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任的最高人民检察院院长曹建明有着曲折的人生开放传奇。他在小学四年级时遇上“文化大革命”,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小饮食店当学徒,每天凌晨三点多就起来上班,从出煤渣、生炉子到和面、拌馅,所有的活都要干。因为过度劳累,一年不到他的胃连续两次大出血。后来,这段未成年时的痛苦经历沉淀为他内心永恒的“强烈的危机感”,时刻都鞭策着他要努力进取。曹建明应邀在我主编的《缤纷海归》撰文时说:“正是在这里,我经受了永远难以忘怀的磨砺,学到了在其他地方难以学到的东西。”考上大学之后,“无论春夏秋冬,每天凌晨四点半,我准时起床,跑步后即投入紧张的学习。数年如一日,这么早起床读书,很多同学觉得无法做到,觉得不可思议。对我而言,相比在饮食店每天三点多起床干活,那真是一种幸福了……七年寒窗,我连续六年获得‘上海市三好学生’的荣誉称号。”
1988年10月,曹建明作为访问学者去比利时根特大学进修,过去的危机感依然压在心头。除了跟教授讨论外,曹建明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导师因此感叹说:“你是我接触的所有中国人中最勤奋的一个”。正因为他的刻苦认真,教授们参加学术活动都喜欢带他去。于是他得以去荷兰、卢森堡、德国、法国、前南斯拉夫、瑞士等许多国家,参加国际会议和访问大学研究所,结识著名的学者和专家,这为他今后的法学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内心的危机感,通常能够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
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进行冒险。要么在沉默中死亡,要么在沉默中爆发,这也是危机在心理上给人的暗示。尤其事关生存的危机感,永远能激发人最大的潜力,使人的勇气激增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因此,人们把“置之死地而后生”当作兵法的精髓之一。
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们都会感到危机感。许多人因为压力而焦虑难安,许多人因为压力而日夜奔波,许多人甚至在压力下崩溃。()可是,当我们假设一下没有危机感的情形,却又会发现,当我们失去危机感,就会失去事业和生活的重量感,进而满足现状,不思进取,不敢开拓和冒险。正如孟子所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当然,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危机感是一种心理状态,其存在不一定是事实的逆境和困境。聪明的个人,聪明的企业家,聪明的政府,都善于在逆境下勇敢面对危机感,又善于在顺境中保持忧患意识,使自己能够坚持不懈地努力。所谓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就是这个道理。
微软的比尔?盖茨总是感到危机感的紧迫存在:“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
海尔的张瑞敏总是感觉:“每天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联想的柳传志总是认为:“你一打盹,对手的机会就来了。”
百度的李彦宏经常强调:“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你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
创建过亚信公司、中国宽带产业基金,担任过网通总裁的田溯宁也认为:“企业成长的过程,就像是学滑雪一样,稍不小心就会摔进万丈深渊,只有忧虑者才能幸存。”
这些身经百战的创业家们都深知缺少危机感的后果。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也都需要适度的危机感,使自己保持进取的斗志,保持人生开放的胆量。黑夜和白天总是密不可分,没有黑夜就没有白天。危险和机会也总是并行,机会的背面就是风险。因此,正如哈佛商学院教授理查德?帕斯卡尔所说的那句名言:“21世纪,没有危机感是最大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