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这部影片,场景宏大,具有史诗风格:炮火覆盖下的斯大林格勒到处是断壁残垣,由于炮火的炙烤和坦克的碾压而变得泥泞的土地,甚至苏军土黄色的厚重的军装,无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不得不承认,国外拍的战争题材的影片,在真实性方面比我们强多了。下面励志故事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兵临城下》观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篇一:
《兵临城下》观影小感
看了一部传说中的经典电影,《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发现它并没有传说中那么经典。
首先说一下我为什么会选择看这部电影。作为一个雄性生物,我想大部分雄性生物都和我一样对“枪”,尤其是“狙击枪”,有着一种生理上的、特殊的、莫名的冲动。在这种冲动的唆使下,我花了15分钟将这部高清双语的经典电影留在了自己的硬盘里,之后又用了2小时11分钟看了一遍。不得不说,我对清晰度和很满意。
说完了原因,再说一下感受。在传说中,这是一部可以令人热血沸腾的战争电影,是讲两个阵营的绝顶高手,在心理、战术、技术等各个层面面终极较量的电影。对这样的传说,我很失望,因为从始至终我都没有热血沸腾过,倒是因为气温低而打了寒颤。通篇之中少的可怜的枪战(说狙击战更合适)镜头中,也根本看不出来技战术的层次,倒是德军少校的凌空爆头有点意思。对决更多是体现在对那个“双面小间谍”的利用上,可怜的孩子就这么无端端地卷入两个高手的较量之中,最后连自己的母亲都不知道孩子的真相。而瓦西里同志,最终还是靠他粗糙的枪法为孩子报了愁。
还有一点,就是感情戏部分。这是电影的另一条主线吧,美国电影导演总是喜欢用这样的方式让英雄们接一接地气儿。但是这个感情戏实在是太那个了吧!连傻子都能看出结果的戏码,好像是为了挑战我们的智商,丝毫没有纠葛的剧情对我这种看惯中国电视剧的人没有一丝吸引力,对这部分内容中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女主角的pp了。就这么一条看烂了的、不伦不类的、丝毫没有促进剧情发展而独立的主线,可以说是这部电影中最令我失望的部分了。
最后,还得说一下,美国人拍电影历来政治色彩都很浓,这次也不例外,吗咧主意被批判的体无完肤。意识形态的东西就是这样,习惯了。
好吧,其实这个电影并不是烂片,你要是喜欢战争电影的话,还值得一看,就是别抱太高希望吧。
篇二: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异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
篇三:
《兵临城下》的故事围绕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德双方两个顶尖狙击手间的较量展开,苏军一方是牧马人出身的神射手瓦西里,德方则是容克贵族、狙击手学校校长——科宁斯少校。因为是商业片,为迎合大众的收视嗜好,影片着重渲染两人之间的种种恩怨对决,并且加入了一段爱情故事。战争场景也很宏大,富有视觉冲击力。影片的教育意义在结尾通过苏军政委临死前的对白传达给观众:“人与人之间的绝对平等是自欺欺人的理想主义迷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实现。”
看完整部影片,最吸引我的却是那位纳粹枪手——科宁斯少校。作为影片中的反派角色,他的出场并不多,但有着莫名的迷人气质,举手投足间散发着猫科动物般的自媚、优雅和从容。细腻、温文尔雅的贵族风度下,则是内敛的坚强斗志。当上级误认为瓦西里已死,要送他安全回国时,他主动留下来,要亲手击毙瓦西里。冒生命风险继续置身于地狱般的环境中。是责任感、荣誉感使然?还是为已战死的儿子复仇?我想这是德意志军官团发自内心的自尊与骄傲;这也是德国容克贵族特有的集体人格。容克的形成可追溯到600年前古老的条顿骑士团。在影片中,容克军官面对上级时的坦诚、尊严、不卑不亢和苏军政委对上级的恐惧、谄媚、战战兢兢、唯唯诺诺形成鲜明的对比。
印象比较深的镜头——科宁斯少校的出场。他作为德国王牌被专门派来猎杀苏军王牌瓦西里。时间:夜晚。场景:前往斯大林格勒前线的德军某临时火车站。一列满载伤员的红十字客运卧铺车正靠站进行维护,车内拥挤不堪,塞满了士气低落、缠着绷带的伤兵,准备回国。这时,伴随着一阵狼啸般深远幽长的汽笛声,另一列方向相反前往斯大林格勒的火车徐徐进站,两车正好相交错,伴随着车轮撞击铁轨的有节奏的咔咔声,车尾挂接的一节灯火通明的办公车厢在黑夜中异常引人注目。卧铺车上拥挤狼狈的伤兵们纷纷好奇地望向它。列车缓缓地停下,透过办公车厢明亮的车窗,可以发现餐车改装的诺大的雅致舒适的办公车厢内只有一个人。(镜头转到办公车内)军容笔挺的科宁斯少校正在窗边端坐,安静地看着书。厚厚的书摆在桌上,已翻去了一半,书旁晶莹的高脚玻璃杯里有他最爱的清酒,还有大半杯。他的手放在书面上慢慢触动,手尖大体指着读到的字行,显然被书中的内容深深吸引,陷入思索。手旁不远处放着香烟和玻璃烟灰缸,另一边摆有精致的书灯,这确是个阅读的好环境。列车靠站的轻微晃动打断了他阅读的乐趣,不经意向窗外一瞥,恰对到对面伤兵们的集体注视礼,倏地他的心紧了一下,从这满车拥挤的伤员中隐约意识到了前方战事的惨烈和形势的严峻。低调的少校对这许多似有深意的目光感到不自在,有些厌恶这突如其来的打搅,便抬手轻轻拉下了遮窗帘。静静想了一下,摸起精致的钢制烟盒,慢慢打开,取出一根烟缓缓放在嘴边,小心扣上烟盒,优雅地掏出火机点燃,吸了一口,然后习惯性傲慢地昂起头,目光凝视着远方,若有所思般地吸了起来。前方等待他的,会是怎样的对手和凶险?他从容谈定的神情看起来好似是在蔑视命运的挑衅。
有时,男人的气质和魅力不一定要年轻俊俏的脸庞、健美的肌肉;更重要的是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散发出的气质,给人的感觉。每一个细微的动作和表情都传递着只有潜意识才能理解的心理活动和性格讯息。内省、自信、傲慢又有一点矜持和害羞。这就是科宁斯少校出场短短10秒钟给我的印象。这短短10秒钟就使我迷上了他,不用一句台词,就触发了我一直蛰伏在心底的极右贵族情节。故做此文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