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人老防耳背
第二章:老人中风的5个前兆
第三章:“老糊涂”可能是老年痴呆
并不是所有的老人在上了年纪之后都会变得耳背,也有很多人老了也是耳聪目明的。这是为什么呢?如何才能有效预防老年人耳背呢?
人老防耳背
老年性耳聋的发病机理较为复杂。有资料表明伴有高脂血症的老年患者中,老年性耳聋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血脂正常组。高血脂促进老年性耳聋,除因脂质沉积使毛细胞和血管纹变性、血小板聚集及红细胞淤滞、微循环障碍外,还可能与过氧化脂对听觉感受器中生物膜和毛细胞的直接损害有关。耳蜗螺旋器和相关的神经萎缩,故表现为进展缓慢的双侧性、高频下降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聋。另外,老年人由于骨质增生,使内耳听道及附近的骨性小孔和小管狭窄或闭塞,相应的神经纤维、螺旋神经节萎缩,神经细胞减少,这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又一病因。导致老年性耳聋加重的还有如下因素:
(1)60岁以上出现原因不明的双侧对称性听力下降,以高龄听力下降为主。
(2)听力下降为缓慢的进行性加重,开始时常不被注意。随着高频听力的下降,对语言的分辨能力有所影响,此时患者有听得见声音,听不清内容的情况,常需别人重复。以后随着语言频率的受损,则要求说话者提高声音与之交谈。
(3)常有听觉重振现象,即患者常述,“别人说话低声时听不到,但大声时又觉得太吵。
(4)语言分辨率与纯音听力不成比例,即称“音素衰退”。多数情况下纯音听力减退不及语言听力严重,年龄越大此种现象越明显,即在许多老年人尽管纯音听力基本正常,但仍不能理解讲话的内容。
(5)在老年人中有一种与年龄相关的“附加”听力丧失,导致他们在听阈水平相同时的言语功能较年轻者差。同时还存在着低估自身听力丧失的趋势。
(6)在嘈杂的环境中,老年人对语言的理解更差。在老年人即使其听敏度损失不大,但在有噪声的混响环境中,其理解言语的困难度要比听力正常的年轻人大得多。对于有听力损坏的老年人,其理解言语的难度更大。
(7)部分老年性聋的患者可以伴有耳鸣,常为高频声。开始时为间歇性,在夜深人静时出现,以后渐变为持续性,白天也可听见。耳鸣常始于30—40岁,其出现率随年龄而渐增,60—70岁时达到顶点,此后即迅速下降。多数伴有耳鸣的患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耳鸣感到“习惯”,以后耳鸣可以自动消失。
老年人如何预防耳聋
1 尽量防止噪音。力求有一个比较安静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防止外耳道和鼓膜的损伤。
2 不随便挖耳。 少吃含有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
3 节制饮食。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生。 以免内中的尼古丁、乙醇成分对内耳的损害。
4 戒除烟酒。 适当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5 劳逸结合。防止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控制自己的感情。 如郊游、散步、打太极度拳和气功等。
6 经常参与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加强内耳器官的血液供应,改善内耳器官的代谢。 或用手指不停地挤压耳屏。
7 按摩外耳及鼓膜。经常用手按摩耳壳并轻轻地用掌心向内耳挤压和放松。可以对鼓膜起到按摩作用,燃放鞭炮时。
8 遇到巨响。用手捂耳,维护鼓膜。 如链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和奎宁等。
9 尽可能防止使用对内耳听觉器官有毒性作用的药物
老年人预防耳聋的方法
1.广泛宣传杜绝近亲结婚,积极防治妊娠期疾病,减少产伤。早期发现婴幼儿耳聋,尽早治疗或尽早做听觉言语训练。
2.提高生活水平,防治传染病,锻炼身体,保证身心健康,减慢老化过程。
3.严格掌握应用耳毒性药物的适应症,尽可能减少用量及疗程,特别对有家族药物中毒史者,肾功不全、孕妇、婴幼儿和已有耳聋者更应慎重。用药期间要随时了解并检查听力,发现有中毒征兆者尽快停药治疗。
4.避免颅损伤,尽量减少与强噪声等有害物理因素及化学物质接触,接触烟酒嗜好,不得已时应加强防护措施。
老年性耳聋的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因致聋原因很多,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复杂,且不尽相同,故迄今尚无一个简单有效且适用于任何情况的药物或疗法。目前多在排除或治疗原因疾病的同时,尽早选用可扩张内耳血管的药物、降低血液粘稠度和溶解小血栓的药物、维生素B族药物,能量制剂,必要时还可应用抗细菌、抗病毒及类固醇激素类药物。药物治疗无效者可配用助听器。
2.助听器 一般需要经过耳科医生或听力学家详细检查后才能正确选用。语频平均听力损失35-80dB者均可使用;听力损失60dB左右效果最好。单侧耳聋一般不需配用助听器。双侧耳聋者,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左、右耳;若两耳听力损失程度差别较大,但都未超过50dB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有一耳听力损失超过50dB,则应给听力较好耳配戴。
老人中风的5个前兆
通常中风都会有前兆,在寒冷的季节往往是老年人中风的发病高峰期,并且年纪越大的老人越危险。但是只要及时的发现老年人中风的前兆,我们就能及时挽救悲剧的发生。一下这些就是5个中风的前兆。
1、头晕——中老年人中风前兆,会反复出现瞬间眩晕,突然自觉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几秒钟后便恢复常态,可能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俗是中风的先兆,应及早诊治,防止中风发生。
2、肢体麻木——中老年人出现肢体麻木的异常感觉,除颈椎病、糖尿病外,如伴有头痛、眩晕、头重脚轻、舌头发胀等症状,或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或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史时,应多加以注意,警惕中风发生,突然发病或单侧肢体乏力,站立不稳,很快缓解后又发作要当心。
3、眼睛突然发黑——单眼突然发黑,看不见东西,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便完全恢复正常,医学上称单眼一次性黑朦,是因为脑缺血引起视网膜缺血所致,是中风的又一信号,反复发作的眩晕欲吐、视野缩小或复视。
4、中老年人原因不明的跌跤——由于脑血管硬化,引起脑缺血,运动神经失灵,可产生共济失调与与平衡障碍,而容易发生跌跤,也是一种中风先兆症状。
5、说话吐字不清——脑供血不足时,使人体运动功能的神经失灵,常见症状之一是突然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甚至不会说话,但持续时间短,最长不超过24小时,应引起重视,还有原因不明的口角歪斜、口齿不清或伸舌偏斜都要注意。
“老糊涂”可能是老年痴呆
76岁的李婆婆最近突然变得很健忘,而且易怒,动不动就对家人发火。刚开始,儿子以为母亲的变化是正常的,但有一天,走丢了的李婆婆被民警送回家,儿子才意识到严重性,连忙将母亲送到成都市慢性病医院检查。经该院神经内科主任李航诊断,李婆婆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即老年性痴呆症。李航提醒,“老糊涂”要警惕老年痴呆缠身。
误区:“老糊涂”是正常的
李航介绍,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脑细胞进行性衰退的脑部疾病,发病对象为60岁以上的老人。一旦老人患上此病,他们的思维、记忆以及执行功能将逐渐退化,直到影响老年人的正常生活能力,这也是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和癌症之后的第四位导致人类死亡的原因。
“老年痴呆发病初期很隐匿,家属通常察觉不到,通常表现为记忆力障碍,记不得刚做过的事,记不清时间地点,以及性格改变,如烦躁焦虑、抑郁等。”李航说,很多人都将这些现象归结于“老糊涂”,认为是人在衰老过程中的正常现象。而这,是人们的一大认识误区。统计显示:在80岁以上人群中,大约20%患有痴呆,这意味着80%的高龄老人没有患上该病,也就是说“老糊涂”是不正常的,很有可能就是老年性痴呆。
老年性痴呆患者与一般健忘者的区别是:老年性痴呆患者记不起发生过的事,即使经过反复提醒也回忆不起来,而一般的健忘者只是遗忘事情的某一部分,经人提醒就会想起。老年性痴呆患者丧失了识别周围环境的能力,不知身在何处,会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语言越来越贫乏;而一般健忘者对时间、地点、人物关系和周围环境的认知能力丝毫未减,日常生活可以自理。
预防:多动脑 老人别太闲
“得了老年性痴呆也没有办法,反正是治不好的,不要那么麻烦了。”对于人们的这种认识,李航说,正确的认识应该是,老年性痴呆是一个渐进的老化过程,轻度和中度患者经过治疗会延缓疾病的进展,甚至可以通过治疗恢复部分功能。
老年痴呆虽然没有特效药,但可以通过预防降低患病几率。日前有报道称,美国研究人员发现,洗衣、做饭、打扫卫生等家务活有助降低老年人包括80岁以上人群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几率。“做家务能动脑动手,对预防老年痴呆有好处。”李航表示,老年人退休后不要闲着,要多动脑,找事做,尽量让自己的退休生活变得丰富些,比如读书看报、多与人交流等,“千万不要让我们的大脑太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