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次,昌邑官员王密带十斤黄金,深夜去拜访杨震,并说:”暮夜无人知。"
杨震严词拒绝了这份厚礼,回答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王密惭愧而归。
人前唯唯诺诺,人后天不怕地不怕,无法无天。
一旦一个人没有敬畏之心,在有很多机会投机取巧的时候,他会无孔不入,尽可能展现人性的邪恶。人有一半是人性,一半是兽性,所以才会有人性本善,还是本恶的千古争论。
其实,我们可以想想,很多我们觉得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不可告人的秘密,最终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慎独,可以说是人生最简单的修养方法,当然,也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过,慎独至少有三个层次,而我们平常,更多的是关注了前两个层次。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看吧:
慎独的第一个层次,也就是行为的层面
也就是《大学》所说的: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俨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经历,就像我们小时候,父母不在家,马上偷偷打开电视,看电视,或者是偷着跑出去和小伙伴玩耍,后来被父母撞见了或者是识破了,我们一般情况下,不是先道歉、承认错误,而是极力的掩饰,极力的想证明自己没有看电视或者跑出去玩。但是,好像我们的这些掩饰、证明,永远都是苍白无力的,最后少不了一顿打,起码是被严厉的教育一番。
其实,不只是小时候,我们工作的时候,如果没有人监督,也会时不时的开个小差,或者是偷偷摸鱼,被领导发现了以后,基本上和我们小时候的反应没有多大的区别。
这些掩饰,其实,在明眼人看来,都是徒劳无功的。就是后边说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这本身就是《大学》里这一段之前所说的: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然后又试图欺人。
在这种情况下,既然道理我们都明白,为什么就是做不到呢?原因无非有两个,一个是出于习惯,第二个就是我们的本能。
为什么说出于习惯呢?因为我们很多时候,比如说,我们第一次撒谎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也就是我们为自己犯的错误,付出的成本很低。而且可以轻易的被原谅,久而久之,这种行为方式,就会成为习惯,最后我们有些时候都会认为,只要道个歉就会被原谅,从而把这些认为都是理所当然的。当然,我们还会拿很多别人的例子作为佐证,比如说我们上班偷懒、开小差,被发现了,即使被领导教训了一顿,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为什么某个人比我还懒,工作业绩还没我好,领导怎么不教训他呢?
相反的,我们在我们知道的,应该对的事情上,比如说我们上学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学习,上班的时候就应该好好工作,没有得到应有的收获,没有得到应有的价值。也可以说是没有获得好好学习、好好工作带来的良好的体验和成果。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老夫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其实,兴趣和志趣是人生最坚定的力量,也是让自己心安的良方。人如果能把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变成自己的工作,那可能是最幸福的一件事情。那什么才是真正的兴趣呢?就是你愿意全身心投入的,在这个领域里,你以能解决问题,不断的突破自己为乐趣,而不是碰到问题就头疼,就想逃避,那这个可能就是你的兴趣。
上边我们花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我们都知道,都明白这些道理,但是又不到的第一个原因,也就是逐步养成的习惯,我们还要花点时间来说说第二个原因,也就是人的本能。
人的本能是什么?简单的说,就是趋利避害,这种利害不仅仅包括我们通常理解的希望得到利益,害怕失去利益,他来自于我们的大脑的运行机制。就是我们的大脑的运行机制,倾向于节省体力、脑力、精力,用以应对突发的,必须要面对的极端危险的情况。这应该是我们那些生活在远古时代的先祖们,在应对洪水猛兽以及突如其来的灾难的过程中,在亿万年的进货过程中,通过遗传,在我们的大脑中遗留一下来的一套自我保护的机制。这也就是我前几讲一直强调的,在我们的潜意识中自动运行的程序。
可以说,我们的体力、精力、脑力,是我们唯一可控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我一直跟朋友说,人生的头等大事,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精力。
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而能用来真正做事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在学会成长、学会生活、日常的休息娱乐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密度和高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在同一方向上做持续有效的积累,说到底,就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使用好我们最为重要的资产,也就是我们的精力。
精力管理中,最为重要的,一是精力的存量,二是精力的增量。
我们的身体就像是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只有在不断的消耗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把摄入的能量最大限度的转化成我们做事的精力,而我们的怠惰,就会让摄入的,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有些甚至会转化成肿瘤,在这种能量的摄入、转化和使用的过程中,我们的身体才在一种运转良好的健康状态,同时,我们的身体也在保持着快速的新陈代谢和自我更新,只有这样,我们的身体才会是健康的、有力量的。
慎独的第二个层次,心理活动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的行为层面,其实还都是我们心理活动的外在反应,也就是诚于中形于外。其实,我们的大脑里无时不刻不是在形成各种念头和想法,这些念头和想法,有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从何而来。有些是我们的身体,这个全息的信息接收装置,接收到外界信息后,传递到我们的大脑,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形成的,这是一套自动运行的程序。还有一些来自于我们的欲望和执念。
这个层次的慎独,也就是学会做念头工夫。现在很多人热衷于打坐、参禅、打禅七、甚至辟谷什么的。这都还是借助外力。其实最简单也最有效的工夫,就是观察自己念头的起落,这时候并不要急于去克制不好的念头,而是更重要的是先能以旁观者的角度来观察一念从何而来,又如何而去。然后再逐步分辨这些念头的善恶,同时,你也更能清楚的看到自己思维的底层逻辑,很多事情,如果放到底层逻辑的层面去思考,我们才会发现,很多事情都是我们自动脑补上去的。而脑补的基础是我们对利益的渴求,对人性中那些不怎么牢靠的东西的坚信不疑,特别是对利益、权力的深信不疑。
就是要敢于独悟、独见、独明,而不被是非善恶,等等道德标准所绑架。
我们来看一段《管子》里的内容:
《管子·霸言》:
夫权者,神圣之所资也;独明者,天下之利器也;独断者,微密之营垒也。此三者,圣人之所则也,圣人畏微,而愚人畏明;圣人之憎恶也内,愚人之憎恶也外;圣人将动必知,愚人至危易辞。圣人能辅时,不能违时。知者善谋,不如当时。精时者,日少而功多。夫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是以圣王务具其备。而慎守其时。以备待时,以时兴事,时至而举兵。绝坚而攻国,破大而制地,大本而小标,埊近而攻远。以大牵小,以强使弱,以众致寡,德利百姓,威振天下;令行诸侯而不拂,近无不服,远无不听。夫明王为天下正,理也。按强助弱,圉暴止贪,存亡定危,继绝世,此天下之所载也,诸侯之所与也,百姓之所利也,是故天下王之。知盖天下,继最一世,材振四海,王之佐也。
这一段大致的意思是说:
权谋,是神圣君主所依赖的。独到的明智,好比天下的利器;独到的判断,好比一座精密的营垒。这二者是圣人所要效法的。圣人总是戒慎事物细小的苗头,而愚人只看到事物暴露以后;圣人憎恶内心的恶劣,愚人憎恶外形的恶劣;圣人一动就知其安危,愚人至死也不肯改变。圣人都是能捕捉时机的,但不能违背时机。智者善于谋事,但不如抓好时机。精于时机,总是费力少而成果大。谋事无主见则陷于困境,举事无准备则归于失败。所以,圣王务求做好准备而慎守时机。以有所准备等待时机,按适当时机兴举大事,时机一到而开始兴兵。绝坚壁而攻下敌国,破大城而控制敌地,根本雄厚而目标很小,保全近国而攻伐远敌,用大国牵制小国,用强国役使弱国,用人多招取人少,德利百姓,威震天下;令行于诸侯而不遭反抗,近的无不服从,远的也无不听命了。本来一个明王担当天下的领导者,是合理的。抑强助弱,禁暴国而阻贪君,保全亡国而安定危局,继承绝世,这都是天下拥戴,诸侯亲附,百姓称利的事,所以天下乐推以为王。至于智谋盖天下,断事冠一世,才能震四海的人,这便是王业的佐臣了。
这里就讲到了独明、独见、独悟。为什么这个独那么重要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本能,都是趋利避害,这也是人性的本质。而作为一个领导者,就是要在剥离开这些是非善恶标准,剥离开自己的贪婪和恐惧之后,能够返回到客观的视角,去审视真相,根据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来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独悟、独明、独断,不能独行,而是还要知道,也要谨记绝大多数人趋利避害的人性本质,在具体的外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使用管子的因势利导的方法,也就是使用利益的调整,让形势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一直说的既要洞察人性,又要对人性有足够的宽容。
所以,不管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领导者,都需要谨记的是,不要被别人一时、一事的评价所左右、所裹挟,既要有对真相的独悟、独明、独见,又要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也就是顺应人性。这也是我一直讲的一个观点:既要有稳定的价值观,又要有足够柔软的身段,要学会和光同尘。
不过,这里有三个问题需要说明一下:
1、很多人并不是喜欢随大流,而是因为突然发现自己走的路,没人走,就开始陷入深深的怀疑,是不是自己选错了路,在犹豫和彷徨之后,追在别人屁股后边,反而成了让自己不恐惧的方法,因为他可以轻易的告诉你,别人都是这么做的。
2、独悟、独明、独见,而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自我标榜“特立独行”的工具,因为独悟、独明、独见,这些内容更多的是发生在我们的大脑内部,而不是和别人辩论的工具。《老子》里说: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3、有时候,我们更需要独行。
就像我们现在面临的疫情,成千上万人,冒着危险,做勇敢的逆行者,这是英雄的独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免于恐惧。这既是他们职业的要求,也是一种浩然正气,更是一种人间的大爱,他们虽然勇敢的独行,但是,他们并不孤独,因为,我们的心,都和他们在一起。
希望疫情能够早点结束,也希望坚守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能够平安,希望疫情结束后,他们也能和我们一样,享受美好、安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