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天,中耳炎容易找上幼儿要注意。冬、春季是分泌性中耳炎的高发期,尤其是幼小的孩子发病比较隐匿,如果耽误病情就有可能会致聋。虽然分泌性中耳炎发生比较隐蔽,婴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差,不容易被发现,但家长只要多留个心眼,还是可以发现很多蛛丝马迹的。
例如,感冒久治不愈后,孩子表示过耳朵不适,或者反复抓挠自己的耳朵,情绪烦躁或对外界反应迟钝;出现严重耳痛时还会以哭声向家长发出警报等等。但是,如果只感觉耳闷、耳塞、自鸣、听力下降,则家长如果不细心观察就无法发现。
如果孩子出现长时间感冒,家长都应带孩子到耳鼻喉专科检查一下耳朵,特别是那些因反复呼吸道感染而引起腺样体肥大的孩子,他们更容易患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引起听力障碍的疾病,治愈在于早发现、早治疗。
在一次感冒后发生耳内剧痛,然后耳道流脓,这就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由于症状明显,容易被家长发现而得到及时治疗。但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内积液引起听力减退为主要特征,没有细菌等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耳部急性炎症,往往小孩子发病后只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或者反应较慢,很容易被家长忽视。中耳炎也有很多种类型,是在冬春季节比较常见的耳部疾病之一。因为在冬季,日夜温差比较大,常会诱发上呼吸道感染。俗话说七窍相通,咽鼓管就是鼻咽与耳朵交通的管道,当炎症波及到咽鼓管时,就会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鼓膜内就会形成负压,耳内的黏膜受负压影响分泌较多的液体,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液体不能及时排出,积在耳内产生中耳积液,就导致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例在门诊中十分常见,好发于婴幼儿,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主要因感冒迁延不愈,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等而诱发。另外,肥大的腺样体也可以直接堵塞咽鼓管口,妨碍中耳和咽鼓管的淋巴引流,使咽鼓管功能改变,感染沿咽鼓管逆行,引起分泌性中耳炎。患儿表现为感觉耳内闷塞,自听增强(感觉自己说话时声音特别大),甚至还会感到剧烈的耳痛。
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耳内的液体没有被吸收,则会导致鼓室硬化、粘连性中耳炎、胆固醇性肉芽肿等继发疾病,造成永久性听力下降,治疗非常困难。婴幼儿时期正是学习语言的好时间,如果因听力困难造成语言学习障碍,就如同关上了孩子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一扇窗户,严重影响孩子的心智发育。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数九天中耳炎容易找上幼儿要注意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