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疗效和安全性、细菌耐药性、药品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三级,结合各级各类医院实际情况进行分级管理,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抗菌药的分级原则有哪些?
抗菌药的分级原则有哪些?一是考虑其安全性,长期以来使用比较多、比较普遍的抗菌药,被划为非限制类,这类抗菌药主要被用于常见病的治疗,适应证比较广,相对来说使用量大,相对安全,如青霉素、头孢都属于这类药物。而限制类和特殊使用类抗菌药,则在安全性上稍差,所以才被“限制”和“特殊使用”。
二是考虑抗菌药的价格,既具备第一个原则的安全性,又价格便宜的抗菌药,被划为非限制类,这一因素在抗菌药的分级上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是有效性。药效不完全确定、需要临床进一步观察的抗菌药,自然要划到限制类和特殊使用类。如有的抗菌药上市时间不长,比较新,包括医生在内都对这类药物了解不全面不深刻,临床使用上经验不足,自然也要划到“特殊使用类”,有待时间考验。
对于公众关心的耐药性问题,孙忠实指出,任何级别的抗菌药都会产生耐药性,《办法》对抗菌药的分类和药品是否更易产生耐药性没有关系,百姓千万不要误以为哪一级别的抗菌药不易产生耐药性。
医生使用权限有区别不但对抗菌药进行了分类,而且对于医生使用药物的情况也作了严格规定。如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类和限制类抗菌药,不能使用特殊使用类抗菌药;主任医师才可以使用三个级别的抗菌药。
对抗菌药使用的这种从严管理,让各级医生在使用抗菌药上权限明确,使得资格越老、经验越丰富的医生,才能获得更大的抗菌药使用权。这可以从行政手段上控制因为对抗菌药不熟悉而造成的经济和药品资源上的浪费。
“超级细菌”的出现,让抗菌药滥用问题再次进入公众焦点。而《办法》中的诸多对于抗菌药使用的严格规定,正是意在遏制抗菌药滥用问题。
有些患者生病了,不管是牙疼、头疼,还是感冒发烧,都习惯用抗菌药来“消炎杀菌”。而且使用起抗菌药来为了追求对抗疾病的“速战速决”,为了尽快康复,动辄就使用价格高的抗菌药,有的很依赖进口产品。
使用不当可产生交叉毒性使用抗菌药要遵医嘱,应严格掌握抗菌药的适应证,病毒感染不应用抗菌药治疗。如有些感冒患者是病毒感染而非细菌感染,严格来说是不必使用抗菌药的,但有时是患者主动要求,有时是医生本着“用比不用保险”的原则,就使用了抗菌药。
抗菌药的使用有严格的适应证,而且必须要遵循原则,才能做到药物的合理使用。
然而,很多患者在患病后,并非第一时间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就诊,遵医嘱服药治疗。而是自行使用抗菌药,口服或局部使用抗菌药,眼药水里的抗菌药使用更是普遍,然而这是很错误的做法。
抗菌药的使用要尽量遵循“全身用药不作局部用,局部用不作全身用”的原则,以免产生交叉毒性。少量抗菌药非处方药是按照这一原则筛选出来的,如以前比较常见的青霉素类软膏、眼药水,曾经属于非处方药,但由于可能致敏,导致使用者在全身用(青霉素)药时患者发生过敏反应可能致命,而被从OTC药品里剔除。
一些农产品和水产品里在种植、养殖过程中使用抗菌药,这是国家允许使用的,但是对其用量有严格规定,不能超量。否则这些用过抗菌药的食品里很可能有致敏原,导致人在使用抗菌药时发生过敏反应。
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抗菌药的分级原则有哪些的常识都了解了吧,另外本网还有很多关于儿童疾病方面的知识,感兴趣的可以继续关注,让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