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治然 4天前
痤疮又叫青春痘、面皰或粉刺、毛囊炎,是由于毛囊及皮脂腺阻塞、发炎所引发的一种皮肤病。青春期时,体内的荷尔蒙会刺激毛发生长,促进皮脂腺分泌更多油脂,毛发和皮脂腺因此堆积许多物质,使油脂和细菌附着,引发皮肤红肿的反应。由于这种症状常见于青年男女。痤疮是美容皮肤科的最常见的病种之一,除儿童外,人群中约有80% -90%的人患本病或曾经患过本病(包括轻症在内)。
—、痤疮发病原因
引起痤疮发病的原因较多,发病机制也较复杂,主要同下列因素有关:
雄激素过多,导致皮脂分泌率增加;例如:口服含溴、碘制剂、皮质激素等药物或使用含此类药物的化妆品,可引起或加重本病。
皮脂分泌调节的失控:皮脂分泌和排泄亢进;皮脂组成异常;毛漏斗和皮脂腺排泄管内常有细菌繁殖;毛漏半部角化异常。
毛囊、皮脂腺过度角化与皮脂腺腺体增生。
微生物的增多与聚集。
炎性介质启动炎症。
遗传。
环境因素。
痤疮分类:环境过敏性粉刺;压力表现性粉刺;荷尔蒙反应性粉刺。
祖国医学早在《内经》中有"痤疮”之记载,《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日:"劳汗当风,寒薄为皱,郁乃痤。”张介宾注日:“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鼓,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形小节,是名曰痤。”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中更道:"时月寒凉,形劳汗出,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液遂凝,蓄于玄府,依空渗涸,鼓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英而瘦(疑为“痤”)于玄府中,俗曰粉刺,解表已,玄府谓汗空也。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形小而大,如酸刺枣,或如按(疑“豌”)豆,此皆阳气内郁所为,待耍而攻之,大甚出之。
这与现代皮肤病学所论痤疮与青春期雄激素增多,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多,同时使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过度,皮脂瘀积于毛囊形成脂栓(此即中医所谓因青春期“相火炽甚”,“阳气内郁”,“脂液遂凝,蓄于玄府”),同时,皮脂被毛囊中存在的痤疮棒状杆菌分解(中医所谓"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生成游离脂肪酸。后者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致使毛囊壁损伤破裂,毛囊内容物进入真皮,从而引起毛囊周围程度不等的炎症反应(“鼓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化脓而形成脓肿(中医所谓"痤谓色赤,脂愤内蕴血脓”)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可谓不谋而合。
古今资料表明,引起痤疮的病因主要与外邪、饮食、血热、湿热之邪为患有关,其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肺经:邪袭腠理,肺为娇腑,易受外邪侵犯,劳累汗出当风,迫于肌肤,正邪之气相搏,闭阻卫阳之气,卫气郁滞则脂液津血运行不畅,蓄于玄府,发为痤疮。邪热本为阳热内盛之躯,又嗜烟酒,久则生热,邪热郁于肺中,皮毛为肺所主,而鼻属肺,肺经郁热熏蒸肌肤,血热壅滞毛窍而成。
胃经:胃肠湿热 过食辛辣、炙應之品,湿热内生,结于肠胃,肺与大肠相表里,肠胃热盛,腑气不通,移热于肺,上熏滞于肌肤毛窍,瘀久生毒,痤疮乃发。
脾经:脾失健运 思虑、劳累过度损伤脾气,运化水湿功能失职,致湿无出路而聚于体内,郁久化热生痰,湿热挟痰,凝于肌膜毛窍而发痤疮。
二、治疗方法
外用;内服;压出痤疮;脱氢皮质醇荷尔蒙注射;皮肤磨皮清洁治疗、氨基磨皮术等多种方法,但是不可避免的就是复发问题,而采取三联疗法不但可以避免复发,而且还能加速愈合,使患者早日康复。
三联疗法:
首先,耳背放血:即是在耳背找交错的毛细血管点刺放血尤其以董氏奇穴的金耳穴(金属肺主皮毛),和木耳穴和耳垂部位为主,放血量越大越好,一般3~7天一次,3~7次痊愈。如果是疤痕、囊肿、脓疱,配合制污穴放血。
其次,挑治背部反应区:让患者伏椅背上,撩起其后衣,充分暴露背部。用手掌在背脊两侧第1~7胸椎的两旁各开0.5~3寸摩擦数次,然后寻找反应点。此点有的类似丘疹,稍突起于皮肤,呈灰白色或棕褐色、暗红色、浅红色,压之色不褪,一般上面长着和其他部位不一样的毛。对此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食指固定其两侧,右手持三棱针,挑破表皮,使点翻起,挑断皮下部分纤维组织,可有少量血液或无血液流出,然后用创可贴覆盖创口。每次挑3~5个反应点,5~7天挑一次。一般挑3~7次愈(瘢痕体质的患者,在治疗之前要制污穴放血,调理先后天功能后才能施术)。
最后,驷马穴埋线,取双侧,用2/0羊肠线或蛋白线每段2cm斜向上成45°角埋进穴位,15~20天1次,一般3~4次愈。痤疮根部色黑配合血海,胃肠功能失调配合曲池丰隆,注意力不集中配太溪、肾关、太冲等。
首先,放血见效快效果好,一般1~3天就可以看到脓疱凹陷,痤疮消退,其次,挑治截根,后背两肩胛骨之间正是人的面部投影,所以在此处做文章事半功倍。最后,驷马穴埋线,驷马穴在胃经,瘗疮的原因大多是因为胃经病变而来,驷马穴在董氏奇穴解剖有肺总神经,肝之分支神经,所以可以治疗所有皮肤病,对于痤疮远期疗效更好。
以上三联疗法,用来治疗各种类型的瘗疮,都取得了满意疗效,另外,该法简单易学,可以复制,但是必须要注意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三、禁忌、注意事项
精神、心理因素很重要:不要患了痤疮就悲观,要乐观自信,坚持积极、合理的治疗。
饮食方面:要注意"四少一多”,即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葱、蒜等),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植物油等),少吃甜食(如糖类、咖啡类),少吃"发物”(如狗、羊肉等),适当吃凉性蔬菜、水果,以免过量而引起胃病。
生活方面:最好不吸烟,不喝酒及浓茶等,活动性、炎症性痤疮(如丘疹、脓疮)
患者要少晒太阳,避免风沙,太冷、太热、太潮湿的场所也对瘗疮不利。避免熬夜。
四、案例
案例一:高杰,男,20岁,市重点高中学生,于2009年5月16日来诊,面部两颊粉刺密布,个别成脓疱,底红尖部白,额头有少许炎性粉刺,平时喜食辛辣食物,体质好,饮食二便正常,舌尖红,苔薄黄,脉数有力。治疗:耳背放血,患者耳背细络明显,放血量较大。背部反应区挑治4点。驷马穴埋线(双侧)、血海穴埋线。嘱:禁止吃辛辣。不要用手或其他东西挤压疮疹。5月23日二诊,座疮消退明显,继续刺血,挑治3点。5月30日三诊,面部看不见有新生座疮迹象,只有少许没有完全消退,颜色变淡,继续三联疗法放血,挑治3点,埋线驷马。结束治疗,随访至今未犯。
案例二:唐某,女,28岁,曾在我诊所帮忙,后在我市医药公司工作,2007年5月12日来诊。面部痤疮密布,底色暗紫,反复发作十余年,月经正常,饮食佳,便秘。太息。脉弦,舌淡青,苔薄白。治疗:耳背放血,3天1次,挑治每周一次,每次挑3~5点,埋线驷马,太冲、血海,15天1次。嘱:薏米熬粥日一次。连续2月,面部再无疮疹出现。随访至今面部光洁!
金耳穴位于耳壳背之外缘上端,相当于耳穴肺区:木耳穴位于耳后上半部横血管之下约三分。驷马穴分驷马上中下三穴,人体直立,两手下垂,中指尖所至之处向前横开三寸取驷马中;直上二寸取驷马上穴;直下二寸取驷马下穴。肾关穴位于胫骨内侧,去膝关节四寸即阴陵泉穴下一寸五分。
文章节选自《国医经验录》,作者:郭治然,辽宁省盘锦市兴隆台区徐景荣个体中医诊所。图片来源于沙沙野官网,由海上杏林寻珍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