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们也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了,补充维生素也成为重点之一。可维生素ABCDE,复合维生素,都有什么区别呢?
石 劢
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负责人 主治医师
擅长领域:对糖尿病、肥胖症、痛风、高血压、高脂血症、营养不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各类肾脏疾病、神经性厌食、各类消化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进行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健康教育及健康管理。
维生素的必需性
首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营养学术语——必需,是指某种营养素在我们人体内不能合成,或者合成量极少,不能满足机体所需,因此必须要从食物中得到供给。
而维生素就属于这种必需营养素,无法由人体自己生产,需要通过饮食等手段获得。它是机体所需要的微量营养成分,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物质,在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等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被形象地称为“维他命(vitamin)”,即维持生命的物质。
维生素的命名和分类
维生素的命名有3个方式:
1:
按字母命名,如ABCDE……与发现顺序相关;
2:
按特有的生理功能或治疗作用命名,如抗干眼病因子、抗癞皮病因子、抗脚气病因子等;
3:
根据化学结构来命名,如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等。
维生素的分类要追溯到1913年,McCollum和Davis提出,根据在脂肪或水中的溶解性把维生素分为两大类,即“脂溶性维生素”和“水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A、D、E、K。它们在食物中常与脂类共存,吸收过程需要脂肪的参与。如果摄入过多,可引起中毒;如果摄入不足,相应的缺乏症状出现缓慢;不能用尿负荷实验进行营养状况评价。
水溶性维生素:
包括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它们在体内有少量储存,其原形物或代谢产物可经尿排出体外。一般无毒性,极大量摄入时才会发生中毒反应;如果摄入过少,可以较快出现缺乏症状。
正确认识不同维生素
维生素种类很多,各种维生素的化学结构和生理功能各异。目前营养学界研究比较深入的维生素有14种,我们进行简要的介绍。
维生素A
又名视黄醇,抗干眼病因子。
作用:影响视神经、皮肤、免疫系统的功能。
获得途径:维生素A主要来源于动物肝脏、鱼肝油、禽蛋;维生素A原(类胡萝卜素)主要来源于深色蔬菜和水果。
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视黄醇缺乏时,球结膜干燥,暗适应时间延长,严重者发生“夜盲症”;皮肤粗糙、瘙痒,头发干枯;记忆力减退,心情烦躁及失眠;泌尿道结石等。
摄入大剂量时可引起急性、慢性中毒和致畸毒性。
小贴士:烹调加工和热处理有助于提高植物中胡萝卜素的释放,提高吸收率。
维生素D
又名钙化醇,抗佝偻病因子。
作用:主要参与钙代谢的调节。
获得途径:经常晒太阳是廉价且良好的获取维生素D的方式,食物中一般普遍含量较低,鱼肝油、高脂肪鱼类和鱼卵、动物肝脏中含量相对高一点。
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缺乏时主要引起儿童佝偻病及中老年人的骨质软化症和骨质疏松症。
小贴士:由于机体在皮肤中通过紫外线的照射可以合成维生素D,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维生素D不属于人体必需的维生素。
维生素E
又名生育酚。
作用:主要参与动物生殖功能,具有抗氧化、延缓衰老、保护红细胞完整性的作用。
获得途径:植物油、麦胚、坚果、豆类和谷类中维生素E含量较高;而肉类鱼类和蔬果中含量很少。
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维生素E缺乏症极为罕见,一旦缺乏可出现生殖障碍、心血管和神经系统损伤。
维生素E毒性相对较小。
小贴士:每日摄入维生素E800-1200mg时,会引起血小板粘附力降低,故手术前后应暂停大剂量维生素E。
维生素K
又名叶绿醌,抗凝血因子。
作用:主要参与凝血功能和骨钙代谢。
获得途径:苜蓿类植物和绿叶蔬菜含丰富的维生素K。
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缺乏见于未及时添加辅食的小儿,在健康人群中不常发生。
目前未见中毒反应的报道。
小贴士:合并胃肠道疾病长期采用完全肠外营养和长期服用抗生素时会造成维生素K缺乏,应及时补充。
维生素C
又名抗坏血酸。
作用:主要参与体内11种酶的功能,抗氧化,促进铁的吸收、转运和贮备,解毒,提高免疫力。
获得途径:主要来源是新鲜蔬菜和水果,如柑、橙、柚子、红枣、酸枣等。
摄入不足或过量的影响:缺乏时,常感疲劳,易感冒、咳嗽,抵抗力下降,牙龈经常出血,伤口难愈,舌头有深痕等。
维生素C毒性很低,很少出现明显的毒性反应。
小贴士:维生素C摄入过量可产生副作用,出现肾草酸结石,便潜血阳性,一过性高尿酸血症等。
B族维生素
包括B1、B2、烟酸、泛酸、叶酸、B6、B12、生物素、胆碱9种,主要以辅酶的形式参与体内多种合成和分解代谢过程,与能量释放以及血细胞形成等密切相关。
维生素补充剂,该不该补?
首先需要强调一遍:补充的前提,是摄入不足!均衡膳食 定期晒日光的成人无需另外补充维生素!
需要补充的人群
处于特定生理时期的人群,如:
1:
备孕期和孕早期的女性,推荐补充叶酸;
2:
3:
大多数老年人,推荐补充维生素D和钙。
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如:
1:
长期患疟疾的人,需要补充叶酸(维生素B9);
2:
患有严重肝病的人,应补充维生素K;
3:
肝肾功能不全的人,应补充维生素C;
4:
患有脂肪代谢障碍疾病的人一般会缺维生素 A,一定要去医院诊断,听医生的话来进行补充;
5:
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应补充维生素K;
6:
长期服用异烟肼的患者,应补充维生素B6。
其它人群,如:
1:
素食者由于不吃肉类食品,容易缺乏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需要额外补充;
2:
爱吃肉,很少吃蔬菜水果的人,要补充维生素C,因为维生素C基本都在蔬菜和水果里;
3:
吸烟及吸二手烟的人群,需要补充维生素C。
如何判断缺乏和补充?
大家可提前记录3~7天的饮食日记,请医生分析诊断缺乏哪些维生素。除了身高、体重、皮褶厚度以及一些生化检查外,WHO专家委员会建议特别注意以下13个方面的情况,即头发、面色、眼、唇、舌、齿、龈、面(浮肿)、皮肤、指甲、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中给出了“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平均需要量EAR”、“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对健康咨询者,建议达到RNI或AI即可,短期内如果补充则不可超过UL。对临床上已经出现了明显缺乏并有相应疾病诊断时,则按照疾病的诊疗指南,给予治疗剂量,并常规检测治疗效果。
服用维生素应该注意什么?
1:
最好饭后服用
对于水溶性维生素(如叶酸,维生素B、C),主要在人体小肠内吸收。饭前服用的话,很快会经过胃,进入小肠。但是在血液中浓度快速升高,从而不能完全被人体吸收利用,部分维生素就通过尿液排出体外;饭后服用的话,由于有其他食物,通过胃肠的速度就会变得缓慢,能被人体慢慢吸收,吸收利用率更高。
对于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A、D、E、K),必须溶于脂肪类食物才能被吸收,如果空腹服用的话,不能溶解,就没法被吸收。
2: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
维生素C不宜与维生素B12同用。维生素C会破坏维生素B12,同时还会增加铁剂的吸收量。
☆
服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阿司匹林等酶促药物期间,不要服用叶酸。否则,会促进叶酸的排泄,不利于吸收。
☆
维生素B6可降低左旋多巴的治疗作用。
☆
维生素C和维生素B1与氨茶碱、口服避孕药同服,会降低它们的药效。
均衡饮食是关键,盲目补充不可取;
如有疑惑多咨询,医学营养来帮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