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先生是一位智者,他把《周易》等我们传统文化研究的非常透彻,并且应用在生活的事事处处,如商业思维、经营思维、处世哲学等等,他在央视“百家讲坛”《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道德经的玄妙》等系列讲座反响强烈、影响至深,曾仕强先生在长期研究中西管理思想的过程中,结合中华道统文化精髓,提出了“中国式管理”思想,因此被誉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曾仕强曾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
在中国是一个讲人情的国度,在职场上司给下属“留情面”、下属给上司“留面子”是一件很重要的是,无论是管理层还是普通职员都要注意平时的说话方式、说话的多寡,在我们中国说话是一门大学问。
曾仕强先生在“中国式管理”中对说话是极推崇的,他说:少说话是一生成功的基础,但又不能沉默,所以说话要恰到好处。
少说话是一生成功的基础
那你可能要说了,那也太难了,不是有句话说“先说先死”吗?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生活中要把握这个度,若把握好了你就成功了。
这里有一个矛盾的统一,是说不能由于害怕“先说先死”而不说,也应该顾虑“不说也死”的不良后果,慎重思考怎样说才不致一开口就闯祸,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也就是说遇事多动脑子,既不要信口开河也不要默不作声。凡事在说与不说之间,看情势、论关系、套交情,衡量此时、此地、此事对此人应该说到什么地步,才算合理。
曾仕强:与人交往要多听,少说
曾仕强在“百家讲坛”主讲《胡雪岩的启示》讲到,胡雪岩在学徒时很少说话,而是喜欢多听,胡雪岩的成功也得益于他的“听话”,多听话、会听话,勤于思考,因此胡雪岩做每一件事都计划周全,前期准备充分,保证了做事的成功率。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名言书法对联: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晚晴名臣曾国藩湘湖文化代表性精英人物,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说话的学问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典范。上边这句话是曾国藩的一句经典名言,也是他一生遵循的人生信条,当今很多人写成书法对联挂在办公室或家里,时刻提醒自己做事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做人要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曾国藩像
在说话方面曾国藩曾经吃过大亏的,甚至影响了它的名声。在之后他时刻要求自己的言行,在曾国藩的一篇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九日日记云)中有这样一段话:
“此事余有三大过: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时一语不合,忿恨无礼,二也;龃龉之后,人之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问其他?谨记于此,以为切戒!”
曾国藩的意思是说,这事自己有三大错。一是平常就自以为是;二是嘴上说话没把门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三是明明说话得罪了人,还跟人强辩,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曾国藩总结以上三点,认为自己作为一个标准的儒家知识分子,连《礼记》里说的“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的道理都参不透,说话不知深浅,不知轻重,还能成什么大事?所以从此以后,曾国藩不论是自我教育还是教育子弟,都以“多言”为戒。
曾仕强推崇这句话: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群居守口独居守心
因此曾仕强提出,说话需要看情势,“不说也死”是告诫我们,不沟通就难以协调与其他人的关系。大家都不说,根本无法沟通。不能沟通,当然无法协调。由于很多人受到“先说先死”的影响,不敢沟通,所以特别提醒大家,不说也死,希望大家早日摆脱“先说先死”的阴影,走出沟通的良好道路。
其实俗话也常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言多必失”这些都是关于说话的学问问题,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灾祸。在职场上也是,少说多听、多做事。自古至今成大事者基本是谨言慎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