远”。但这种婉转的信息传递方法,在有些场合是不适用的。比如老师和学生之间讨论问题,皇帝和大臣讨论国家大事,就需要面对面交流,也就是聊天。这些聊天记录,就是后世的经典,前者如《论语》,后者如《贞观政要》等。
同样,在波诡云谲的三国时期,豪强的选择历史的走向,也可以说,是众多才华横溢性格各异的历史人物聊天聊出来的。《聊出来的三国》之《曹魏豪雨》就是当时的聊天记录。
《曹魏豪雨》的作者是青年历史学者锋云。他通过对一场场聊天儿场景的细致描述和深入剖析,全景式地展现了曹操及曹魏的崛起及衰亡的过程。
为什么取“曹魏豪雨”这样一个名字?锋云说这来源于一个“霸”字。根据我们中华大一统的观念,曹刘孙三家成就的不是帝业而是霸业。那么,“曹魏”无疑就是“霸”字中的那个“雨”字头。
关于这个说法,作者锋云给出了4个方面的解释。
首先从地理方位上看,上北下南。曹魏在地理上雄踞北方,对应了“霸”字上面的“雨”字;其次从综合实力上看,当时三分天下曹魏居其二,也和“霸”字上面占据一半面积的“雨”字头相呼应;
第三,从历史影响上看,曹魏在三国历史中是呼风唤雨的主导者,三国的局势平衡变化往往取决于曹魏的动向;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曹魏当中人才众多,不同时期的奇谋纷呈,也就是有如“雨”的人才和谋略,这才有了三分天下居其二的实力。因此可以称之为“豪雨”。
经过锋云的讲述,曹魏的崛起与衰落的过程脉络,在一次次聊天中逐渐明晰起来。
三国时代的第一次创业谈话是在袁绍和曹操两位发小之间展开的。为了死磕董卓,袁绍对曹操说,他想占据黄河以北的冀州一带作为根据地,逐步向南扩张(“河北策”)。但曹操却说,光有地盘也不行。如果能有大量人才,到哪儿都能成事。
这一方面说明曹操对人才的重视,也说明当时的曹操太弱,没能力夺取地盘自立山头。
虽然曹操说争取人才比占地盘更重要,但尽快建立自己的根据地,仍是当务之急。这时,一个叫鲍信的人来了。他认为曹操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于是就和曹操聊了一次,分析当下的局势,让曹操坚定地经营黄河以南地区(“河南策”)。
鲍信不仅有理论,还有实际行动。他给曹操选择了兖州这个绝佳的战略根据地,并帮助曹操拿下了兖州。从此,在群雄逐鹿此起彼伏的东汉末期,曹操有了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但曹操立足未稳就遭到暗算。先是老父亲带着家眷来投奔曹操,不料路过徐州时被陶谦所害。这不能忍!于是,曹操大举进攻徐州。谁知背后被吕布偷袭,兖州被占,只有荀彧和程昱给他保下三个小县城。
而且,曹操随后想收复失地,却屡战屡败。内心不免失意。这时候袁绍又来趁火打劫,想说服曹操归顺。一连串的失败打击下,曹操也有了归顺的心思。
这时,又有人找曹操聊天了。为曹操保住地盘的程昱说,不能认怂。
程昱不仅护城有功,还很会聊天。首先他分析认为,曹操这时的想法是因为压力太大,有焦虑和恐惧心理。接着,他分析对手袁绍,别看现在袁绍地盘大,也有吞并天下的野心,但没有智谋,不行!然后,程昱又分析曹操的实际情况,你曹操这么一个有龙虎之势的人,能甘心对袁绍屈尊吗?
说完理论再聊方法。程昱对曹操说:“别看现在打了败仗,但至少还有三座城池,还有上万能征善战的士兵,更何况还有您这样英明神武的将军,加上荀彧和我这样的谋士,咱们重整旗鼓,何愁不能成就霸业呢?”
道理越聊越明白。曹操被说服了,重新打起精神,自力更生,很快就赶跑吕布,收复了失地。
如果曹操按照当时一般人的做法,占领个地方,然后凭一己之力击败各路军阀,那么他也就和其他人一样,无法三分天下居其二,历史也许就会改写了。
曹操的事业发展转折点,还是源于一次聊天。这次的聊天对象是毛玠,主题就是大名鼎鼎的“奉天子以令不臣”。
这个故事大家已经很熟悉了。和程昱一样,毛玠也不是一个只会耍嘴皮子的人,更不是一个眼光短浅的人。“奉天子”只是他给曹操的“霸业”计划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脚踏实地地干。“同时,发展农业积聚军资。”
“奉天子以令不臣”占领道义高地;促生产抓军备夯实经济基础。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作者锋云不但分析曹操的聊天记录,其他人如袁绍、袁术、刘表以及刘备等人同时期的聊天情况,锋云也做了分析对比。从中他总结出曹操聊天制胜的四大高招。
第一招是能聊出人才。曹操识人,聊一次天就能认定对方是否是人才。他说荀彧是他的张良,说郭嘉是可以成就他大业的人,说可以和荀攸一起谋划大事,说程昱可以成为他的心腹,说许诸是他的樊哙,都是第一次聊天就认定了的。
第二招是善于提问题。比如遇到董卓的“威凌天下”,曹操就去问荀彧。荀彧一句董卓“必以乱终无能为也”,曹操就坚定了信心。面对袁绍这个劲敌,曹操也一度怀疑自己,但通过和荀彧郭嘉的聊天,他又重拾信心。并且,他要的不仅仅是信心,还要聊出来整个的战略战术。
第三招是卖关子能总结。曹操不但在有问题时爱找人聊天,自己有想法也要找人分享。比如在第三次讨伐张绣时,他事先就对荀彧说,别看敌人现在看起来很厉害,我一到就能把他打得落花流水。当自己的预言成真后,曹操还不忘和人聊聊其中的军事原则。这种习惯为曹操积攒了很多经典实战案例。
除了以上这三招,更难能可贵的是,曹操还善于反思。人无完人,曹操也有判断失误的时候。这时曹操不会甩锅推卸责任,而是认真进行自我反思,同时鼓励周围的人给自己找毛病。
比如赤壁之战后,他就感叹自己当初没听郭嘉的话。即使远征乌桓胜利,他也重赏了当初反对他的人,鼓励人们大胆进言。为此,他专门颁布《求言令》,要求大家坚持问题导向,发现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
就是在这样不断聊天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过程中,曹操成就了自己的霸业,并为后世子孙打下了曹魏大业。但随着曹氏的一代代更替,时也势也,曹操在聊天中的优点和长处,被一点点扭曲直至丢弃,曹魏霸业也由盛转衰,汇入时代更替的历史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