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个月准备谈散伙,反正都已经这样了,也没什么好谈的了。”一年前毕业后加入互联网创业大潮的小李最近有些心力交瘁。一年前创业的激情只停留在了日记中,信誓旦旦的创业项目化为泡影,他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出门,甚至看到与自己有同样遭遇的创业者会“幸灾乐祸”。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的数据显示,去年和小李一样大学毕业之后选择创业的将近48万人,同比增长3%。他们大多选择互联网创业,马云、雷军等互联网明星企业家是他们的偶像。
小李的梦想是做一款伟大的社交应用,如今他已经不再想这些事情,入职了一家创业公司做产品经理,“梦想不一定靠创业实现,现在将我的想法全部融入产品也同样有成就感。创业考察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但大部分人都只适合做一件事,我就是这样。”
和小李几乎在同时开始创业的小白,也同样经历了“大风大浪”,去年年底几个合伙人陆续离开,最惨的时候就剩他自己。“有时候我在想干嘛非得这么折磨自己,但更多的时候我也在鼓励自己既然还有钱就要坚持下去。”
创业潮并没有让创业变得容易
在创业之前,小李在经常在媒体上看到的新闻是“xx创业团队获千万美元融资”、“xx即将上市”,“别人都能成功,自己也有一个自认为很牛的想法为什么不去试试?”
小李做了一个基于LBS的匿名社交应用,在他着手创业的时候,匿名社交应用“秘密”还没有出现,他注意到了陌陌的火爆以及并没有被陌陌满足的匿名需求。也正是注意到匿名这个需求,让他在还只有个想法的时候拿到了几十万元的天使投资。
最初的几个月,他把精力全部放在产品的研发上。但直到去年11月,小李的团队才做出了一个稳定版本的产品,产品仅限于能用,UI基本完全没有优化。而那个时候,“秘密”已经占据了舆论,用户数也不断攀升。
“看到互联网项目动不动就拿千万级别的融资,以为创业便容易了,自己实际做了才明白,创业是件很苦逼的事情,需要产品、运营、市场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小李的经历只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缩影。来自多个高校以及政府部门的调研数据显示,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1%~2%,这意味着有40万左右的创业大学生面临和小李一样的遭遇。他们带着满腔激情投身创业,却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
今年研究生毕业后开始创业的小贾也看到了这个现实,“大学生的创业项目很少有做到中等规模(估值十几亿美金以上)的,更别说上市了,但既然选择了也只能硬着头皮上,走一步算一步。”
校园的需求不完全等于社会的需求
小李的产品着眼于匿名吐槽、小白的产品着眼于大学生业余时间的娱乐、小贾的产品着眼于求职,他们的产品和众多大学生创业大赛的项目一样,都是从身边同学、朋友的需求入手,他们认为自己更了解大学生的需求和痛点,并且了解大学校园,比社会上的创业者做起来更得心应手。
但是为什么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仅仅有1%~2%?这当然和资金、团队的执行力有很大关系,但另一个原因总是被忽视。
这要从一个校园创业大赛讲起。笔者在一个高校的创业大赛上见识了一群有想法有执行力的大学生团队,对其中一个校园外卖的项目印象深刻。两个大三的创业者为了做好这个项目,去饿了么、美团实习,亲自参与运营,并找到这些订餐网站在给大学生送外卖的痛点,加以改进之后自己做了一个校园订餐网站,在自己学校运营了几个月已经取得了月流水过万的业绩。
这个现场夺冠呼声最高的项目却最终与冠军失之交臂。负责评审的投资人道出了原因,单纯从大学生创业的角度来讲,这个项目确实是冠军的水平。但从市场的角度,美团和饿了么都已经瓜分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你做一个项目难道只专注没有太强消费能力的大学生市场?“当你太小时,巨头看不上你,当你有了一些规模,巨头烧钱就可以把你烧死。”
投资人说出了大学生创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格局太小。在校园的避风港里,看不到外面瞬息万变的市场,看到的只有大学生的需求。互联网项目要做出一些规模,大学生市场远远不够,大学生的需求也不等同于所有人的需求。
但笔者从各个大学生创业大赛中看到的项目,无非是校园约会、校园电商、课程表、校园外卖等等,项目本身就制约了能够达到的规模。
团队分歧容易导致矛盾激化
“团队里每个人都想大干一番,但结果是在某个时间点我想继续完善产品,但有人想去做推广,有人想找投资,大家没法的劲儿没法往一处使。”小李表示,现在进了公司慢慢意识到,CEO需要的是综合能力,对所有事情都有把控力,但是自己只能做好产品一件事情。
“找一个适合做CEO的人,你只做产品经理呢?”笔者试图帮小李寻找一个解决方案,小李给出的回答是:“这个团队只有我自己出了钱,当然我要有控制力,不可能让别人做CEO。”
大学生创业往往是凭着一股热情和冲动,几个想干点大事的年轻人凑在一起就开始行动。在组合团队的时候,很少考虑几个人谁适合什么样的角色。“团队成员对自己的定位不清晰,就会导致谁都想让团队执行自己的想法,矛盾越积越深,直至最终爆发。”
作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面临着太多的选择,面对矛盾并没有太多耐心解决,很多人的心态是“大不了出去找份工作”。小白团队已经更换多个联合创始人,大多都因为相互之间的分歧选择了离开,“最惨的时候只剩我一个人,也曾想过放弃。”小白表示,因为当时还有融资,不想就这么失败了。小白熬过了最艰难的日子,重新招到了合伙人,目前产品已经成型,商业模式也已经打通,并有了收入。但是很多大学生创业者并没有小白这样的忍耐力,在这个关键时候选择放弃。一位投资人曾在公开场合不无惋惜的表示,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失败并不是因为做不下去了,而是需要再坚持一下的时候放弃了。
如何避免团队矛盾是创业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小贾表示,自己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管理,把我公司大方向上,具体的业务放手给联合创始人。“只要不是太离谱,我就不会插手具体的事情。”
但小李至今都没搞明白作为CEO如何才能既保证控制力,又不伤害合伙人的热情。“我们一个月都没沟通了,反正都要散了。”
“下个月去谈散伙,都闹到这份上其实也没啥好谈的了,眼不见为净。”小李说,创业已成过去式,自己要接受新的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