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理论依据:《方剂学》、《中医病因病机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有人问我,中医除了养生之外,还能干什么?
我明确告诉他,能治病。而且是治一些西医束手无策的病。
来看一个经典的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患者,年35岁。大概是7年前吧,因为在秋天淋了一场雨,然后就出现了鼻子发痒,喷嚏连连的现象,鼻涕像清水一样流出来。
经过抗感冒治疗后,症状大大缓解。
但是,从那以后,每年的9到10月份,他只要一感风寒,立刻就复发,打喷嚏,流鼻涕,鼻子痒,鼻塞。
本来,这样的窘境在天凉的时候发生,平时只要注意保暖就会好一些。但是在就诊前的20天,没着凉,也没感冒,原因不明出现鼻子痒,喷嚏不断,鼻涕如清水一样外流不止。眼睛和咽喉发痒。这一下,患者觉得不行了,经西医针对性治疗无效后,赶紧转投中医。
刻诊,见脉缓,舌苔白,舌质淡。
医师揣度良久,写了一个配伍:麻黄、桂枝、干姜、制半夏、苍耳子、辛夷、徐长卿、乌梅各10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20克,荆芥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9克,每日一剂,水煎分服2次。
结果,药用4剂,症状大减。再用4剂,症状消失。此后,配合中成药调养,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这医案,我2008年,就是12年前,在《浙江中医》杂志上看到,收集起来。我在上面写了六个字:“小青龙治鼻炎”。
这个里头什么奥秘呢?我给你详细讲,希望你仔细看。
有的人啊,过敏性鼻炎特点鲜明,就像这医案里的患者一样,外感风寒,立刻就发作,鼻涕清、量大,如水。这个情况要考虑“外寒内饮”。什么叫做“外寒内饮”啊?就是说这个人啊,本来就脾肺气虚,不能运化水湿,于是化作痰饮之邪。这个痰饮之邪,没事儿的时候,就在身体里藏着,不碍事。但是这类人脾肺不足,体表的卫气就不强,于是容易感风寒。只要一感风寒,体内潜伏的痰饮之邪就被“引动”上来,然后直接向上窜,窜到肺。鼻窍乃肺之所系。所以这时候,痰饮就以大鼻涕的形式流出来。
你看医案中这个患者,7年前一场大雨,让他始终未曾痊愈。这说明他脾肺不足,卫气虚弱。后来,一到九十月份天亮的时候就犯鼻炎,流清鼻涕,这显然是外寒,引动了他的内饮。
这个时候怎么办?医案中用到的配伍,其实就是小青龙汤配伍化裁。小青龙汤,为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头记载的方子,主要功效就是外散风寒,内化肺饮。基本配伍就是麻黄、芍药、细辛、干姜、甘草、桂枝、五味子和半夏。其中,麻黄、桂枝实卫气、散表寒。干姜和细辛温化肺中痰饮,半夏燥湿化痰。五味子和白芍敛肺养阴,防止辛燥药物伤正。医案中,不过是加入了能通窍的苍耳子、行医,以及祛风、抗过敏的徐长卿、乌梅、荆芥、防风。这就是基本意图。
所以你看,张仲景在一千八百年前创制的配伍,如今依然有强大生命里和临床价值,对部分西医束手无策的过敏性鼻炎,起到治疗作用。当然,这背后,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对过敏性鼻炎症候的准确辩证,对病因病机的精深把握,和对药理药性的深刻理解。
回到开篇我提到的问题——中医除了养生,还能干什么。
我说,只要理解了中医的实质,你会发现,它会广泛用于疾病治疗的各个领域。只不过,你需要读懂它背后的思维、意图,以及对疾病的独特理解。这些都是现代医学所不具备的,是需要我们钻研才能理解的。
当然,只要你领悟到它的实质,你会发现,中医传统文化,是那样的博大精深、妙趣横生。
文中配伍,普通读者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借鉴。细辛有一定毒性,必须严格控制用量。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