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衡量健康牙齿的标准是:清洁,无龋洞,无痛感,牙齿、牙龈的颜色正常,无出血,牙齿排列整齐。所以,一口整齐的牙齿,不仅能为孩子的容貌加分,也是孩子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如何给宝宝打选漂亮牙齿吧?
在胎儿期打好基础别看小宝宝生出来时还没有牙齿,其实,在妈妈怀孕的第2 个月,小胎儿的乳牙胚就已经开始发育。怀孕4 个月时,胎儿的恒牙胚也开始发育了。等到宝宝出生时,一部分乳牙已经完成钙化,在宝宝的小牙床下扎下了根,等待着过几个月“发芽”呢!所以,妈妈从怀孕早期开始,就要注意摄入全面的营养,多吃补钙食品,使宝宝的小牙齿发育得棒棒的,为宝宝有一副漂亮的牙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另外,怀孕期间要进行牙齿检查,如果有炎症,要在怀孕3 ~ 7 个月期间治疗彻底。这样,孩子出生后和孩子亲近就不会把细菌传染给孩子了。
让乳牙占好位置,行使功能“乳牙反正迟早要换掉的,坏了就坏了,恒牙好好保护就行!”很多家长都有这样的观点。虽然乳牙只是暂时性的牙齿,但它们的作用还是很大的。乳牙除了能让孩子正常行使咀嚼功能外,更重要的一点是,它们能促进孩子的面部及颌部骨骼、肌肉的生长发育。而且,孩子的换牙期是一个很长的过程,6 岁左右开始换第一颗牙,要到12 岁最后一颗牙才能换完。从第一颗牙齿长出到换完最后一颗牙齿,有长达12 年左右的时间。如果孩子牙齿早早就坏掉了,牙齿就没法行使它的功能,会影响到面颊部的发育和恒牙的发育。所以,一定要保护好孩子的乳牙,尤其是后面的牙,即使坏了也尽量让它为新牙占着位置。这样,新长出来的恒牙才能比较整齐。
乳牙与恒牙顺利交接孩子开始换牙后,家长一定要经常关注孩子牙齿的生长情况,如果新牙已经长出来了,乳牙仍然牢牢地占据岗位不让位,会长成双重牙。遇到这种情况,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拔掉乳牙,为恒牙的发育腾出空间。如果孩子有多生牙,一定要尽早拔掉,以免它们占据正常牙齿的位置,使正常的牙齿从其他地方萌出,影响牙齿的排列。
还有一个对牙齿排列起着重要作用的就是六龄齿。六龄齿是在孩子6岁左右萌出的第一颗恒磨牙。它对全口牙齿有着“定位”的作用,负责确定和引导其他牙齿的排列。六龄齿一旦因某种原因缺失,会导致前后牙齿倾斜不齐,甚至造成整排牙列错乱。所以,千万别把它误认为是乳牙而忽视它。早期保护六龄齿最好的办法就是进行窝沟封闭。
牙齿不整齐,一看家长,二看孩子
家长——喂养不当让孩子躺着喝奶。用奶瓶喂养时,一定要注意喂养姿势,不要让孩子躺着喝奶,而应该让孩子半躺着。因为躺着喝奶时,奶瓶会压着孩子的上唇,孩子要用力吸奶,就会用下颌使劲去够,长期这么喝奶,就会形成反牙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地包天”。
让孩子自己拿奶瓶喝奶。“看我们多能干,才几个月就能自己抱着奶瓶喝奶了!”一些妈妈常把宝宝能自己拿奶瓶喝奶当成他新学会的一样新本事,为此骄傲不已。其实,让孩子自己拿着奶瓶喝奶,会影响他的牙齿发育。因为孩子的力气没那么大,很容易使整个奶瓶的重量都压在上唇,上唇得不到正常发育,就会长成地包天。
长时间使用奶瓶或安抚奶嘴。孩子1 岁以内都有吸吮的本能,外部惊吓、黑暗等因素,都会使孩子产生本能吸吮,这是他自我保护的一种本能。这时让他喝些奶或使用安抚奶嘴,他会很快平静下来。但是,如果孩子使用奶瓶的时间太长,不仅容易得奶瓶龋,而且会影响牙齿及牙床的发育,甚至咬合不正。所以,孩子1 岁以后,就要停止使用奶瓶,让他慢慢练习用带吸管或者鸭嘴的杯子喝奶、喝水,也不要再使用安抚奶嘴来安慰孩子。
孩子——不良口腔习惯吃手。小宝宝吃手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可以不用管他。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还是频频吃手,家长就要纠正他的这个习惯了。如果孩子3 岁以后还改不掉吃手的习惯,就会影响牙齿的排列。因为吃手时,大拇指正好处在上下前牙的位置,容易形成开牙合(嘴巴闭不上)。孩子的吸吮是很有劲儿的,如果长期吸吮大拇指,长时间顶着两个大门牙,也有可能会使上门牙前突,形成龅牙。
咬嘴唇。不管是咬上唇还是咬下唇,对孩子的牙齿排列都有影响。经常咬上嘴唇,会导致下颌前凸,形成“地包天”。经常咬下嘴唇,则会使下颌后缩,上牙前凸,形成龅牙。
咬东西。老咬铅笔、毛巾等物品,会使上下牙之间出现间隙。如果老在一个地方咬物品,就会使那一处的牙缝增大,牙齿向两边倾斜,也会使上下牙不能闭合,形成局部的小开牙合。
吐舌头或舔牙齿。孩子在换牙期,因为牙齿不舒服或牙齿松动,经常会有吐舌头、舔牙齿等动作。可别小看这个小动作,舌头的力量是很大的,如果不停地用舌尖舔上下前牙,会导致开牙合。如果经常吐舌头,会使上下颌都向前移位,导致双颌前突畸形。
口呼吸。正常的呼吸应用鼻子进行,如果孩子鼻子不通气,就会用嘴来呼吸。经常这样,就会形成口呼吸的习惯。长期用口呼吸,会导致牙排列不齐或错合畸形。
以上就是佰佰安全小编为您介绍如何给宝宝打选漂亮牙齿的内容,本网儿童安全教育知识库中还有很多关于儿童安全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本网的内容,以便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