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罩,是一种卫生用品,过滤进入口鼻的空气,保护人体
传染病流行时,在粉尘等污染的环境中作业时,戴口罩具有非常好的防护作用
世界上,最先使用口罩的是中国
古时候,宫廷里的人为了防止粉尘和口气污染而开始用丝巾遮盖口鼻,如《礼疏》载:“掩口,恐气触人。”和《孟子·离娄》记:“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
13世纪初,口罩只出现于中国宫廷
侍者,为防止气息传到皇帝的食物上,使用了一种蚕丝与黄金线织成的巾做成口罩
19世纪末,口罩开始应用于医护领域
德国病理学专家莱德奇,开始建议医护人员使用纱布罩具,以防止细菌感染。
20世纪初,口罩首次成为大众生活必备品
席卷全球的西班牙流感,夺走了约5000万人的生命,普通人群被要求用口罩抵御病毒。
2003年,口罩的使用和普及达到新高潮,一场“非典”几乎令口罩一度脱销,各大药店门前排着长长的队伍,人们争相抢购口罩。
口罩作为保护我们呼吸系统的过滤屏障,可有效预防传染病。合理选择并正确佩戴口罩很有必要。
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过滤效率较低的棉布口罩;一类是过滤效率稍高、无纺布材质的一次性医用口罩;一类是过滤效率较高的防护口罩。
棉布口罩
一种机械式的过滤口罩,通过棉布的层层阻隔来发挥过滤作用。棉布口罩的过滤效率最低,只能对头发丝那样粗的颗粒物有一定阻挡效果,但其保暖性和舒适性最佳。
一次性口罩
以无纺布为主要材质,过滤效果比棉布口罩稍高一点。
名称上没有“防护”“外科”字样的医用口罩都是普通级别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该级别口罩不要求对血液具有阻隔作用,也没有密合性要求,对于极细小的颗粒物,一次性口罩的防护效果是不如防护口罩的。因此仅用于普通医疗环境佩戴使用。但可以用于较大的颗粒物,比如防粉尘、花粉、飞絮。
一次性医用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
医用外科口罩用于飞沫隔离的防护,在感染性疾病科以及发热门诊等需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它分为3层,外层有阻水作用,可防止飞沫进入口罩至其内部;中层有过滤作用,可阻隔空气中大于5μm颗粒,过滤效果≥90%;近口鼻的内层用以吸湿。但医用外科口罩对颗粒的过滤效率有限,且多为长方形设计,与面部的密合度不如医用防护口罩那么严密。
医用外科口罩
防护口罩
医用防护口罩即大家常说的N95口罩,医用防护口罩对非油性0.3μm颗粒的过滤效率大于95%,医用防护口罩与佩戴者面部具有良好的贴合性,可过滤空气中的微粒,阻隔飞沫、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的污染物,对非油性颗粒的过滤效率可达到95%以上,是应对空气传播疾病常用的个人防护用品。
防护性高了,同时口罩的透气性和吸湿性也随之变差,这就意味着其佩戴的舒适性降低了,佩戴的时间就不能太长。
医用防护口罩
对于非高风险职业人群的普通大众,不一定非要戴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也可以阻挡大部分粘在飞沫上的病毒进入呼吸道。
2.一次性医用口罩佩戴时,要将折面完全展开,将嘴、鼻、下颌完全包住,然后压紧鼻夹,使口罩与面部完全贴合。还要注意一次性口罩有里外之分,浅色面有吸湿功能,应该贴着嘴鼻,深色面朝外。要检测口罩是否与你的面部做到严丝合缝,方法很简单,深吸一口气,然后快速地吹几下气,就能发现你的鼻侧、嘴侧是否漏气了。
3.佩戴口罩之后,尽量不要触摸口罩。如果必须触摸,则在触摸前和触摸后都要记得洗手。
4.摘口罩的时候,尽量不要触摸口罩的外侧,摘下口罩后记得立即洗手。
注意事项
佩戴口罩应注意专人专用原则,如果随意交换使用,可能导致交叉感染等后果。
不反复使用原则,一次性口罩则更需每天更换,不可重复使用。
对于可重复使用的棉质口罩,应注意及时清洗,并放置阳光下曝晒消毒。使用过的棉质口罩会吸附细菌、灰尘,随意揣在口袋中又会接触不同的污染源,如不经清洗再次佩戴,极有可能引发呼吸道感染。
3岁以上儿童可以选择戴纱布、棉布口罩,因为这类口罩对灰尘过滤能力比较好,同时也比较舒适、透气,比较适合孩子佩戴。此外,要注意多摘下口罩、呼吸新鲜空气,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其是哮喘患者、老人、儿童,长时间佩戴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
二、原来戴口罩也有讲究!这些误区如果不知道就白戴了
天气一冷,小风一刮,小西恨不得把自己包成个粽子,这两天,出门的“标配”大概是这样▼
围围巾、戴口罩
再裹紧我的小棉袄
这样一定能保暖了吧!
小西全副武装来到单位
却被同事严正劝告
“戴口罩是不能抵挡住寒气的”
这是怎么回事呢?
戴口罩防寒不科学
事实上,口罩的取暖效果不仅不好,还可能使人体免疫力降低。
这是因为,人的鼻黏膜内有着丰富的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网络,血液循环非常活跃,对吸入的冷空气有天然加温作用,而且人的鼻腔管道十分曲折,大大增加了鼻黏膜的面积,使得加温作用进一步增强。
由于加温作用,人体吸入的冷空气经过鼻腔管道进入肺部时,已经接近于人的体温。
然而,如果戴上口罩,从体内呼出的空气会在口罩上遇冷变成水,一方面,会让脸觉得更冷,另一方面潮湿而相对不卫生的环境也不利于口鼻部位的健康。
如果整天戴着口罩,人体会对口罩产生依赖,鼻腔及整个呼吸道得不到锻炼,免疫力会慢慢下降,稍受风寒就易感冒。
所以,冬天整天“口罩不离嘴”,其实对健康不利。
戴口罩还有这些误区
不知道口罩就白戴了↓↓
误区一:该戴的时候不戴
戴口罩防不了寒,并不是说可以放弃口罩了。流感高发季、雾霾天、沙尘天、生病及去医院看病时,都应该戴上口罩。在冬天,免疫力较低的老年人、体弱多病者最好戴上口罩。
误区二:一味追求防护效果
听说套头的口罩比挂在耳朵上的防护效果好?专家表示,这种口罩密闭性确实更胜一筹,但更适合锅炉工、化工厂等危险作业时使用,孕妇、小孩和有呼吸系统、心血管疾病的人,不建议带这种口罩。
误区三:长时间佩戴
密闭性较好的口罩长时间佩戴,会影响呼吸功能,易产生胸闷等不适。佩戴最好不要超过2个小时,半小时左右就应该摘下来换换气。
误区四:咳嗽、喷嚏不摘口罩
咳嗽或打喷嚏时,呼出的大量热气和唾液会弄湿口罩,其阻隔病菌的作用会降低,防护性变差。建议将口罩摘下,咳嗽或喷嚏后再佩戴。
误区五:戴完乱放
口罩戴了4-6小时候就会聚集很多病菌。一次性口罩戴完就扔掉;其他口罩用完最好折叠好放进干净袋子里,口罩每天都要洗,放在阳光下晾晒。
误区六:戴口罩跑步
由于户外运动时对氧的需求量比平时大,而口罩可能导致呼吸不畅,甚至脏器缺氧,产生十分严重的后果。
冬季如何正确防寒保暖
那么,避开冬季防寒误区,我们该如何保暖呢?
注意颈部保暖
衣服的手脚部位不可缚紧,以免影响到末梢血液循环而引起冻疮、冻伤等。
另外,颈部保暖还能预防颈椎病。所以,舍弃那些领口过大的打底衫和针织衫,套上高领衫,裹上厚厚的围巾,才是冬季养生之道。
温水刷牙
人的牙齿在35-36.5摄氏度的口腔温度下能进行正常的新陈代谢。若经常给牙齿骤冷骤热的刺激,会引起牙髓出血和痉挛,甚至导致牙周炎、牙龈炎等病症。
因此用35摄氏度左右的温水漱口,有利牙齿健康,也更利于清除齿缝内的食物残渣和细菌,达到护牙洁齿、减少口腔疾病的目的。
热水泡脚
睡前用55-70摄氏度的热水泡脚,可以舒筋活络,加速血液循环,既解乏,又有助于睡眠。对于冻疮患者尤其有好处。
温补食物不可少
食物也是最快可以让身体感到暖和的一招,尤其是热腾腾的饮食。
如含高蛋白质的热牛奶、温补功效的红糖姜茶,或是西洋的迷迭香茶、肉桂茶,都是取暖的好来源。
规律运动
提高自己的抗寒能力,运动是最好的方式。运动可刺激肌肉、加快血液循环,提升免疫力。持续规律的运动习惯,可让怕冷者的体质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