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人类以创造美为主要目的的技术及其产品,孩子会让艺术充满奇趣,艺术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里发挥想象,用艺术的审美眼光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和体验人生。而孩子的天真与幻想也让艺术更加丰富多彩。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参加艺术活动的人也将越来越多,艺术不是权威,艺术没有权威。真实才是艺术本质,不管他表达什么,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明白,这就是有人认为花花草草都是艺术,是生命的艺术,虽然低俗但真切。孩子的真诚正是艺术所需要的,而孩子爱思考的心恰恰装饰了原本简单的艺术。艺术要从娃娃抓起,在艺术的诱导下,让孩子驰骋想象,深化情感体验,使艺术显得更加活跃和丰富。从小培养孩子对艺术的认识,启发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培养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眼手协调的能力,培养孩子的耐性,提升孩子的智慧。
艺术从娃娃抓起,我们中华五千年的传统艺术更要从娃娃抓起!而如今我们的传统文化艺术在孩子身上的积淀更越来越少,最直接的体现是家庭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全球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与国际接轨”成了全民共知的口号,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争相送孩子上双语幼儿园,重外语轻母语,以西洋乐器为时尚,视外来项目为法宝。这样的结果是,很多孩子能熟练地用英语读写却看不懂文言文;把牛顿、培根奉若神明,对老庄、孔子、屈原却一无所知;以通过跆拳道授带考试沾沾自喜,对中国武术却知之甚少;对民族乐器一窍不通,谈起西方古典音乐却头头是道。没有自身传统文化的底子,也就等于对外来文化没有任何“防御能力”。商业社会中广告的轰炸、动漫等流行文化的传入使许多中国孩子相信圣诞老人,崇尚卡通里的忍者文化,知道过生日要去麦当劳、必胜客,但却不知道阿福,没见过长命锁,传统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苍白过时的。针对这些现象,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郭齐家曾大声呼吁:“我们已经留下一个破碎的山河(意指环境污染),如果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在我们这一代人手里丢掉了,我们对得起谁?”
中国原本就是个传统文化极为厚重的国家,传统文化艺术的内容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内蕴深厚,而且大部分都能起到积极正面的教化作用。引用到现代社会来培育孩子,具有非同寻常的积极意义。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和提高孩子的思想文化、审美观念和道德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崇尚道德、重视智能、强调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思想,有利于新时期的孩子思想素质的提高,儒家崇仁重义、厚诚忠信的思想,道家天人合一的理论,宋明以来理学家们修身向
善的审美观,勤俭持家的传统消费观……都值得大力弘扬。我们可以从3个层面来认识传统文化在现代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
以道德锤炼品格传统文化推崇刚健有为、崇德利用,能够培养孩子积极进取、努力学习,乐于助人、不求回报的处世精神。《易经》中有“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勉励之句,告诉人们自然万物都运动刚强劲健,人类更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积极进取。而“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则教育人们为人处事要如水般能善利万物,积极帮助他人,并且不求回报,还要保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人生态度。从正面的意义来讲,能教育孩子重视家庭,尊重父母和长辈,珍惜父母和社会给予的关爱,学会感恩,积极回报父母、长辈和社会,使其懂得家国的重要性,学会爱国爱家,也能很大程度上抑制目前的青少年犯罪倾向。
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和意义还在于引导孩子树立积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少孩子重读《弟子规》,能从中体会关于孝敬父母的新意义;而除了经典的文学瑰宝外,传统文化在绘画、戏曲等领域,一样有着现实的教育意义,绘丹青、唱昆曲、品香茗,无不是培养孩子审美情趣,教育孩子感悟生活、爱惜生活的好方式。在这之中,家长的作用是关键,父母应将传统文化精神的精华融入日常生活中,以小事为突破口,用积极的行动和适当的语言去引导孩子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文化艺术其实就是融解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提倡对儿童教育回归传统文化,不是要求孩子背上几篇诗词古文,画上几张中国画可以达到的,也不是跟孩子讲“尊崇孔孟之道”可以教化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博大精深,并非我们一朝一夕间便能够了解和吸收,需要家长以正确的心态和不懈的努力去理解接受,
并灌输给孩子。模仿是孩子的天性,成人的言传身教创造了怎么的传统文化艺术环境,孩子就会得到怎么的传统文化艺术教育和修养。让孩子学习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家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尤为重要。只有家长不断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将传统文化融入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孩子才能在回归传统的道路上快乐成长,成为新时代的“中国娃娃”。
我们传统文化艺术是一笔财富,艺术是生命的根本,有生命就有艺术即使生命结束了一唯一能留下的东西——大家会把这叫做艺术!玉之所以无价,是因为我们迷恋它由原石变成成品的美丽过程。我们要惊叹的不是玉的美丽,而是蜕变的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