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80年代这群人,最早的80生人已经35岁,夹在而立与不惑之间,性格与思想成熟,熟练掌握工作技能、有行业人脉、有经济基础,正值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也可能是创业的最佳时机。最晚89出生的人群也已经有了3~5年的工作经验,他们正站在大公司与创业公司的十字路口,是跳槽到更好的企业,还是选择创业?前者相对稳定,后者颇具风险。
当看到90后的余佳文们作客央视大谈其谈时,80后们开始集体焦虑——看来不创业是不行了。
可是创业,做什么?
我的朋友C,是朋友圈中收入最高的。他是BAT的一流工程师,是某计算机领域的佼佼者,也曾获得公司内部大奖,如果一直干下去,待遇还有上升空间。
在宝宝出生的第一年,他决定要换掉这种频繁加班、拿命换钱的日子。于是回到山东老家,招了2名大学生开始培养,干起了微信相关的事业——这在当时很火爆,主要是为当地企业开发微信公众号,运营公众号。
像他这种正规军,回到地方后反而寸步难行。企业的开发需求是有,但是都被其它不懂技术的杂牌军给包了。杂牌军们拿着通用的程序,低廉的价格,快速扫荡企业,已经赚到了第一桶金。
朋友C在微信开发事业无果后,选择做了一个本地生活相关的微信公众号+网站,因为命名原因无法认证,无法认证就拿不到相关接口,拿不到相关接口等于此项事业又荒废了。
2015年起,朋友C开始做起了老本行:开发。为具备开发需求的中小企业和网站开发,地域不限,需求不限。这项事业技术门槛较高,竞争较小,总算撑起了公司的运转。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生活又转了一圈,从给别人公司打工,回归到给自己公司打工,最核心的还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实力。创业并非一劳永逸,高维空间到了低维不一定是秒杀,也可能是被排外。
2015年,朋友C的关键词是回归。回归到自己熟练的技能与熟悉的生活。
我的朋友W,和朋友C的经历惊人相似。他也是BAT的员工,是一位资深媒体小编,在圈内有着很好的口碑和企业资源,工资收入加上外快,收入也颇丰。
应朋友之邀,他选择离职与朋友做小区O2O外卖项目。简单说,就是通过微信公众号展示商户信息,顾客线上下单,线下送货上门。
这项事业有真实的用户需求在,雾霾严重的北京,大把的人宁肯在家宅着也不愿意出门,但是我得吃饭,也得喝水,也得购物吧;这项事业也有价值,北京有成千上万个这样的小区,也有数十万个小店,盘活这些小店的资源,将他们搬到线上,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这项事业还是没有做成。朋友W遇到了和朋友C一样的问题:公众号认证和接口问题,直接推迟了项目的上线——在2014年底,微信放开了认证政策,如果朋友W晚一些创业,是不是项目就不会这么快失败呢?
我对朋友W放弃这项事业的关键原因尚不可得知,我的推测可能是小区O2O是一项很重的事业,需要大众点评式扫街与谈判,显然拿笔杆子的文弱媒体人能想到,但是做不到。
2015年,朋友W也开始做起了老本行:媒体。依靠自己的专业能力做一家专注互联网金融的垂直媒体。就像我的其它几个媒体朋友分别专注手游、智能硬件和评测。
2015年,朋友W的关键词是清零。他需要清空自己的创业经历,从零开始掌握互联网金融的知识与资源。
我的朋友M,做的也是微信相关的事业,他不懂技术,不会写文章,不靠专业技能事业却做得最为顺利。
朋友M依靠的是对内容天生的敏感度,以及对用户的心理的掌控——没错,他就是微信公众号的百万大号。与他同类的人群还有微博段子手,以及曾经的人人网红人与人气QQ空间。
他专注运营自己的公众号,通过接企业广告的形式,获得基本收入;2014下半年赶上广点通爆发,开始多账号运营策略,最高的时候月入百万,微信编辑多达几十人。
短短的几个月爆发期,微信调整广告策略,他的收入下滑后被迫回归老本行,接企业广告弥补团队投入。
几十个公众号还在,数百万粉丝群体还在,但是朋友M已经想要转型了。转型的方向好几个:
做微商。总不能一直发广告,一直为他人做嫁衣,要尝试自有产品。
做自媒体。总不能一直复制他人内容,粉丝黏度太低,并且没有上升空间。
做APP。朋友M觉得,APP或许比公众号更安全一些,更能留住用户?公众号的粉丝虽多,但同时面临政策风险和平台风险,谁保证自己的账号违规被封禁?谁保证公众号不会成为下一个微博?
2015年,朋友M的关键词是减法。他可以做的项目看似很多,他需要不断做减法,选择一个专注其中。
回归、清零与减法——2015年可能是互联网创业者的最坏的时机,因为现在的创业并非创业,你只是换了一种形式继续过一成不变的生活,还是需要回归自己的专业技能,需要学习掌握新的趋势,需要不断放弃和做出抉择。
2015年也可能是互联网创业者最好的时机,假如你做的不只是纯粹互联网的项目,而是作为一名互联网老人与传统行业新人,投入到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改造大军中。
黄太吉煎饼太难吃,身边的朋友都知道它的品牌,都关注了它的微博,但没有一个人去吃它。
西少爷肉夹馍太贵,9元一个的价格是其它传统小店的1.5~2倍,还因创始人内讧一度关停过。
我们是否能做出更好吃的煎饼,更具亲民价格的肉夹馍?
我的另外一个媒体朋友X,酷爱吃小龙虾。她自己研究配方,打造自己的小龙虾品牌,清早5、6点起床进货,男友负责清洗,雇人送货上门,就在朋友圈和微博上的小圈子内一宣传,已经基本收支平衡了。
朋友做小龙虾很辛苦,但是也乐在其中。她爱吃小龙虾,把自己做的干净卫生、美味的小龙虾送到同好者哪里,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朋友也很忙,忙到没时间见投资人(貌似投资人们都很热衷此类项目,可惜她自给自足要投资干什么?),但是龙虾是有季节的,每年4~11月是龙虾肥美的时候,而12月~3月,现在的她可能正在周游世界呢!
换任何一份工作,会有4个月的假期给你吗?
时近年底,行业内的一位CEO和投资人发起带创业者去硅谷的活动,去硅谷学习;如果我是这位CEO和投资人,我一定带创业者们去下乡,去到北上广深以外的二三线城市,那里居住着大量的民众有着众多的传统企业等着被互联网改造。
在高大上的硅谷,和中国边陲的乡镇,是不是后者更接地气?一款基于用户需求的APP和一项对传统行业的改造事业,是不是后者的项目更有前景也更有社会价值?
如果要对2015年的创业趋势做预测,我认为纯粹的互联网创业会愈发艰难,这些项目最有可能诞生于现有的互联网公司之内,如微信之于腾讯,也有可能诞生于互联网公司的离职员工,如刀塔传奇;而结合传统企业的创业项目,会愈演愈烈,也是80后创业者的机会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