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做了一个麻雀吃食的实验。在院子的瓷器圆桌上,倒扣一个筲箕,用两根约三十厘米长的君子竹,支起筲箕嘴的两个角,麻线在竹节扎结,拉直,线的另一端扎在筲箕背。这是简易的捕鸟笼,鸟进了筲箕罩,触碰麻线,筲箕自动落下来。
我藏身在厨房里,半掩着门,盯着圆桌。一刻钟后,麻雀来了六只,站在圆桌上,东望西望。其中一只麻雀进去了,小心地吃饭粒,吃了几粒,停下来叫了几声,其他麻雀就也进去吃了。在筲箕嘴,我没有扎麻线,筲箕不会罩下来。
我撒了三次饭粒,麻雀都同样进食:由一只麻雀先试探性进筲箕啄食,确定安全了,通知其他麻雀一起享用。
2019年9月,我去鄱陽湖做候鸟保护调查,余干县野保站站长雷小勇说了小天鹅进食的故事。上百只小天鹅去湖滩觅食,由一只小天鹅先吃,半小时后,吃食的小天鹅没有意外发生,其他小天鹅才开始进食,若有意外发生,小天鹅全部飞走。
做了麻雀吃食的实验,我相信了雷站长的观察:为同类的生存而牺牲的精神,并非为人类所独有。
爱是一种天赋。
(摘自《风过溪野》 傅菲/文)
——————————————————-
吃苦的正确方式
“你若想获得知识,你该下苦功;你若想得到快乐,你也该下苦功,因为辛劳是获得一切的定律。”牛顿的这个苦功定律我是认同的。既然是定律,那么无论喜不喜欢做苦功,都得接受。“我不想吃苦”这句话也就不成立,就像物体说“我不想接受三大运动定律”一样。不想吃苦,而又不得不吃苦,这是苦上加苦,最后要吃更多的苦。
正如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都是力,只是方向相反。苦也是樂的反向表述。成绩的乐, 是学习的苦。健康的乐,是锻炼的苦。成就的乐,是努力的苦。权利的乐,是义务的苦。自由的乐,是约束的苦。凡是乐,必能描述为一种苦。
人生不是想不想吃苦的问题,而是如何吃苦的问题。主动地、系统地、持续地吃苦,苦转化为乐的效率最高。我们每天、每周、每月、每年制订计划,约束自己,就是主动地、系统地、持续地吃苦。
(据微信公众号“连岳” 连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