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如是,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这个女子没想到的是,在她死后的四百年的历史长河里,这个名字宛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直被人赞扬,大学问家王国维说她是“幅巾道服自权奇,兄弟相呼竟不疑。莫怪女儿太唐突,蓟门朝士几须眉?”
陈寅恪称赞她“女侠名姝”“文宗国士”,认为她虽然是“婉娈倚门之少女,绸缪鼓瑟之小妇”,其事迹却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这些评价用在她的身上,丝毫不为过。
身为秦淮歌姬,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这些都不是重点,翻开历史长卷,似这样的女子不少,宋若昭、李蔓怡、关盼盼、鱼玄机、花蕊夫人、钟无艳,李清照,朱淑真,谢道韫,上官婉儿这样的名单还可以拉得更长,但她们与她相比,终究是少了东西——骨气。
她曾对张溥说:“中原鼎沸,正需大英雄出而戡乱御侮,应如谢东山运筹却敌,不可如陶靖节亮节高风。身为男子,必当救亡图存,以身报国!”锵锵之声,绝不会是一句空话,她虽在风尘,可深爱着自己的国家,虽然这个国家曾经给了她太多的痛苦,但她从未怪这个国家,当它灭亡的时候,她甚至跳船殉国,天下才女不少,可能做到的这样的唯有她柳如是而已.
与那个时代的很多女子的身世一样,幼年的柳如日子并不好过,由于家贫,爹妈死得早,所以还不懂事的她便由亲戚照顾,只可惜,亲戚并没有担负起这个责任,早早就把他卖到松江盛泽镇归家院做婢女。
所谓归家院,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家,而是一家高档的青楼,即便是在每况日下的大明王朝,这里的欢闹并不比金陵少半分。
第一次走进去柳如是哭没哭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相信她是怕的,一个还没怎么真正看过这个世界女孩子,便被人送到了世间最肮脏的世界,谁能说她不怕?
好在老天爷对天资聪颖的柳如是还算照顾,归家院的当家人叫徐佛,是松江盛泽镇红极一时的歌姬,会操琴,擅画兰草,长得姿容不俗,历史对她的记载并不多,能留下这个名字,只因她慧眼识珠,一眼从人群中看中了柳如是,并有意让她做自己的衣钵传人,从此对柳如是展开了严厉的教育,在青楼的这种严厉,不亚于一个家族去培养一个读书人,凭着过人的聪颖,短短几年功夫,柳如是能诗词,擅书画,才艺出众。名声虽不显,但已有了些许地位,恰逢内阁大臣周道登告老还乡,想到归家院挑个婢女好好侍奉他的母亲,略尽孝道,不知是柳如是出众的容貌吸引了这位性格木讷的老宰相,还是看中了柳如是过人的才情,总之这位周大人挑了半天,最终挑上了柳如是。
自小长在青楼,察言观色,手脚勤快是立足之本,所以小小的柳如是将周相国的母亲伺候得还不错,偶尔也能博得老太太的赞扬,这样的赞扬自是没能逃过周大人的耳朵,很快引起了这位老大人的注意,慢慢的十四岁的柳如是不再伺候周大人的母亲改为伺候周大人了,一向吝啬的周大人破天荒的大方了一回,将柳如是收为最末一房小妾。
那会儿的柳如是还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因为模样清秀,加上才艺也不错,常常被周大人放在膝盖上读书写字。只可惜周大人的妻妾不少,大户人家的争斗丝毫不亚于皇宫大内,被周大人专宠的柳如是很快就被群妾妒忌,处处刁难,奈何周大人喜欢,群妾也不敢胡来,但这样的好日子并不长,周大人年纪大,加上风流好色,不过一年的功夫,这位在朝廷装了大半辈子的孙子的宰辅大人,带着人生的不舍,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离开了人世。
没了周大人的庇护,群妾欺负柳如是就没了顾忌,周家再没有柳如是的立足之地,她被逐出了周家,流落松江,改旧名,自号“影怜”,表浊世自怜意。在松江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人纵谈时势、和诗唱歌,颇有曹子建之捷才,加之她性格疏朗豁达,很快博得了声名,慕名而来的名人雅客一日多一日。
这一年(崇祯十二年)的初春,杭州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西湖上的歌舞一波接着一波,一向极少出门的柳姑娘,让人准备了一艘乌篷船,船上燃烧着炉火,炉火上放上一壶上等的女儿红,时而散发着阵阵清香,柳姑娘就这么闻着酒香,听着潺潺流水和“嘎吱嘎吱”的躅浆声,一路顺风顺水赶到了断桥河畔,曾几何时,这里是白娘子与许仙相识地方,一人一妖同舟归城,借伞定情;后又在此邂逅,言归于好成就一段爱情佳话,今日的柳姑娘也有这个期盼。
对于爱情,抛开周道登这个致仕的老头,她一共有两段。第一段是青年才俊宋辕文,宋公子出生于云间望族,聪敏好学,年未弱冠就已名噪乡里,和陈子龙、李雯并称为“云间三才子”。
崇祯五年,他在陈眉公的寿宴上与柳如是相遇,为她写下了著名的《秋塘曲》。其序云:“坐有校书新从吴江故相家流落人间,凡所叙述,感慨激昂,绝不类闺房语。”诗中又有“校书婵娟年十六,雨雨风风能痛哭。自然闺阁号铮铮,岂料风尘同碌碌?”之句,对柳如是的身世才华感佩不已。他开始同柳如是交往,慢慢被柳如是过人的才情所吸引,宋公子决定娶她为妻子。但宋公子性子柔弱,并不坚定,当宋母得知儿子要迎娶一个青楼女子,怒不可遏,让他罚跪受训。宋辕文辩解说,柳如是并没有索要钱财,其母更怒,说:“财算什么,她不要钱,却要你的命!”面对家族的压力,宋公子妥协了,当初花前月下说过的情话,拉着小手缠绵的情景渐渐被抛掷脑后。
不久,松江知府方岳贡着手清理歌姬,柳如是便来寻宋公子帮忙,希望他看在彼此的情谊上以家客的身份,留下自己,可惜宋公子懦弱了,挨了半晌才说了一句“姑避其锋”。意思是说,眼下不方便。
愤怒的柳姑娘望着这个曾经把话家常的男人,轻叹了声说道:”别人这样说也就罢了,你却不应如此。从此以后,我与你恩断义绝!”说完,从腰间抽出了一把朴刀,挥手斩断了桌上的七弦琴,琴弦发出铿然一声,琴弦根根断绝,自此这段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感情就此云消雾散。
第二段是名士陈子龙。陈子龙不但年纪轻轻就高中进士,而且文采风流,震动江南。
可惜的是,比她大10岁的陈子龙早已成家立业。
对此,柳如是并不介怀,认为能成为陈子龙的小妾也可以。
于是,她前往松江(今上海市松江区),到陈子龙家隔壁住下,希望有机会与其不期而遇,后来干脆去陈子龙家中求见。这事儿为陈子龙的老婆得知,张氏当即带人闹上南楼。柳如是不甘受辱,悲切而毅然地离去。虽然如此,陈子龙对于柳如是仍不死心。但陈子龙在抗清起义中不幸战败而死。这段情也算无疾而终了。两段无疾而终的感情,给了柳如是怎样的打击,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看出,什么年少气盛的公子哥已不再是柳如是择婿标准了,她期待的便是一个稳重,有才情,名声好,且有担当的男人。
这个男人就是钱谦益。虽然是个老男人,但这个老男人不一般。
少年高第,名声在外,年轻轻轻的就做了浙江乡试主考官,转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此后官位一升再升做了礼部侍郎,正儿八经的三品官,而且他还有一个让人嫉妒的身份-东林党领袖。
所谓的东林党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政治集团,集团的人员多以读书人为主,借讽议朝政、评论官吏、振兴吏治,开放言路,革除朝野积弊等进步口号,俨然成为大明朝最有影响力的存在,身为这样一个集团的领袖,其威望可想而知了,知书达理,身份超然,关键人家还十分的硬气。这样的男人可谓是极品中的极品,老是老了些,可自己要的不就是这样的老男人么。
小船一路顺风顺水到了断桥,桥头早已站满了读书人,他们仰望着脖子,一脸渴望,一脸崇拜的看着坐在一张石墩上的钱大人,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更有湖波如镜,映照倩影,无限柔情,风度翩翩的钱大人一手粘着颌下长须,一手捏着一本书卷侃侃而谈,那浑身散发的儒雅之气让立在船头的柳如是为之着迷,她就这么看着,也不知看了多久,听得阵阵掌声响起,才惊觉回过神来,放眼望去,便见钱大人走出了石亭,向着她的小船走了过来,春风拂面吹拂他衣衫呼呼作响,颌下的那一把长须迎风而动,那张保养得当的圆脸涌出一丝迷人的笑容,冲着船头轻轻说道:“老夫认识你,你叫柳如是。"
“老师您记得我!”柳如是惊讶道,语气带着几分惊喜。
钱老人优雅的伸出左手抚了一下颌下的长须,淡然说道:“又不是第一次见,老夫自然记得!"
数月前,钱大人出任詹事、礼部侍郎。可谓春风得意,仗着过硬的才学,超高的人望,钱大人很快被群臣推举入阁,做正儿八经的一品官,可这个位置竞争人不少,且都是高手,主要有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算起来都是自己的人,钱大人考虑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并推入阁,则名在己上,故阴谋阻止,遂派门人、礼部给事中瞿式耜进言主推者抛弃温体仁和周延儒,以成基命及钱谦益等十一人面上。事儿做得不地道,让礼部尚书温体仁、礼部侍郎周延儒心里大大不痛快了一回,两人决议给钱大人一点教训。
恰逢,主考浙江时,考生钱千秋科考作弊,将“一朝平步上青云”写在每段话的末尾作为暗号,与考场官员金保元、徐时敏勾结,事发后钱谦益受牵连被罚俸。此时,温体仁、周延儒趁机追论钱谦益受贿。崇祯帝在文华殿亲自召见对质,钱谦益引咎撤职,可两人还不解恨,耍了些手段,让皇上给钱大人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廷杖。
这不是惩罚,这是要钱大人的性命,身为官场的高手,温、周二人很清楚,大蛇不死的后果是什么。而廷杖毫无疑问给了他们完成这个心愿。这种前朝延续下来的制度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早已成了一种杀人武器,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刘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
之所以这么厉害,是因这廷杖一般是由栗木制成,击人的一端削成槌状,且包有铁皮,铁皮上还有倒勾,一棒击下去,行刑人再顺势一扯,尖利的倒勾就会把受刑人身上连皮带肉撕下一大块来。如果行刑人不手下留情,不用说六十下,就是三十下,受刑人的皮肉连击连抓,就会被撕得一片稀烂。不少受刑官员,就死在廷杖之下。即便不死,十之八九的人,也会落下终身残废。廷杖最高的数目是一百,但这已无实际意义,打到七八十下,人已死了。廷杖一百的人,极少有存活的记录。廷杖八十,意味着双脚已迈进了阎王爷的门槛。以钱大人五十七的高龄,温、周二人相信这一次钱大人必死无疑。
可是事情出乎他们的意料之外,钱大人非但没死,还顽强的活了下来。这无疑给这位老而弥坚的老男人增添了一道身子骨硬朗的光环。
大难不死的钱大人,心情很低落,可生活还得继续。他被削职返回原籍江苏常熟。没了官职的钱大人倒也没意志消沉,反而无官一身轻来到了西湖游览。
这一日,他拜访好友草衣道人,在客厅的墙壁上看见了一首诗,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未相逢。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好诗!好诗!不知何人所为?”钱谦益看到后十分的赞赏,草衣道人见钱大人喜欢,便告诉他,这是我的好友柳如是所写。
得知柳如是,钱大人又是一番感慨,草衣道人看出了他的心思:“要不我约她明天一起同赏西湖?”这本是钱大人的心思,自是十分高兴的答应了。这一趟游湖钱大人渊博的学问给柳如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觉得天底下自己要寻的不就是这等学识渊博的谦谦君子么,她立即意识到这或许就是自己一直在寻找的爱情,为此她顾不得女儿家的羞涩,女扮男装而至一路寻了过来,一个落魄的男人,忽的被这样一个模样俊秀,才气逼人女子喜欢毫无疑问是一件十分不错的事情,这一次的会面让钱大人十分的欢喜,为了方便两人往来,钱谦益命人在附近的红豆山庄中为柳如是特筑一楼,他亲临现场督工,仅以十天时间,一座精美典雅的小楼就建成了。钱谦益根据《金刚经》中“如是我闻”之句,将小楼命名为“我闻室”,以暗合柳如是的名字。小楼落成之日,他还特写诗抒怀: 清樽细雨不知愁,鹤引遥空凤下楼; 红烛恍如花月夜,绿窗还似木兰舟。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不得不承认,钱大人的才情在这个时代是一流的,即便是谈情说爱也出手不凡,柳姑娘当即便被钱大人的一片深情感动了,只觉得天地虽大,唯独眼前的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才是自己人生最好的知己,最好的托付了,面对着这个目光满是期盼的老人,柳如是回赠了一首春日我闻室作呈牧翁”的诗:
裁红晕碧泪漫漫,南国春来正薄寒;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画堂消息何人晓,翠帐容颜独自看;
珍贵君家兰桂室,东风取次一凭栏。
自此,这份来之不易的情分算是定下了,崇祯十四年,钱谦益在原配健在的情况下,以“匹嫡”也就是大老婆之礼迎娶柳如是,这一年钱谦益五十九岁,柳二十三岁。这对老少配在众人的一片辱骂声中昂首挺胸步入了婚姻生活,婚后,钱大人在虞山为柳如是盖了“绛云楼”,楼中藏书为一时之冠。两人情投意合,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那是一段平静而快乐的时光。顾公燮《消夏闲记》载:柳如是问丈夫爱她什么,钱谦益说:“我爱你乌般头发白个肉!”钱谦益反问娇妻,柳如是娇嗔地说:“我爱你雪白头发乌个肉。”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仅仅过了三年,即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帝自缢身亡,明亡。
五月,清兵近逼南京。兵临南京城下时,柳如是劝钱谦益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谦益沉思无语,最后走下水池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柳如是"奋身欲沉池水中",却给钱谦益硬托住了。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诸大臣在滂沱大雨中开城向清军统帅多铎迎降。史敦《恸余杂记》记载:"豫王(多铎)南下江南,下令剃头。南明民众对此议论纷纷。(一日),钱谦益忽然说:"头皮痒得厉害",突然出门而去。家人以为他去用篦子篦发。不一会儿,剪了头发,留着辫子进来了。"而当时与钱谦益交好的河南巡抚越其杰和河南参政兵备道袁枢俱誓不仕清相继绝食而死。
同年秋,清廷任其为礼部右侍郎,北上充修《明史》副总裁,钱大人带着柳如是住在南京。
这样的日子,在一片谩骂上过了整整四年。顺治四年,这一年突然被逮锒铛北上,关入刑部大狱。柳如是扶病随行,上书陈情,誓愿代死或从死。
仅过一年,顺治五年,这一年柳如是生下了一个女儿,老来得女的钱大人十分高兴,越发没了做官的心思,本着退隐的意思,却不想天不遂人愿,他门生黄毓琪因写诗讽刺清廷而受责,事情牵连到他的身上,他被总督衙门捕入了大牢。丈夫的性命危在旦夕,产后卧病在床的柳如是挣扎着起来,冒死上书总督府,要求代夫受刑,总督倒不算糊涂,感念柳如是一片诚心,又查得此事与钱谦益无关,便放了他,大难不死的钱谦益对柳如是感慨万千:"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出狱后,被管制在苏州,寄寓拙政园。
经过两次的牢狱之灾,钱谦益对清廷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他甚至觉得这个从关外打进来的八旗朝廷并不比自己的大明要高明许多,所以他表面上息影居家,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反清复明势力联络。暗地里,致书南明桂王政权桂林留守瞿式耜,以"楸秤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列举当务之急著、要著、全著,并报告江南清军将领动态及可能争取反正的部队。 瞿式耜得书后,上奏桂王说: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划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
顺治七年,差不多七十岁的钱谦益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赴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郑成功、张名振北伐,钱谦益与柳如是又积极响应"尽囊以资之"。起事失败后,钱并未灰心,仍先后与反清复明志士魏耕、归庄、鹤足道人等秘密策划,以接应郑成功再度北伐。还在长江口白茅港卜筑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与各地联络,刺探海上消息。
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连克数镇,钱谦益欣喜若狂、慨然赋诗作《金陵秋兴八首次草堂韵己亥七月初一作》等诗歌,歌颂抗清之师,直斥清廷"沟填羯肉那堪脔","杀尽羯奴才敛手"。当这次北伐再度失败后,他才心灰意冷,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忍看末运三辰足,苦恨孤臣一死迟"。
多番打击下,年迈的钱谦益终于熬不住了,以八十三的高龄,撒手人寰。那是1664年5月24日。弥留之际的钱谦益挂心自己还未完成的著述,希望族孙钱曾帮助他完成。钱曾是钱谦益晚年最为心爱的学生,也是钱氏宗族中的晚辈。然而钱谦益万万没想到,在他死后仅仅一个月,尸骨未寒,钱曾就伙同钱氏家族中的其他人向柳如是勒索金银、田产、房产、香炉、古玩等。柳如是不堪受人欺凌,于6月28日愤然自尽,留下一纸遗嘱。作为一代才女,柳如是一生写作了许多绝艳的诗词,让文人学士佩服和赞赏。
然而她的遗嘱却完全用白话写成,可谓字字见血。她在遗嘱中叮嘱女儿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
在这场史称"钱氏家难"的不幸事件中,柳如是毅然地自尽了,她希望已到阴间的钱谦益能够为她作主,帮她报复仇人。即使在阴间,钱谦益也被柳如是视为生命中最后的依靠,这一点钱谦益只怕到死都不曾知晓。
那个春风醉意的白日,西湖湖畔,那一个浑身书卷之气的老头望着那踏波而来的柳如是柔声问道:你来了”。
“我来了!”西湖上,一身蓝布素裙、衣带飘飘的柳如是迎着风一脸向往的应了声。
这一应便是四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