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纯纯的24K干货帖,
值得你当传家宝一样收藏。
一
公元前202年5月,洛阳南宫。
刚刚成为大汉帝国皇帝的刘邦,
摆下最豪华的套餐,请手下功臣们吃饭。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
喝的五迷三道的刘邦走上主席台:
“喂喂,你们都来说说,
我一个泥腿子怎么就得了天下,
贵族项羽却丢失了天下。”
王陵举手抢先发言:
“大家立功后,您舍得封赏;
而项羽扣扣索索的,什么都要自己独吞。
所以呀,我们都愿意跟您混。”
刘邦斜着瞅了他一眼,做了总结发言:
“你只知道其一,不知道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我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我能用之,所以才能取天下。”
大家一听,不得不佩服:领导就是有水平啊。
萧何、韩信先放在一边,这里只说张良。
千百年来,无数人都有一个疑问:
“张良坐在房间里,动动嘴皮子说说话,
就能决定千里之外的战局胜败,
他的能力是从哪学来的,我能不能学到呢?”
恭喜你,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
“他的能力是可以学到的,
而这个方法已经被我找到了。”
二
需要超出常人的勇气和胆略吗?
不敢想不敢干,还想算计别人,
您还是早点洗洗睡吧。
可张良告诉我们:
“勇气和胆略这玩意,
只是附加条件之一,不是主要因素。”
公元前220年,30岁的张良还是个愤青。
他的爷爷、爹地做过5位韩王的丞相,
如果没有秦始皇统一六国,
那么张良的前途也必定是一片光明,
按部就班的受教育、下基层、当丞相,
多么美满的人生。
可这一切都被10年前的战火打破了。
齐楚燕韩赵魏,一个接一个的被消灭,
现在全天下只有一个国家——秦。
张良仰天长叹:“大哥,砸人饭碗还不包工作吗?”
秦始皇摇摇头,不屑一顾。
张良为了找回失去的地位和工作机会,
就策划了一桩大新闻——刺杀秦始皇。
说实话,这种恐怖主义事件真的没什么用,
从古至今、从非洲到中东,
一次又一次的证明了这个真理。
张良还是满怀信心的干起来了。
他把所有的存款取出来,招聘了一个大力士,
并给他配备了一把120斤的铁锤。
他们俩趁着秦始皇出巡的时候,
瞄准那辆最豪华的座驾,嗖的一下就把铁锤甩过去。
结果,车毁了,秦始皇还活着,
因为人家压根没坐那辆车啊。
作为肇事的主犯,张良没羞没臊的跑路了,
大力士也从此下落不明。
勇气可以支撑你的雄心壮志,
但想要实现目标,还得靠智慧。
三
那需要高知识、高学历吗?
受教育是必须的,大字不识一斗的粗人,
眼界、思维、能力必定受到限制。
成为通缉犯后,张良跑路到了下邳。
有一天,他饱餐一顿后出门散步,
迎面吹来的微风,路边的花姑娘,
都让他享受着黑暗人生中难得的惬意。
就在这时,一个老头子来到他身边,
脱了鞋子就扔到桥下,然后拍拍张良的肩膀:
“小子,下去给我捡起来。”
张良懵逼了,感觉这是个来碰瓷的怪大爷,
正准备挥拳揍他个七晕八素,
但看到他花白的胡须、瘦弱的身体,
想想还是算了吧。
张良乖乖的下桥把鞋子捡起来,
然后再给老头子穿上。
怪老头就这么大大咧咧的把腿伸直,
穿上鞋之后扭头就走,
这一番操作,把张良看得目瞪口呆:
“什么情况,不碰瓷啊,专门来欺负我的?”
走出一段路程后,老头又返回来了,
他看着一脸懵逼的张良:“5天后来这里,跟我约会。”
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5天以后,张良迟到了,再约;
又过5天,张良迟到了,再约;
再过5天,张良不睡了,半夜来到桥上。
这次终于没迟到,
老头很高兴的送了他一本书——《太公兵法》。
并保证,只要学会了这本书的知识,就能当帝师。
那么问题来了:读一本书就能获得超能力?
别骗自己了。
现在的出版业很发达,
买几本《太公兵法》《孙子兵法》并不难,
你去埋头读几年试试,看能不能成为军事家?
读书受教育,只是给你提供最低的能力保障,
想要突破上限,还需要其他的方法。
四
跟对老板、加入牛逼团队,就能逐步成长了吗?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跟优秀的人在一起,确实可以让自己进步很多。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一声大喊,
拉开了秦末乱世的风云大幕。
张良也拉起100多人的队伍,准备前往投奔楚王景驹,
结果刘邦来到下邳扩展业务,
他就顺势加入了刘邦的队伍,
在乱世中找到第一个合伙人。
但当他见到项梁后,
就请求项梁复兴韩国,由他来担任韩国丞相,
于是,韩王就成了张良的第二个合伙人。
他们来到韩国故地开展业务,过程却很不顺利:
打下几座城池,马上就被秦国收回去,
再占领,继续失败。
就这么兜兜转转一年多,
刘邦都走上西征咸阳的星光大道了,
韩王和张良却混成了颍川游击队。
可见领导和团队,对成长有多重要。
在刘邦伸出援助之手,帮助韩王复国之后,
在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以后,
张良又回韩国干了一阵子,不过无关大局,
可以说就在这时,他正式加入刘邦团队。
从此以后,张良的小宇宙彻底爆发了:
在刘邦身边出谋划策,动不动就决胜千里,
仅仅4、5年的时间,就赢得“谋圣”的地位。
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
刘邦只是给他提供了一个成长的平台,
如果真的是加入优秀团队,就能培养能力的话,
那“谋圣”的称号为什么不是陈平、萧何甚至郦食其?
所以,我又pass掉这个选项。
优秀团队只是给了他一个发挥的平台,
能不能借势做出巨大的成绩,
还需要自己拥有核心竞争力。
五
勇气、教育、团队都是外在因素,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学到这项超能力?
怀着解开惊天大秘密的激动,
我深入研究了张良的生平。
遗憾的是,张良没有留下任何的书面教材。
但是,
我在一本现代书中找到了开启超能力的钥匙:
《毛泽东选集》。
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好吧,为了解开这个谜底,我来举个例子。
1930年,在革命战争的初期,
很多同志认为红军太弱小、敌人太强大,
坚持下去是没有胜算的,
表现出一片悲观情绪。
为了回应一些同志们的悲观情绪,
毛主席写了一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在这篇文章中,
他首先分析了中国是一个外国争夺的半殖民地,
既然如此,那就会划分势力范围,
所以当时的中国很难有统一的政权,
而这种分裂政权下,农民是受剥削最严重的。
因此得出结论:
只要做好农村的工作,
革命根据地就可以在几省边界的山区发展,
然后就可以“波浪式的向前扩大。”
最后的结果就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当然,这只是我简略的总结了一小部分,
在这之后还有关于
国内外局势、根据地建设、军队战术的分析,
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看原文,很精彩。
虽然战争早已离我们远去,
但从文章中我们依旧能发现其核心的价值:
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六
毛主席分析问题的方法是:
先把全局的形势看清楚,
然后在全局形势下,分析局部的发展和命运,
由此得出,个体的行动方向。
除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以外,
他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
等著作中也运用了这套方法论来分析问题,
甚至林帅在《怎样当好一个师长》中,
也把这套方法论运用到军事指挥。
他们取得的成功,不需要我再做表述了吧?
这一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
是可以运用到任何地方、任何事情的。
为了便于大家理解,
我们用这套方法论来分析一下身边的事。
比如,你想开煤矿了。
第一步:你必须了解全局的形势。
全球煤炭市场的体量、
各国煤矿的产量、价格是多少。
如果你不了解的话,
相信我,你的前途只是个土暴发户。
第二步:你必须知道国内的煤炭行情、
政策的导向、用煤的工厂是哪些。
这是局部的情况。
理解这些,
有助于你对将来的对手、合作方有很好的认识。
第三步:你必须知道煤矿的运作方式。
设备的型号、价格,工人的薪水,
煤炭的型号,运输的流程.........
由此得出,你的煤炭成本多少、卖给谁最合适。
这是个人的行动方向。
看看,这一套流程分析下来,
你就对自己将要做的事有明确的认识,
就会知道:这件事该不该做、怎么做。
开煤矿只是举个例子,
你也可以用在工作、读书、泡妞......
据我的经验,
只要严格按照这套方法论来分析问题,
基本上无往而不利。
其实说白了,这套方法论只有20个字: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七
这套分析问题的方法论,张良也掌握了。
所以他能在历次重要关头,
发现问题的关键所在,来指导刘邦做出正确的选择。
在跟随刘邦西征后,他们在武关遇到了障碍。
镇守武关的秦军很强大,
刘邦犯愁了:“直接跟丫干,死了拉倒。”
张良一看,硬拼不行:
“秦军大将是个杀猪屠夫的儿子,没见过大世面。
只要你在关外摆出攻击的姿态,
然后派人进去贿赂他,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刘邦照做,秦将接受了贿赂后,
一看刘邦很强大,就顺势投降了。
不费一兵一卒就胜利了,刘邦都快开心死了。
武关的大门打开后,
秦将打算跟刘邦一起去咸阳抢劫一番,
张良又来了:“他都投降了,你还留着他干嘛?
万一你进关中后,他在背后捅你的屁股,
你怎么办?还不如趁他放松,冲进去弄死他。”
结果,刘邦当天晚上就派兵攻打武关,
彻底消灭这支强大的秦军,浩浩荡荡的杀进虚弱的咸阳。
秦王子婴出城投降,秦国亡。
张良两次做出准确的判断,
几万大军被他玩弄于鼓掌之间,
如果要给张良一个评价的话,肯定是:
“骚操作。”
如果说“武关之谋”只是小试牛刀,
那“下邑之谋”才是真正的国士手笔。
公元前205年,刘邦出陈仓、定三秦。
然后就兴冲冲的带着56万大军,直奔彭城,
想要趁项羽在山东出差的机会,
一举拿下东方,取代项羽“诸侯盟主”的地位。
可项羽打仗太猛了,
只带着3万骑兵就把刘邦打的落花流水。
一路逃、一路奔,
走到安徽下邑的时候,跑不动了。
刘邦下马弯着腰喘大气,骂骂咧咧:
“关东这片地方,老子不要了。
谁有能力打下来,老子就封给他。”
张良就在旁边,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他气定神闲的走到刘邦身边,分析了局势:
“九江王英布是楚国的猛将,但和项羽有矛盾;
彭越和田荣,在山东、河南一带打游击;
这两个人,必须马上拉拢过来。
而我们这边,
只有韩信能独当一面,可以让他独立作战。”
诺大的天下纷争,就在张良三言两语中改变了走向。
南方的英布,从此不再听从项羽的号令;
东方的彭越,打游击、断粮道,使项羽不能安宁;
北方的韩信,灭掉魏赵燕代齐,安定了北方;
西边的刘邦,像钉子户一样扎根荥阳。
来自四个方向的包围圈,
逐渐缩小后就是垓下的“十面埋伏”,
彻底粉碎了项羽的霸业。
掌握力量的,是勇猛的将军,
指挥将军的,是智慧的头脑。
八
周总理说:
“项羽打了100个胜仗,顶不住张良一个主意。”
凭几个主意,就成就“谋圣”的地位,
张良成为后世无数书生的楷模,
但学到精髓的,寥寥无几。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据我分析,
在实事求是的全面分析问题之后,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坚定不移的执行。
我们普通人要学会的就是,
一边分析问题,一边贯彻执行,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即便因为个人的资质、环境的制约,
我们不能达到很高的成就,
但是人生最美的风景,
就是冲锋向前的姿态。
只要今天进步一点点,
明天也能进步一点点,
终有一天,我们会成为想要成为的人。
即便最后一事无成,我们也可以说:
与其做一个糊涂的参与者,
不如做一个清醒的旁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