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第一章:夸孩子“聪明”为何会适得其反
第二章:孩子不爱搭理人可能孤独症作祟
第三章:保护儿童听力,从不滥用抗生素开始
宝宝小的时候,家人总是怕孩子心灵受到伤害,不敢过多的批评孩子,总是夸孩子聪明,但是长期以往却适得其反,这是为什么呢?
夸孩子“聪明”为何会适得其反
现实生活中人们会习惯性的夸一个孩子很聪明,但很少会说他很用功,因为那好像在说他不够聪明,对后者人们给予的关注较少。人们更加关注于人的先天智力,而不是后天努力。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它导致的后果就是“聪明的孩子”会逐渐变笨,而先天智力平庸的孩子也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下面的实验给出了很好的证明: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花了几十年的时间证明,教育成功的要素是从错误中学习。不幸的是,人们教育孩子的方式却恰恰相反,他们经常表扬一个孩子的先天智力(聪明),而不是后天努力。德韦克已经证明这种鼓励实际上适得其反,因为它引导学生把错误看成愚蠢的表现,而不是构建新知识的基石。最终结果是,孩子永远学不会如何学习。
德韦克的实验是在纽约12所学校做的,参加实验的是400名五年级学生。研究者从课堂上一次请一个孩子出来,让孩子做一个相对容易的测验,这个测验包括数个非语言类题目。孩子完成测验后,研究者告诉他得了多少分,然后简单地表扬他一句。一半的孩子受到的表扬是“你在这方面一定很聪明”,这种说法是称赞他的智力;另一半孩子受到的表扬是“你解题时一定很用功”,这种说法是称赞他的努力。
然后,研究者告诉孩子,他需要再做一个测验,而且可以从两套测验中选做一套。一套测验比较难,但是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另外一套测验比较简单,和刚刚做过的那套非常相似。
最初设计实验时,德韦克预计表扬形式的影响相当有限,毕竟只有简单的一句话。后来很快发现,表扬形式显着影响了孩子随后的选择。因为在努力方面受到表扬的孩子中90%选择了较难的测验;而在聪明方面受到表扬的孩子则大多数选择了较易的测验。德韦克写道:“当我们称赞孩子的智力时,我们给孩子传递了一个信号:聪明点,别犯错!”
接下来的一组实验,德韦克向人们演示了害怕失败是如何妨碍学习的。德韦克让那些五年级学生再做另外一个测验,这个测验非常难,本来是给八年级的学生编制的。她想看看,面对挑战时,孩子会有什么反应。先前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非常专心地解题,德韦克说:“他们很积极,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无缘无故地说‘我喜欢这个测验’。”而先前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遇到难题后很快就气馁了,失败(五年级的学生当然很难完成八年级的测验)对他们来说意味着“或许我实际上并不聪明”。这个较难的测验过后,研究者让孩子选择是否要拿自己的成绩与别的孩子比较。因为聪明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那些表现得比自己差的孩子进行比较,以增强自尊;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通常会拿自己的成绩与那些表现得比自己好的孩子进行比较,他们想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并从中总结经验,想着如何提高自己。
最后一轮测验的难度水平和第一轮相当,然而,因为努力而受到表扬的孩子有了显着的进步,分数平均提高30%。因为这些孩子愿意挑战自己,即使这意味着最初会失败,但最终他们的成绩提高了很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被随机分配到“聪明组”的孩子的分数却平均下降20%,对这些孩子而言,失败的体验令人如此沮丧,以致他们退步了。
表扬孩子先天智力(“你很聪明!”的称赞)的问题在于它违背了神经元的实际学习模式,这种表扬方式不利于鼓励孩子进行尝试,因此,孩子也不可能从错误中学习。除非我们体验到“做错了”带来的不快,我们的大脑是绝不会修正它的预测模式的。取得成功之前,神经元必须不断犯错,这一过程很痛苦,但是没有捷径可走。
孩子不爱搭理人可能孤独症作祟
近日媒体报道,全球儿童孤独症的发病率大约为1/100,远高于癌症、糖尿病等。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中国目前至少有100万名孤独症儿童。
250名儿童中有1名自闭患儿
多见于男孩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以人际交往障碍、言语沟通异常、兴趣局限和行为刻板为特征,多伴有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滞。
据统计,全世界大约每250名儿童中就有1名自闭症患儿,多见于男孩,初发年龄一般在30个月以内。孤独症的病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尽管全世界的科学家和医生从遗传、神经生物学和社会心理因素做了大量研究,但迄今仍未能阐明儿童自闭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漠不关心听而不闻
是孤独症患儿主要症状
有的患儿从小就不喜欢要大人抱,不主动找别的小朋友玩,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情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目光也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目光,很少表现微笑。
大多数患儿的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迟钝,只有20%~25%的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他们又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出奇的好,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尤其是对文字符号的记忆能力。有些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能记住,可毫不费力地阅读儿童故事书。但当他要用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说明他们存在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能力方面的损害。
医生老师家庭须齐参与
联手干预孤独症
对孤独症的孩子进行合理干预,大多数孩子可以得到相当大的改进。孤独症干预原则是早发现,早治疗。促进家庭参与,让父母也成为治疗的合作者或参与者。患儿本人、儿童保健医生、患儿父母及老师、心理医生和社会应共同参与治疗过程,形成综合治疗团队;同时要坚持以非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两者相互促进的综合化治疗培训方案。要对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指导,目的在于使家长保持良好的心态,了解该障碍及孩子发育的特点,掌握照管、教育训练患儿及矫正患儿异常行为的基本方法,更好地与医生配合,并在家庭中对患儿进行行为矫正和教育训练。同时音乐治疗、听力统合治疗、感觉统合治疗对改善患儿症状,促进患儿语言、社会交往能力等发展也有一定帮助。食物添加剂等可促使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包括活动过度和学习困难。因此,对这些儿童的食物应避免应用含添加剂、色素和水杨酸等的食物。
链接
孤独症的11大征兆
如果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表现出以下特征,那么极有可能患上了孤独症。一、当婴儿盯着父母或者父母照顾他时,却没有表现出高兴的反应。二、5个月左右的孩子不发出交流的咿呀声。三、不能辨认出父母的声音,当爸爸妈妈叫他名字时没有反应。四、不和别人进行眼神交流。五、9个月后才发出咿呀声。六、说话前很少配合手势,如挥动小手。七、拿着某样东西,反复重复一个动作。八、16个月大时还不能说出一个字。九、一周岁时仍不会发出咿呀声,而且也不会有任何交流性的手势。十、两周岁不能说两个字的词语。十一、即使会说话了,但却缺乏语言技巧。
保护儿童听力,从不滥用抗生素开始
说起儿童耳聋,很多家长会觉得这是个不太常见的病,也不会马上把耳聋与抗生素的使用联系起来。然而,越来越多的资料证明,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耳毒性是导致儿童听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
毫不夸张的说,我国目前滥用抗生素现象非常严重。90%以上的家庭都会常备抗生素,当孩子出现发烧等疾病时,据不完全统计,80%以上的家长在没有任何化验和医生的指导下会自行给孩子口服抗生素,这种现象非常可怕。
导致耳毒性的抗生素最常见的有四大类:
1.氨基苷类:这类抗生素主要有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新霉素等。氨基苷类抗生素主要是引起耳蜗损害, 由于误用或滥用氨基苷类抗生素导致听力障碍和致聋的病例位居国内药物性致聋的首位。
2.四环素类:主要包括四环素、金霉素、土霉素, 以及半合成四环素类。四环素类药物曾广泛应用于临床, 研究表明其产生耳毒性对药物的剂量依赖性十分明显。好在儿童目前已经不太实用这类药物。
3.大环内酯类:这类抗生素包括: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等。目前在临床使用率非常高。有资料表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可以引发耳鸣及听力障碍。如琥乙红霉素能产生与剂量有关的可恢复的双侧听力损害,通常还伴有耳鸣 。但是这类抗生素的耳毒性是可逆的, 停药后症状可缓解, 听力可逐渐恢复。
4.万古霉素,在中小剂量下并不产生耳毒性,但大剂量和长期使用时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剂量依赖性耳鸣、听力减退和不可逆听力损害。
耳毒性主要临床表现有眩晕、头痛、急剧动作时可发生恶心、呕吐, 严重者可致平衡失调、步态不稳等, 高频听力先有减退, 继以耳聋。大多不可逆。
是药三分毒,家长们,一定不要掉以轻心。不要私自使用抗生素。如长期使用抗生素或发现孩子忽然出现听力下降等现象,一定要尽早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孩子的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