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多事之秋”宜保持心态平衡

  宋代养生家陈直说:“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老年人何以如此秋愁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天人相应”说。在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人类依赖自然界而得以生存,而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秋季是暑寒交替之季,秋寒逼人,草木凋零。那些素来缺少亲友关照,生活条件比较困苦的老年人触景生情,不免会发生哀叹人生迟暮的悲伤心理。

  第二,“生物节律紊乱”说。现代医学认为,秋愁、悲秋或苦秋,在一定程度上与老人生物节律紊乱密切相关。在人的大脑中,有一个似碗豆大小的腺体——松果体,它所分泌的松果体激素有影响人体的时间生物效应。这种激素的分泌主要受年龄的影响。在青少年时期,松果体的分泌量最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人老了之后,松果体萎缩,激素分泌量就下降到极点,致使老人睡眠时间短促、熟睡程度差。人的机体在经历了酷暑的煎熬,进入秋凉之后,正处于生理性休整阶段,一般人都有疲倦困顿、昏昏欲睡的“秋乏”现象,需要通过增加睡眠来积极调整和协调身心,休养生息。老年人却因生物节律紊乱,无法更多地睡眠,以致产生精神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抑郁寡欢等症状。

  第三,“温差刺激”说。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寒暖气流交替往来,气温骤升骤降。为适应外界温差的剧变,人们可以通过“行为调节温度”和增减衣服等手段来调节。除此之外,一般人还可通过大脑中的下丘脑发出指令,主动调节全身的血流、体液,以保持机体的恒温状态。相对而言,老年人因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对外界环境的反应灵敏度不高,往往来不及采取“行为调节温度”手段。加之老年人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改变、体液总量减少,使机体体温受外界干扰的程度较常人要严重得多。从而影响到老年人身心的协调,使其难以保持稳定的精神状态。

  第四,“秋燥影响”说。我国传统医学认为,秋属金,其气燥;燥为阳邪,易耗津液;津液损耗则肺气虚;肺气虚则疲倦气短、头昏乏力、食欲不振。老年人更易受秋燥影响,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抵抗力、耐受性下降,心境不宁,生出悲愁情绪。

  由此可见,秋愁是老年人对外界干扰所作出的一种不良精神反应。这种不良情感刺激,将导致老人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失调,阴阳失去平衡,进而危及机体的健康。

  “多事之秋”并非不可抗拒。老年人在秋季应保持心态平衡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切不可为秋的苍凉、肃杀之气所惑,自寻烦恼。这一点,特别需要得到家人的关怀和理解;保持起居、饮食有常的生活习惯;适量采取一些耐寒锻炼措施,增强机体对多变气候的适应能力;参与一些有益于愉悦身心的娱乐活动,安全地度过“多事之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多事之秋”宜保持心态平衡  多事之秋  多事之秋词条  心态  心态词条  平衡  平衡词条  保持  保持词条  
养生

 ​吃饭时间错误 还不如不吃

最佳早餐时间:起床后20分钟专家说:一般来说,起床后20~30分钟再吃早餐最合适,这时人的食欲最旺盛,消化吸收状态也在最佳水平。早餐前最好摄入至少500毫升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