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是世界上的一个“热点”地区,其动荡不定的政治形势和国际关系的发展与演化一直为人们所关注。那么,中东国家有哪些特点呢?本站和您一起来看一下!
一、中东是第三世界现代化最先开始的地区之一
事实上,在第三世界,中东卷入现代化的时间仅次于拉美,其主要原因是中东在地理上毗邻西欧,在历史上与后者一直存在着密切关系,是欧亚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因此,中东较早就受到了欧风美雨的吹拂,得风气之先,这是必然的。
早在18世纪,中东君主即开始了早期的现代化改革。一般史家常把奥斯曼素丹塞里姆三世(1789-1807)作为改革的创始人,但改革的尝试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在18世纪初,政府开始创办印刷厂、建立军事学校、设立消防队和在皇室引进欧洲风俗等。在埃及,还在穆罕默德·阿里(1805-1848)之前,马木路克统治者阿里·贝伊·卡比尔(1773年卒)已建立了一支拥有炮兵的庞大军队,并致力于加强中央集权,清剿贝都因人,进行对外征服。他的继任者穆拉德贝伊和易卜拉欣贝伊(1779-1798)努力增加政府在外贸中所获收入的比例和政府专卖的种类,且设法收回包税地。在奥斯曼的巴格达省,大苏莱曼帕夏(1780-1802年在任)开始组建新军,引进西方武器和教官。无疑,这些君主和省督不仅是中东、而且是亚非地区现代化改革的先行者。
当然,真正大规模的改革是到19世纪才展开的,其中的主要人物有土耳其的塞里姆三世(1789-1807)和马赫茂德二世(1808-1839)、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和他的儿子们、波斯的法特赫·阿里·沙赫(1797-1834)和纳赛尔丁·沙赫(1848-1896)、阿富汗的希尔·阿里(1869-1879)和阿卜杜尔·拉赫曼(1880-1901)。上述土耳其和埃及的改革仍然早于日本和中国,以致日本有人将穆罕默德·阿里视为现代化改革的先生。
不过,在地理上靠近西方也有不利之处,这表现在中东政治上的殖民化和经济上的边缘化。奥斯曼、伊朗、阿富汗等国先后成为半殖民地,南也门、海湾诸酋长国、埃及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新月地带则沦为英、法的殖民地。一些阿拉伯学者认为,邻近资本主义的发源地西欧是造成阿拉伯世界经济落后的根源,依附论的著名学者萨米尔·阿明即为埃及人。
二、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面临着重重困难
这些困难涉及民族、宗教、教派、部落、领土等诸多方面。从民族上看,北层(中东北部的非阿拉伯地区)的土耳其、伊朗、阿富汗三国均存在一个主体民族,但其中阿富汗因多民族的特点更为突出而呈现出不稳定的状况,而土耳其和伊朗则有一个库尔德问题。在阿拉伯国家中,只有埃及人口组成较为单一,并有中央集权的悠久历史,海湾国家的社会经济相当落后,新月地带则基本上是在奥斯曼帝国崩溃后才在英法的委任统治下形成人为的领土国家。
因此,绝大多数阿拉伯国家的内部凝聚力较为脆弱。伊拉克和叙利亚同样有一个人数较多的库尔德少数民族。独立后,由于主体民族强调其民族主义(如阿拉伯民族主义),与库尔德人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均爆发了政府与库尔德人的激烈的武装冲突,并延续至今。
从宗教和教派上看也是如此。在黎巴嫩、叙利亚和埃及等国均存在人数众多的基督徒。独立前夕黎巴嫩曾经达成根据教派确定议员比例和分配政府领导人职务的做法,但各派矛盾的激化终于促成1975年全面内战的爆发。而穆斯林内部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对立,也表现在伊拉克、沙特阿拉伯、阿富汗等许多国家。另外像南北也门的冲突也具有教派色彩(南北也门的主要教派分别是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分支栽德派)。
由于中东地区沙漠广布,气候干燥,而唯一适合于沙漠半沙漠地形的经济利用方式即是游牧。所以,游牧民和半游牧民在中东占有重要地位,而他们凭借其强大的部落组织和军事力量往往构成对中央政权的挑战。因此,从近代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到当代的沙特、伊朗和阿富汗政府,均致力于游牧民定居政策。
最后,中东国家之间存在大量的边界争端。原因之一是殖民主义,如英法的委任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西亚各国的国界,这些在奥斯曼时代的统一地区被人为地分割成若干国家(尽管其中一些国家具有某种内部的凝聚性),妨碍了统一的地区市场和较大的政治实体的形成,并导致了各国间的种种矛盾。这些冲突有叙利亚对“大叙利亚”(包括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的持续诉求,海湾国家与伊朗对海湾三岛的主权之争,沙特与海湾小国的争端,阿富汗与伊朗关于赫尔曼德河水的争端等。
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的严重缺陷对其政治发展、尤其是现代化的发展构成了一大障碍。
三、以两世兼重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对中东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除了黎巴嫩和以色列外,中东国家全部是以穆斯林为主的国家,因之伊斯兰教理所当然地成为中东文明的载体。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具有鲜明的两世兼重的特点,即同时重视来世和现世,因而对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关系等各个方面影响至深。所以,伊斯兰教不仅是一种宗教,而且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正因为如此,现代化势必牵涉到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面临着重重阻力。
伊斯兰教与中东现代化的关系相当复杂,本文仅谈两点。其一,作为宗教阶层的乌莱玛与社会的密切关系。在伊斯兰教的两大教派逊尼派和什叶派社会中,乌莱玛都是代表正统宗教机构的阶层。他们与统治阶层和一般民众关系密切,控制着宗教、司法、教育事务的大权,握有大量宗教基金(包括土地),从事慈善事业,并有大批成员入仕为宦,权力显赫。而且,乌莱玛是唯一拥有解释经训(《古兰经》和圣训)权力的力量,也直接掌握司法机关,从而建立了独立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另外,以神秘主义和苦修为特征的苏菲派也在民间影响很大。乌莱玛和苏菲派还时常与乡村的部落机构和城市的行会相互交织,由此确立了伊斯兰社会独特的整合方式,形成了包括中央政府和宗教阶层的事实上的二元政治格局。
因此,一旦统治者的现代化改革触及宗教阶层的切身利益和传统文化的核心,宗教阶层就会揭竿而起,率领民众展开大规模的反抗运动。1929年阿富汗的阿马努拉改革和1978年伊朗的白色革命均是因此而最终失败的。
其二,国家的政教合一性。先知穆罕默德建立的国家是政教合一的国家,之后伊斯兰国家逐渐出现政教分离的趋势,但从未达到彻底分离的阶段。在司法方面,伊斯兰国家实施属人法,即臣民依据其宗教信仰和教派归属而遵守不同的宗教法(伊斯兰教、基督教和犹太教各教派的教法)。1971年以前,黎巴嫩、伊拉克和以色列在公民的私人身份事务(婚姻、子女监护,黎巴嫩也包括财产继承)上仍维持这一状况。而且,除土耳其以外的中东伊斯兰国家均在宪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元首必须是穆斯林,有时甚至规定了其所属的法律学派。比较而言,这种状况在世界其他地区是不多见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中东出现了提倡复古主义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其声势浩大,而领导者不再是乌莱玛和苏菲派领袖,却是受过现代教育的知识分子。在伊朗、阿富汗和土耳其,伊斯兰复兴力量一度掌握了政权(其中伊朗的伊斯兰政权一直延续至今),类似情况在世界其他地区也是没有的。
四、君主制在中东大范围和长时间的延续
中东尤其海湾地区是20世纪第三世界君主制国家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的君主制首先被推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中东的君主国包括伊拉克、外约旦、沙特阿拉伯、也门、阿曼、伊朗、阿富汗、埃及八国,而20世纪60-70年代还有受英国保护的一些海湾酋长国先后独立,即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巴林和卡塔尔。1952-1962年,埃及、伊拉克和北也门先后建立共和制,1973-1979年阿富汗和伊朗也成为共和国,但君主国仍有7个。
导致中东君主国分布密集的因素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点
①本地区一些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落后,尤其是在沙漠地广泛分布、游牧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海湾地区。
②中东社会结构对君主制的认同。从社会组织上看,以部落家族为中心的中东社会有利于君主制的建立和延续。从文化上看,伊斯兰教也对君主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古伊斯兰国家的实践是一定限度的政教分离,宗教阶层一般情况下服从君主的统治。
③君主在民族独立运动中发挥了领导作用。在这些国家,君主或争取成为君主的贵族、宗教领袖往往成为运动的中心,如约旦的哈希姆家族、阿曼教长以及某种程度上沙特阿拉伯的伊本·沙特。
④西方国家对君主政权的支持。其目的是维持对中东国家的控制,阻止其他列强的染指和民族运动的发展,减少宗主国的开支。
由此,中东出现了本地区现代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类型之一,即君主制的现代化。其特征是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巩固王朝统治,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现代化的内容、方式和结果。
①军事现代化是中东君主国最先展开、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近代。
②对殖民政权或西方国家奉行温和路线,一方面支持民族主义,一方面在国内长期保持西方的控制或军事基地,或与西方结成军事政治联盟。
③在现代化方面推行渐进方针,如不搞土地改革、国有化和激进的世俗化,与部落酋长、宗教阶层等保守力量维持较为和谐的关系,民主化进展缓慢。
④对少数民族奉行温和方针。
然而,一些君主国未能处理好维持政权与争取独立、发展社会经济、推进政治民主的关系,最终为共和势力或伊斯兰势力推翻。而产油的海湾国家及约旦则较好地处理了上述关系,在推进现代化的同时避免了政治革命。
五、频繁的战争对现代化的严重破坏
中东是20世纪第三世界战争最为频繁的地区,它先后卷入两次世界大战,并在战后经历了四次中东战争、黎巴嫩战争、也门战争、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苏联侵阿战争及许多内战。直到今天,巴以冲突仍然延绵不息,海湾地区战云密布。
中东地区战争的频发与该地区重要的战略位置有关。中东地处三大洲交界处,居五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黑海、里海)之间,控制着重要的陆上和海上交通要道,拥有丰富的资源,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的英、法、德、意、俄等欧洲列强和当代的美、苏两国为争夺中东均展开过激烈的较量。其次,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宗教、教派、部落、领土、家族和经济利益的争端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地区矛盾,加上西方国家推波助澜,加剧了有关国家间的冲突。
频繁的战争对中东国家的现代化造成了持续性和灾难性的影响。各国被迫将大量资源和劳动力用于军事方面,同时交战地区的经济和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工作难以展开,而战争还使各国及国内各民族、宗教、教派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恶化,妨碍了国际合作和民族建构的发展。黎巴嫩连绵不息的内战和美国对塔利班军事打击结束后阿富汗国内的混乱状况就是两个鲜明的例子。此外,由于以色列在巴以冲突中的强硬立场,奥斯陆协议签订后以中东北非经济首脑会议为中心开始尝试的地区合作也已走入死胡同。战争也造成了大量难民,巴勒斯坦难民、阿富汗难民、伊拉克难民、库尔德难民是中东最重要的难民问题,在世界上也具有相当大的影响。最后,战争还给有关国家带来了深重的生态灾难,像海湾战后科威特的油田大火和伊拉克的贫铀弹都是如此。
六、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
中东尤其是海湾地区是世界上石油和天然气储藏和生产最重要的地区。海湾合作委员会六国(沙特、科威特、阿联酋、阿曼、卡塔尔、巴林)和两伊是最主要的产油国,其国民收入、预算收入、外贸出口和外汇来源主要依靠石油部门(包括炼油和石化工业);另外,埃及、叙利亚、也门也生产一定数量的石油,阿富汗出产天然气,而绝大多数产油国也生产天然气。因此,油气资源对中东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
对产油国而言,石油收入的社会经济影响包括以下方面。首先,产油国的发展模式出现重大变化。他们获得了几乎是用之不尽的资本(至少在20世纪70年代),可以在避免从农业和其他经济部门中寻求积累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由此,产油国经济计划的投资成倍增长,国民生产总值飞速提高,经济建设贪大求洋,福利国家迅速形成。其次,形成了典型的依附型经济结构。在资本方面,产油国高度依赖石油部门及其派生的海外资产;在劳动力方面依赖外籍劳动力和技术人员;技术设备和消费品依赖进口,而石油部门生产的原油、石油产品和石化产品也主要依赖海外市场。从经济运行的机制看,产油国是一种投入型的经济,即国家投资是资本的主要来源,而发展起来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业,工业仍以石油部门为主,私人企业效率不高。再次,经济出现明显的二元化结构,这表现在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对立上,如小农经济、手工作坊、小商小贩和现代化的石油工业、基础设施的并立。例如,产油国的石化工业人均装备水平甚至超过了美国。最后,在社会关系上出现深刻的社会分裂。一方面,是本国公民与外籍移民两大社会集团的对立,前者享有高度的社会福利、充分的就业和轻松而待遇优厚的工作,而后者则承担繁重而低收入的工作,只有不多的社会福利,政治权利则完全没有。在产油国公民内部,也出现了普通公民和大资产阶级、王室之间的两极分化。
产油国经济对非产油国经济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非产油国大力发展为产油国服务的产业,如炼油业、运输业、金融业、商业、旅游业及制造业,从而获得部分石油美元。他们还得到产油国的财政援助和投资,并通过输出劳动力赚取数额可观的侨汇。
可见,石油对中东的现代化确实产生了不同寻常的影响。原先经济落后的海湾地区因此成为资本过剩的地区,发展起高度现代化的基础设施,但其非石油制造业、科技和教育水平仍然落后于发达国家,在某些方面甚至落后于中东的许多非产油国。相比之下,缺乏资本和资源的东南亚和拉美地区在现代化方面的成果更为明显,这有力地证明了产油国资源型发展的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来,产油国开始了经济调整,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某些问题,但根本性的问题仍然存在(产油国的一些经济政策实际上有政治考虑)。
七、中东现代化的发展成效中等
以色列在中东经济最为发达,但其发展的原因包括来自欧美的高素质劳动力、美国的大量援助和德国赔款等,属于特例。其他国家中,产油国的发展相当迅速,但无论是产油国还是非产油国都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当然近年来情况有改变,少数非产油国和海湾地区的发展甚至相当突出。中东经济发展的一些特点表现为:
(1)总体经济增长缓慢,尤其是非产油国。以现代化较早开始的埃及为例,19世纪90年代后期,埃及人均GNP为131美元(1965年价格,下同),稍低于墨西哥(148美元),而高于日本(19世纪70年代后期仅为74美元)。但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埃及该项指标仅提高到185美元,而同期日本已迅速达到876美元,墨西哥也为461美元。产油国的增长迅速,80年代初个别国家的人均产值曾居世界前列,但此后石油跌价,其经济一度演变为零增长或负增长,到2002年科威特人均国民总收入在世界仅排第36位。20世纪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经济增长率为世界最低,中东人均GDP的年增长率竟为——0.1%。但近年来,非产油国经过经济调整发展速度加快,表现好于产油国,证明充分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经济效益的模式优于依靠自然资源。总体来看,中东国家的发展很不平衡。
1).小学教育为2001/2002学年初步数字。超过100%的包括留级和非年龄段学生。
2).斜体为非指定年份。
3).基尼系数为各国1998-2000年数字不等。
(2)许多国家产业结构转变缓慢,工业化程度低。2002年,在世界银行统计的中低收入国家中,中东和北非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平均占41%,而制造业仅占13%(1990年以来未变),后者在该组的第三世界地区中最低。但以色列、埃及和土耳其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较高,后两国分别达到19%和17%。埃及和土耳其已成为发展迅速的新兴经济体,后者被列为仅次于金砖四国之后的VISTA五国之一。至于产油国,其炼油业和石化工业以及与能源相关的冶金、建材等行业相当发达。
(3)基础设施有很大改善。海湾地区的基础设施堪与西方媲美,而非产油国的情况也有很大改善。1995-2001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铺面道路的比率达63.8%,在该组国家中仅次于欧洲——中亚组;2002年,人均用电量(1409度)和每千人拥有电话干线量(107)高于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
(4)农业发展存在问题。人口增长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注重工业的发展战略给农业造成压力,尤其是一些人口大国,而海湾六国的农业发展快,但效益低。因此,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的进口中食品平均占到16%(埃及达28%),居该组第一。
(5)服务业以旅游为重点。2002年,旅游业在服务业出口中的比例,埃及为41.2%,约旦为53.4%,阿曼为41%(相近年份),叙利亚为73.1%(相近年份),土耳其为57.5%。
(6)文盲比例较高。在埃及,文盲仍占成年男子总数的1/3;也门和阿联酋也偏高。总体而言,中东国家的识字率高于南亚、撒南非洲,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7)贫富分化问题仍然存在。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85年中东人均收入在370美元以下的穷人占人口总数的1/3,仅高于南亚和撒南非洲。不过近年来情况有明显好转,从各国的基尼系数看,中东的总体形势居世界中等。
(8)人口增长快,城市化水平高。受传统生育观念的影响,中东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较高。1980-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人口年增长率达2.6%,在该组国家中仅低于撒南非洲。中东城市化率也是相当高的。上述两点对经济势必造成影响。
(9)失业率高。20世纪90年代,阿拉伯世界的失业率在世界上名列第二,仅次于非洲。在沙特,过去一直从国外引进劳工,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就业观念保守和外籍劳工的继续流入,本国人口已出现失业现象。对沙特而言,失业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2000-2002年,埃及男性的失业率为5.1%,以色列6.0%,土耳其10.9%,西岸和加沙27.3%,阿联酋2.2%。
(10)经济国际化和集团化水平较低。以往以色列和产油国的国际化水平较高,但产油国主要是在油气生产方面,而非产油国近年来情况有改善。目前加入世贸组织的国家有埃及、以色列、科威特、约旦、卡塔尔、阿联酋、巴林、阿曼、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中东的地区合作不断发展,但合作水平提高慢。1970-2002年,就地区贸易集团内的出口额而言,阿拉伯共同市场仅从2.2%增长到4.8%,海合会从2.9%增长到4.6%,经济合作组织从1.5%增长到5.9%,他们在第三世界29个地区组织中仅高于其中9个。
(11)经济自由化水平以往较低,近年来发展加快。2002年,中东北非对私营部门的国内信贷占到GDP的50.2%,高于拉美、南亚和中亚;不过有些国家较低,如土耳其(14.9%)、叙利亚(8.0%)。另一方面,中东的资本市场相对封闭,这也是该地区能避开1997年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12)原料在一些国家外贸出口中继续占据重要地位。中东地区出口的60%是石油和天然气。2002年,燃料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沙特达89%,阿联酋为92%;但一些国家制成品出口增长迅猛,其在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埃及为35%,土耳其竟高达84%,以色列为93%。由于石油涨价,海合会实力迅速增强,目前已成为世界排名第16位的经济体。
(13)吸收外资少。除石油部门外,阿拉伯世界是世界吸收外资最少的地区,而且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世界吸收外资中的比例逐渐下降。90年代,中东北非地区吸引的外资只占同期世界总量的1.4%。从国家看,吸引外资较多的国家为以色列、沙特、埃及和土耳其。2003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仅为26.53亿美元,而2005年仅埃及吸引的外资即达61亿美元,2006年土耳其吸引的外资更高达202亿美元。
(14)接受外援和财政赤字较多。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接受外援总额为65.27亿美元,人均21美元,超过该组的平均水平;同年以色列人均受援额竟达115美元,外援占到国内总投资的4%。2001年,伊朗、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阿曼、黎巴嫩、土耳其和也门的财政均有赤字。
(15)信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较低。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每千人拥有的电视机数(约为200台)、个人计算机数(38.2台)、每千户的互联网用户数(37户)、专利申请文件数(1253份)和高技术出口占制成品出口比例(2%)均仅高于撒南非洲和南亚。
(16)环境面临巨大压力。中东位于干旱半干旱和沙漠地区,环境十分脆弱,现代化已经对环境构成巨大压力。2002年,中东北非中低收入国家森林仅占土地总面积的1.5%,是最低的,该组仅次于它的南亚也达到16.3%,而且中东北非上述国家森林面积每年减少0.1%;2000年,人均碳排放量高达4.2吨,在该组中仅次于欧洲——中亚地区;1980-2000年,年淡水使用量占到水资源总量的57%,为世界之最。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使用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概念来分析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阶段,而第一次现代化的特点为工业化、城市化和物质化,第二次现代化的特点为智能化、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个性化、生态化等。根据他们的计算,中东的以色列属于发达国家,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的指数分别为100和86;黎巴嫩、沙特、科威特、约旦属于中等发达国家,两项指数分别为93-99和54-67;土耳其、伊朗、埃及和叙利亚属于初等发达国家,两项指数分别为82-94和32-43;也门为欠发达国家,两项指数分别为60和27。
综上所述,中东作为一个文明悠久、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地区,在世界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中东的现代化也经历了曲折、漫长而独特的道路,而这一现代化所展现出来的特点是与该地区的地理环境、资源、历史、文化和传统相联系的。本讲所阐释的是中东现代化的一般特点,但中东各国之间的区别也十分明显。因此笔者的分析更多的是宏观方面的,有时只代表部分国家。不过,与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中东现代化的特点仍是较为突出的。
以上便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中东国家有哪些特点的一些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哦!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公共场所安全的知识。请您多多关注本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