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需要服用中药的时候往往会让中医师或者自己在家煎煮。但在煎制时,我们又不能很好地掌握,这样往往让药物的效果不能很好的发挥。那么在中医煎制中药时,应掌握好哪些方面才利于中药的药效发挥呢?
1、掌握好火候是关键
中医有“武火”(大火)、“文火”(小火)之分,这是很有科学道理的,一般先大火煮沸,再改小火,以免药汁溢出及过快熬干。对质地轻、具有升散、易挥发的药,如花、茎、叶等,大火煎,沸后改小火煮10分钟即可。对质重、具有沉降、滋补类药,如根、块、矿物质等,大火煮开后,小火慢煎约5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溶解在药液之中。
某些中药只有经过小火慢煎才能降低或解除其毒性,如乌头、狠毒等。而解表药、清热药、芳香药,要用大火快煎,否则,会使有效成分损失过多,或改变其药性。另外,具体处方中还会见到先煎、后下、包煎、烊化、另煎、泡服、冲服等,这些特殊要求在前面已经有所交待。
2、选择容器很重要
宜用砂锅、瓦罐或搪瓷罐,忌用铁锅、铜锅等金属锅。先用冷水浸泡使药物变软,有效成分易于渗透到水中,加水超过药面二横指。浸泡时间,以花、叶、茎为主的药物20分钟左右;以根、种子、果实为主的药物约30分钟;以动物为主的药物可长至60分钟。外感祛邪药物浸泡宜短,而内伤滋补药浸泡宜长。
3、滤取药汁应重视
首先应该将煎好的药锅离火3分钟后滤取药汁,不要等待药液冷却后取汁,因有些药的有效成分冷却后变成大颗粒容易沉淀而被弃之。滤药一定要用纱布网罩,可以去除药汁中的杂质,尤其对有绒毛的药物,容易刺激患者咽喉而致咳嗽、恶心,通过纱布滤药很有益处。
了解以上煎制中药的火候、容器和工序,是让药效得到最大发挥的重要保证。
温馨提示:注意先煎、后下
“先煎”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增加某些药物的溶解度或降低药物的毒性;而“后下”,则是为了减少挥发油的损耗,避免有效成分被破坏。
通常矿石类,如贝壳类、角甲类药物,因质地坚硬,必须先煎以助煎出其有效成分。如生石膏、石决明、龟板、鳖甲等可先打碎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材一同煎煮;而一些有毒的药物,如乌头、附子、商陆等,必须先煎1~2小时,才能达到减毒或去毒之效。此外,某些植物药,如天竺黄、火麻仁、石斛等,也须先煎10~30分钟才能发挥效用。
后下的药物包括气味芬芳、含挥发油多的药物,如薄荷、藿香、豆蔻、砂仁以及一些不宜久煎的药物,如钩藤、杏仁等,应在汤剂煎好前5~10分钟入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