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成功这个词,你脑中首先浮现的会是什么?A+成绩单,高薪,漂亮的头衔,票子,车子,房子。
每个人谈着努力,每个人咬着牙坚持,投身于挑灯夜战和无止境的加班。生怕自己走向成功的步伐比他人落后一点。
可是最可怕的,真的从来不是慢,而是你用最快的速度,在做错误的事情。
这是一个个人迷失在集体中的时代。
太多的年轻人背负着他人的梦想而活,从小便在“直升机父母”的压力下,努力去做"别人家的孩子",长大后又被社会普遍的成功定义牢牢捆绑,眼中的成功像是太阳光下的聚光板,牢牢的聚焦在那极少数的代表成功的词汇上,对其他一切视而不见。
做心理咨询的朋友曾经分享给我这样一组数据,他所在的机构在当地的大学校园找了一个班级的学生(约35人),让他们谈谈自己对于成功的想法,其中又50%的问卷回答,“我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另外30%则毫不犹豫的填写,“挣钱/进XX公司/出国留学/月薪XX...…”
听起来有些好笑又心酸,这些孩子们眼中的成功,居然稀薄又短浅如此。朋友苦笑着打趣一句,“找这个趋势发展下去,至少二三十年之内不用担心自己失业了,生意肯定会好的不得了。”
可是他们已经在试图改变了,从最初盲目的忙碌还沾沾自喜,到逐渐意识到自己在做的都是无用功,借用一位读者在我公号后台的留言来说,就是“我知道自己现在处在很迷茫的状态,但是我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走出这个状态。”
美国作家丹尼斯·韦特利在《成功心理学》的开篇中便引用了这样一句话:
与我们内心的东西相比,在我们后面和前面的都是小事。
当我们谈起成功,并不是在说一个普世的概念,而是对于你,这个独一无二又有血有肉的人,到底什么才是成功,你又该如何走到这一步。
来看看丹尼斯怎么说:
1:确立自我形象
问自己这样两个问题: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 我希望别人觉得我是个什么样的人。
美丽的,聪明的,认真的,高效的,浪漫的,木讷的,受欢迎的,平庸的,诚实的,自私的,淡定的,勇敢的,热情的,冷淡的...…
不要先入为主的将这些词汇划分为贬义和褒义,为他们贴上好与坏的标签。拿一张A4纸折为两半,在一边写下原本的自我形象,另一边写下自己希望给别人留下的印象。
确定自己是谁,清楚自己想要成为怎样的人,会让你的人生少走很多弯路,少做很多无用功。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是多么羡慕那些能够活的如同火焰一般热情直率的女孩子啊,谁不喜欢当一个人见人爱的暖场王呢?
可是我不行啊,我是个像蜗牛一般的人,只伸出处触手来试探整个世界,只有遇到柔软,才敢继续前进,遇到一点坚硬,就会立刻冷漠的缩回头去。
“我原本的自己”和“我希望别人以为的我”阵地分明的对立着,而我也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试图建立起一个完美的假象来自欺欺人。
可是从一开始就错了,假象就是假象,以假乱真,那终究也不是真。
屡试无果,直到我在无奈之下将“希望别人以为的我”修改成为“稳重的,安静的”标签之后,才像是松了一口气般感到了一点轻松。轻松之后接着后悔:“为了打造那个虚假的我,我付出了多少时间在无效的社交和无谓的讨好迁就上啊,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到其他地方,我会不会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不要跟自己对抗,每一个人的性格不同,智力水平不能,能力不同,渴望的社会认可不同,就必然会面对着不同的选择。
天生内向的人去做每天八小时在线的电话销售,喜欢热闹的人埋首枯燥的科研,性格淡泊的人进入竞争压力巨大的行业,正直坦率的人陷入尔虞我诈。
那不叫挑战自己,那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2:培养自我意识
建立了自我形象之后,就要开始培养自我意识。如上图所示,自我意识的构建要比自我形象复杂更多,也难度更大。
你有什么目标,是自己想要的还是“被想要”的?
你感受着什么,是开心的,放松的?还是焦虑的,无奈的?
你是个什么特质的人?你擅长想象还是执行?你是稳重还是果断?
你喜欢什么?运动/阅读/音乐/游戏?喜欢深挖还是喜欢创造?
你的价值观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对你的长远目标是否有帮助,你持有的价值观会有什么社会影响?
《成功心理学》一书中,用一百多页的篇幅详细论述了自我意识的每个分支,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想得通或是做得到的东西,它需要旷日持久的练习,调整和内化。
这也是《成功心理学》一书区别于大众鸡汤的关键——没有什么速成是可靠的,真正有用的东西,它做起来很难。我们往往乐于学习短平快的处理方式,可是你的人生还长,真的用不着那么着急。
3:克服心理障碍
如上图,你没有看错,畏惧失败的后面紧接着就是恐惧成功。
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
成长往往是痛苦的过程,所以人们其实是逃避成长的,人们会同时热爱和恐惧自己最好的机会,无一例外对成长怀着极其矛盾的心理,既爱又怕。
与畏惧失败一样,有时候害怕成功也会成为我们实现目标的障碍。因为我们无法确定成功会对自己产生怎样的影响,而人又天生恐惧未知。
了解这一点之后,你或许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自己的斗志总是像过山车一样剧烈颠簸,有时担忧失败,有时又不确定追求成功到底是否值得,放任自己拖延,也放任自己拒绝改变。
没有什么成功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说它很大程度上依赖运气。
我们作为人生的掌舵手,并没有能力和权力主宰小船的方向,我们能做的,只是尽量让小船面对漩涡,面对暗流和礁石的时候更加稳定一些而已,稳定的价值观带来稳定的情绪和心智,而你控制情绪和认知方式的能力,是你的核心价值。
摧毁斗志和目标的,还有自我怀疑和来自外界的批评。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任何人所做的任何事都无法脱离社会独立存在。我们既不能活在只有自己的真空,也无法保证来自他人的一定都是乐观积极的回馈。
自我质疑的体现之一,就是负担综合症:一个人无法“内化”自己的成就,尽管已经有种种外在的证据表明了自己的能力和竞争力,但仍然觉得自己配不上这样的成就。尤其是在遇到挫折,遭遇反复的时候这种感觉则会尤为强烈。
丹尼斯·韦特利在书中提到的方法之一,就是建立和提高适度的自尊,将自己当作一个优缺点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又一个分裂的碎片。
整合即力量。
而面对外部的批评,我们需要首先将对方的批评分离成“对事”和“对我”,大多数的批评其实并不是指向我们本身是怎样的人,而是我们做出了什么事让对方不满。你或许做错了某事,但这并不代表你是一个坏人。我们被行为代表,但代表不是全部。
尝试一下下面的这个对话方法:
“你这个自私的家伙!”(外界批评)
“你为什么觉得我自私呢?”(探究批评)
“你喝完了最后一瓶酸奶,并且没有买新的;你早上只熨了自己的衬衣...”(明确“招致批评的事”)
有没有觉得好过一点?对方只是对你的某个行为不满,但其实并不是对你人格的全盘否定。
以上三点只是走上成功道路的很小一部分,而《成功心理学》是一部巨著。如何不依靠鸡汤和鸡血完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到哪个程度最为合适?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金钱资源?如何处理人际关系?
三言两语说不清,一朝一夕做不完。
带来改变的,并不是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做到了什么,这本书或许会为你打开一扇通向成功的大门,但每一步路,你都需要自己走。
功夫永远在书外,你我一生在学习。
本文由G.P.A经授权转载自陶瓷兔子的小木屋(ID: Taocituzi77),作者陶瓷兔子,简书签约作者,新浪微博“陶瓷兔子爱丽丝”。原文标题《只喝鸡汤没用,你啃过成功的硬骨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