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母亲要面对的人生

  杨蓓的儿子整夜整夜地失眠。不用看他憔悴的脸色和黑眼圈,杨蓓也知道他一定睡不着。一个17岁考上浙江大学、21岁被直接保送读研的学生,竟然在毕业后灰溜溜地回到老家成了无业游民,光亲友同学的目光就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作为妈妈,杨蓓当然心疼儿子儿子第一天失眠便习惯性地想替他解决这个问题,但理智很快阻止了她——她不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是,过去多年的经验已经告诉了她什么是错的。

  被一杯热水瓦解的幸福

  2007年春节,读大一的儿子张涛千里迢迢从杭州回到家乡,杨蓓很高兴,冒着大雪跑到超市买儿子喜欢的吃食,一不留神受了寒。

  那时杨蓓的丈夫已经去世6年了。她一直小心地照顾自己,极力避免生病。但是那天半夜醒来,她还是全身滚烫,汗湿衣背。柜子里有退烧药,她却连爬起来的力气都没有。而儿子的举动让她凉透了心。张涛被叫醒后,根本不关心妈妈怎么了,把装着许多种药的塑料袋丢到她身边就走了,而且根本没想到要给动弹不得的妈妈倒一杯服药的水。

  作为受过生活磨难的女人,杨蓓觉得自己够有韧性的。丈夫因车祸去世时她36岁,张涛刚上初二。杨蓓处理完丈夫的后事,连悲伤的时间都没留给自己,便把全部精力投到了儿子身上。她总是对儿子说:“你只管好好读书,其他的都不要操心,有妈妈。”

  杨蓓一直认为自己得到了最好的回报,那就是儿子优秀的学业。张涛是个听话的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整个中学,他的成绩始终排在班级前3名。2006年高考,张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

  对一个普通家庭来说,孩子考上重点大学的喜气足以照耀整个家族好些年。但是,那个寒风呼啸的冬夜,一杯不能及时出现在手边的热水,击碎了杨蓓的坚强和看似牢不可破的幸福,让她倍感凄凉。

  杨蓓安慰自己:现在的独生子女谁能在这个年纪就懂得对父母嘘寒问暖?儿子有自己的世界,他只要好好读书就行。

  就像她期望的那样,张涛进入大学后依然勤奋好学,每年都会拿到奖学金,从不追求吃穿,最大的开销便是买书、买资料。放假回家也是看书,常常杨蓓下班后,张涛依然保持着她离家时的姿势,身影如蜡像一般。

  过去,杨蓓欣赏儿子的心无旁骛。然而,当她劳累了一整天回到家,看到洗碗槽里堆着儿子午饭后的脏碗筷,心头便飘过一阵阴云。

  张涛在杭州上大学开销很大。为了多挣一点儿钱,杨蓓常常替一些同事加班。偶尔周末能休息,杨蓓想带张涛去看看他的姑姑和舅舅,感谢他们多年的帮助,张涛却不乐意:“走这种形式有什么意义,有那时间还不如多看一会儿书。”这让杨蓓心里很不舒服。

  不过,没等杨蓓想明白哪里不对,一个喜讯让她重新回到了默默为儿子无私奉献的模式当中——2010年,张涛被保研了。

  消息传来,杨蓓成了大家争相恭喜的对象。欣喜的洪流中,那些牢骚不满被冲刷得干干净净。直到杨蓓再次病倒。

  2012年5月的一天晚上,杨蓓加班到9点多,小腹忽然剧痛难忍,一检查,是子宫肌瘤。所幸切片后显示肿瘤为良性,医生建议尽快做手术切除。

  杨蓓很害怕,但决定忍一忍。儿子只有1个多月就研究生毕业了,等儿子找好工作再动手术,一则有人照顾,二则她不想在儿子找工作急需用钱的关键时刻请假影响收入。于是她决定带病继续工作。

  没想到她等来的却是儿子要求继续读博士的消息。张涛是文科生,文科生读博跟理科生不一样,很难靠自己挣到足够的学费生活费,这就意味着杨蓓肩上的担子还需继续扛下去。

  可杨蓓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在电话里,她委婉地说:“儿子,妈妈真的力不从心了,你看能不能先工作,等经济条件好转之后再读博?”

  张涛很不开心:“学业一旦中断多难继续啊。你不供我,我自己卖血也要读下去!”

  杨蓓的眼泪掉了下来。她以为,儿子尽管嘴上不说,家里的窘境总是看在眼里的。谁知妈妈的辛苦他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没办法,杨蓓只好说出实情:“妈妈得了子宫肌瘤。”

  她以为儿子会受到震动,不料,张涛却无动于衷:“得了病赶紧治,单位又不是没有医保。难道我的前途那么不重要吗?”说完就挂掉了电话。

  躲在象牙塔中的儿子

  那一夜,杨蓓痛苦得一直没睡,第二天很少见地跟单位请了假,买了机票,她想近距离看看儿子究竟是怎么了。

  杨蓓找到张涛的寝室时,张涛在上课,同寝室的张磊接待了杨蓓。

  跟张涛同龄的男孩儿对风尘仆仆的杨蓓照顾周到。听说杨蓓来阻止张涛读博,张磊坦诚地说:“阿姨,再读下去对他真的一点儿好处都没有。他的导师马教授都说,学习几乎成了他逃避社会的工具。”

  张磊对杨蓓讲起他们前阵子一起找工作的事:“我们都觉得张涛很丢我们大学的脸。”杭州一所重点中学安排了一场面试,让他们给学生试讲。张涛把一半的学生讲跑了,照着课本都念得支离破碎。学校委婉地说他不适合这份工作。他反倒说:“我堂堂浙大研究生也不可能来你们学校当老师!”

  中午张涛回来后看到妈妈,很吃惊地问:“妈,你中彩票了?怎么舍得花路费来看我?”

  杨蓓苦笑了一下,说:“张涛,妈请你出去吃顿饭吧。”

  饭后,杨蓓开始了与儿子艰难的谈话。

  杨蓓问:“妈妈得了子宫肌瘤,你为什么一点儿都不担心?”

  张涛尴尬地摸着脑袋,想了半天,说:“这是很重的病吗?”

  杨蓓愣住了。一个25岁的研究生,即使没有医学常识,也应该从妈妈说话的语气推断出那不是小病。“肿瘤如果拖下去发展成恶性,妈妈会死的。所以,你能不能先别读博士,找份工作呢?”

  张涛眼睛瞪得大大的,惊恐地说:“妈,你不要死。我还没好好孝敬你呢,可是……”

  犹豫了半晌,张涛的“可是”终于说出了口:“可是……我试过找工作,投了30多份简历,没有一家公司要我。一开始我也想跟同学一样去石化、烟草那些待遇好的单位,人家连我简历都不收。我想找个普通的大公司吧,可面试第一关就被刷了。最后我想去应聘老师,还是被拒绝了。我很受伤,除了当学生,我什么都做不好……”

  母亲不可以逃避人生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杨蓓一直陪着儿子找工作,但整整7天,他们一直在碰壁。近距离接触让杨蓓看到了儿子人际交往的障碍,也感到了他满腹经纶却讲不出来的困惑。杨蓓决定一毕业就带儿子回老家,母子俩一起面对问题。

  2012年8月,回到家乡的张涛失眠了整整3天。杨蓓知道儿子失眠的根源在哪里,她告诉儿子:“失眠,通常是人身体不够累,而心里面又装着太多东西。”杨蓓建议,小区菜店的老板每天清晨会骑三轮车去批发市场进货,让儿子跟着去,回来后再帮着卖卖菜。

  张涛思想斗争了好久,第三天早上才扭扭捏捏跟着菜店老板去了批发市场。他在菜店里帮忙时,常被邻居们取笑:“哎呀,大研究生给我们拣菜,太光荣了,得拿回家供着。”这些话让张涛面红耳赤。

  但是杨蓓让张涛坚持下去。果然,两周后,邻居们习惯了,不再说什么,张涛也坦然多了。而失眠的问题也迎刃而解,每天晚上杨蓓都能听到儿子熟睡的鼾声。

  杨蓓跟张涛认真地聊过。张涛告诉妈妈,其实他一直羡慕那些能够在大庭广众之下侃侃而谈的人。杨蓓说:“那我们就从当老师开始训练吧。”

  晚上,杨蓓搬来板凳,在买来的小黑板前做儿子的学生。

  第一次走到黑板前,张涛用小得像蚊子一样的声音说:“同学们好!”看到儿子胆怯的样子,杨蓓一阵心疼,但还是硬起心肠喝倒彩:“听不到,老师你没吃饭啊,再说一遍。”

  张涛又大一点儿声说了一遍,杨蓓依然不满意。这句“同学们好”张涛一共重复了6遍。

  好不容易迈出了第一步,准备好的讲课内容张涛却全忘了。他想走下“讲台”,杨蓓也想就这样算了,但想想儿子的前程,马上严厉地说:“记得多少说多少!”

  张涛便断断续续地像背课文一样讲课。讲着讲着,张涛忽然痛哭起来,蹲在地上用手捂住了头。

  杨蓓很心疼,对儿子说:“至少今天你过了‘同学们好’这一关,慢慢来。”

  毕竟是浙大的研究生,张涛肚子里的学问是真材实料的,但是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那么差,而心理又分外敏感。杨蓓想了一个笨办法——让儿子先把要讲的内容写出来,然后再念出来。

  尽管进步缓慢,但杨蓓还是看到了儿子的改变。深夜她起身上厕所,看到儿子在房间里对着桌椅讲课。

  慢慢地,张涛开始能够脱离书本上课了。他已经会讲历史故事了,可以在讲述一段知识后,加上个人的观点……

  杨蓓又开动脑筋,把邻居的孩子请到家里,让张涛免费帮他们辅导功课。上课之余,张涛会给他们讲点儿自己在学校遇到的趣事,房间里不时发出阵阵笑声,张涛的眼神开始变得活跃,自信也一点点回到了他的身上。

  2013年4月,张涛辅导的一个高中生,在月考中竟然从过去的班级第27名一下子冲到了全年级前5名。学生和他的父母欣喜不已,带了水果点心上门感谢张涛。那天,张涛把那箱苹果和两袋点心抱在怀里,开心得不能自已。

  张涛开始在小区内扬名,很多家长慕名而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张涛学会了关心别人。每天杨蓓回家后都有热腾腾的饭菜等着她,上夜班时,张涛还会去单位门口接妈妈下班。

  杨蓓做了子宫肌瘤的手术。住院的一系列手续以及手术签字都是儿子一手打理的。那段时间,张涛累得走路都有些打晃,杨蓓很心疼,可依然让儿子全程陪护自己。她知道,让儿子学会关心别人、承担责任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课。

  杨蓓出院那天,天气很好。张涛对杨蓓说:“妈,我要开始工作了,我觉得自己能够养活这个家了。”

  杨蓓说:“找工作哪有那么容易,万一又被拒绝了怎么办?”

  张涛说:“被拒绝了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过了一会儿,他笑着对杨蓓说:“其实,前两天我去了市一中。”

  杨蓓很意外:“没听说市一中现在招老师啊?”

  张涛说:“是我主动去找他们的,没想到居然说动了校长见我。”

  杨蓓很惊喜,儿子的这个举动,比他拿到浙大录取通知书更令她欣慰。

  “结果呢?”

  “课讲得还不错。校长给了我聘书。”

  “真的吗?”

  “真的,回去给你看!”

  杨蓓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再难翻动的书,只要肯去翻,终究也就这样轻轻地翻过了。

  三秋树

  (摘自《女报?生活》2013年8期)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母亲要面对的人生  母亲  母亲词条  面对  面对词条  人生  人生词条  母亲要面对的人生词条  
真情

 母亲是一种岁月

      母亲是一种岁月—谨以此篇献给所有的母亲有一种记忆可以很久,有一种思念可以很长,有一种爱叫...(展开)

真情

 【感动】请让母亲慢慢变老!

【作者: 刘改徐】看到一篇文章,说有位女人,早年丈夫病故,她一个人带着三个孩子,偏偏其中两个,还有着轻微的智障。为了让孩子们可以像别人那样,过上正常的幸福生活,...(展开)

真情

 一个感动我一生的故事

每天清晨,病房里都会传出“哎……哎……”的呼唤,通常要持续两三个小时。声音是从一位93岁老人的喉咙深处发出的,沙哑难听。老人因脑中风瘫痪多年,现在又患上了老年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