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原载与江苏省《东方文化周刊》,齐河县大型季刊增刊《我的心爱在天边》专辑,德州文联,德州宣传部举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征文优秀奖且已收入专辑。
改革开放四十年,割不断的故乡情
口刘相云
我是个七零后,小时候的记忆还有少许残存在脑海里,四口人住着两间土坯屋,没有院墙。晚上,跳跃的煤油灯熏的墙壁乌黑。一把红薯叶也是美味,日子真的挺清苦。之所以说这些,是因为我看了齐河电视台的纪录片《额尔古纳的齐河人》,可以对比想象,五十年代人们的生存状况是何等不易。
内蒙古离齐河县几千公里,当国家宣传屯垦戍边的号召时,人们不熟悉那边的状况,还是心存质疑的。后来老寨子的米双勤老人第一个报名,他相信国家相信党不会亏待他们。随即周边的米三里,左三里,三王等村六十三户齐河人家共同响应,在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三日踏上了去海拉尔的闷罐车,远离故土迁徙他乡扎根边疆。
我没去过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市,只是在荧屏上见过一望无际的翠绿大草原,豪放的歌声,美丽的格桑花,流动的白云,奔腾的俊马,雪白的羊群,这美丽清新的画面让人无限向往。可是听了左殿昌,杨苏兰老人的回忆录才明白,原来这美好的背后充斥着许多困苦和艰辛。当年他们走下车,眼前一片荒凉,除了杂草丛生,乱石成堆,几座苏联移民留下的旧木刻楞,没有别的可见之物。有的移民甚至打起退堂鼓。这时国家给提供了生产物资,分配了牛,马。生存的本能让他们很快融入到现实中。他们忍受着夏天的酷热,冬天的极寒开荒种地,放牧牛羊,成功改良了三河马三河牛,他们互相信任日夜不闭户。其间,党员左立清老人因公牺牲在得尔布干河。左恩同老人的父母先后离世,撇下他和年幼的弟妹,张华英老人等主动帮扶左恩同一家许多年,让这三个孩子体会到如家的温暖。岁月蹉跎,这六十三户齐河移民肩付国家的使命,流血流汗奉献着青春奉献着子孙,凭着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硬是把平平淡淡的日子过的风声水起流光溢彩。没有他们,就没有现在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美景,就没有额尔古纳市的繁荣昌盛。这些齐河移民是时代里不朽的存在,是坚强不息的代名词,为这些前辈们的精神感动,骄傲!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不会有这种体验了,改革的春风拂过大地各个角落,机械化管理全面推广,生活及环境也全面提升。整齐的小洋楼拔地而起,城市化的新农村比比皆是。收割机,播种机,耕地机等大型现进设备代替了牛与马的职务。人们也不用天天扛着锄头顶着日头去锄草了,喷一遍灭草剂就能解决问题节省出好多时间。可以利用这些空闲做点别的生意,或培育新作物,或养殖等,只要有合理合法的手续,在网上百度怎样管理预防即可。我们国家也正在大力加强产业化信息化,恵民政策也愈加完善,相信,我们只要认真地贯彻执行,会让我们的国家更加稳健的走向世界前列。
《额尔古纳的齐河人》中的马玉岩老人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第一个从苏沁农牧场走出的大学生,现从事有色金属专业。曾经为了备考,他利用夜晚放牧的时间努力啃书,衣兜里装满公式和定义的小纸条,他与时间争分夺秒,终于换来金榜题名。仔细想来,那个年代的学习环境跟现在的根本没有可比性,但只要你刻苦,努力,持之一恒,理想的帆船就会向你驶来。反过来,条件再好,环境再优越,荒费时光也枉然。所以,现在的孩子们啊,国家和前辈们为你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空间,你们没有理由不上进,社会中还有许多科研项目和丰功伟绩等着你们去开发去创造,中国还有更多的荣耀等着你们去争取去实现!
《额尔古纳的齐河人》中老人杨兆利,是一九五五年五月十三日齐河移民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刚出生二十八天。可以说,他完全是从额尔古纳市生长到暮年的老人。但是他从不忘本,永远记得自己是齐河人,在他心里,有份永远不能割舍的亲情,终于他在出差时利用机会圆了自己的寻根梦。回来后,他向额尔古纳市政协提出,想让额尔古纳市和齐河县对接起来,延续这份故乡情,得到了当地市政协的全力支持。二零一五年,额尔古纳市政协来我县调查,我县领导二零一七年也深入额尔古纳市进行实地回访,当即决定抢救性挖掘这段历史。看到这里,我为两边大力支持的有关部门拍手叫好!为这份根深蒂固的亲情落泪!
额尔古纳的齐河前辈们,看到片中马兆光,杨兆江等的现在生活状况,机械设备世界领先,我很欣慰并送上最诚挚的祝福。同时欢迎你们及后人来家乡作客。现在的齐河县,已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城镇,它集餐饮,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为一体,是个繁华的生态旅游区。就让这份故乡传情的大义情怀,源远流长,生生不息!
(1634字)
作者简介
刘相云,女,山东德州齐河人。绝句小说新文体学会研究会执行会长兼组稿编委,德州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微型小说月报》《新青年》《速读》《厦门日报》《企业家日报》《河南经济报》《生活晨报》,美国《伊利华报》《明州时报》、新西兰《先驱报》、德国《欧华导报》等海内外报刊百十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