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吕布与俾斯麦的启示

在《三国演义》里,吕布无疑是猛将之一。想当年与刘、关、张大战,三百回合还胜负未分。然而他却一生飘忽,一时投董卓,一时拜王允,最后还没有好下场。有人评价他反复无常,朝秦暮楚,没有坚定的立场;也有人说他有勇无谋,是一介匹夫。现在想想,当时天下混战,吕布之所以未能建功立业、青史垂名,不是与自己一向无主见有关吗?大凡为臣,如果没有经天纬地之才,那便侍奉明君,博取功名;若为君,则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抑或揽天下之才为我所用。而吕布非但没有这种想法,反而只以个人富贵为念,缺乏明确的发展路径。如此短浅无知之人,安能有所成就?

看到吕布,就想起德国历史上的“铁血宰相”俾斯麦。他在振兴了普鲁士的军队和国家后侵入了奥地利。部队在是否进驻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问题上,出现了激烈的分歧。不少人主张进入维也纳,但是俾斯麦竭力反对。最终军队没有进入奥地利首都,普鲁士和奥地利签订了和平条约。正如俾斯麦所说的:“我们不能排除现在的敌人再次成为我们朋友的可能性!”后来的事实证明了俾斯麦的英明。

有一次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故事:一名中文系的学生苦心撰写了一篇小说,请作家批评。因为作家正患眼疾,学生便将作品读给作家听。读到最后一个字,学生停顿下来。作家问:“结束了吗?”听语气似乎意犹未尽,想听下文。这一问立刻唤起了学生的无比激情,他灵感喷发,马上回答:“没有啊,下部分更精彩。”他以自己都难以置信的构思叙述下去。

到达一个段落,作家又似乎难以割舍地问:“结束了吗?”小说一定勾魂摄魄,叫人欲罢不能!学生这样想,于是更兴奋、更激动了、更富于创作激情了。他不可遏制地一而再、再而三地接续、接续……最后,电话铃声骤然响起,打断了学生的思绪。电话是找作家的,急事。作家就匆匆准备出门。

“那么,没有读完的小说呢?”学生问。

作家莞而一笑:“其实你的小说早该收笔。在我第一次询问你是否结束的时候,就应该结束。何必画蛇添足、狗尾续貂?该停则止,看来,你还没有能把握情节脉络,尤其是,缺少决断。”

决断是当作家的根本,否则绵延逶迤,拖泥带水,如何打动读者?

学生追悔莫及,自认性格过于受外界左右,作品难以把握,恐不是当作家的料。

不久以后,这位年轻人遇到另一位作家,羞愧地谈及往事,谁知作家惊呼:“你的反应如此迅速,思维如此敏捷,编造故事的能力如此强盛,这些正是成为作家的天赋呀!加以正确运用,作品一定脱颖而出。”

两位作家的看法,并无所谓的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基于不同的侧面,给出不同的评价。“偏听则暗”,年轻人不能因为只听一面之词,而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向成功努力的过程中,我们也可能面临与年轻人类似的情形。旁人总是根据个人的经验、背景和判断,提出自己意见的。每个人的结论甚至可能相左。然而当局者必须注意用自己的主见说话和行动。无论是力排众议、我行我素,还是采纳良言、兼收并蓄,都应该能像孔明一样,羽扇纶巾,笑与众人道:“吾自有主张!”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吕布与俾斯麦的启示  俾斯麦  俾斯麦词条  吕布  吕布词条  启示  启示词条  
故事

 职场励志:我很重要

二战后受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失业人数陡增,工厂效益也很不景气。一家濒临倒闭的食品公司为了起死回生,决定裁员三分之一。有三种人名列其中:一种是清洁工,一种是司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