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121 期
作者 / 萧家琅 吉安专区人民医院针灸室
作者 / 萧家琅
吉安专区人民医院针灸室
去年本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三期同学在我院实习时,交流过很多临床经验,“羊毛疔”挑刺法就是其中之一,为了挖掘和发扬祖国医学,吸取民间有效经验,特将这一疗法结合临床上应用一例报道如下,以供研究参考。
本症多为感冒诱发,或暴热饮食而作。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初起头痛全身作痛,有发热或不发热,胀甚突然发生腹痛,痛多在上腹和腰背部。本症痛的特征:胃脘痛如刀绞(与胃痉挛相似),腰背胀痛,甚则有腰椎欲折之势(像负千斤石似的),其他如肩膀酸胀,极感疲倦,如医治不及时,危重的可能一二小时乃至一二日致死。
检查本症,除了鉴别其痛征外,主要取决于“羊毛疔”的有无。羊毛疔与普通疹子相似,多出现在心窝以及腰背两旁,个别有出现在四肢的肘关节和膝关节以上。疹子顶端稍带黄白色透明点。疹子有现于皮肤表面,也有隐现在皮内。在皮内者,可用手电筒(农村有用清油灯盏)在黑暗处向皮肤照射(照射时以一手掌遮盖在手电筒光上,观看疹子则从光下斜视)即可发现上述小点。疹子的数量最常见的一至五个,最多不超过十个。疹子排列不一,一般在上腹部多直行,越近剑突疹子越大,越下越小,隐隐欲现。腰背以横行排列者居多。疹子出现于上腹部者,病情轻预后良,现于腰背者多险症,根据有经验者谈,疹子少的容易治疗,疹子多的如七颗呈圆圈状的排列,名之曰“七星赶月”,预后不良。
挑刺手法,一般比较容易操作。当发现疹子后,即用手持消毒大号缝衣针(三棱针也可以),针对疹子以30-45角度,刺入二分许,旋即将针尖向上挑起,当针尖退出一分许左右时又向上挑,这时就可以看到有白色蚕丝样的纤维附着在针尖上,随即用力一挑,目的在于将附着针尖上的纤维(本文原文都是繁体字,原文这里是“纖維”,小便却不认得这两个字,为了一字一字敲打这篇文章,更是为这两字可费了好多时间去查,原来竟然是纤维,着实让小编汗颜啊!)挑断。挑断后再进行如上法挑第二次,如是反复四五次以挑出更多的纤维为度。(这种纤维俗称羊毛,谢观:中国医学大辞典有载羊毛疔视其前心坎后背心有红点如疹子者,先用银针挑破,取出羊毛。)经验介绍一般应选向上的或最大的一个疹子先挑刺,挑完一个再挑第二个,直到胀痛消失或大减为止。
附治疗验案一例
患者:朱某某,男,24岁,吉水县人。吉安专区民警对。1956年6月17日开始有腹疼,经内科药物治疗痛稍缓和,21日痛又加剧,便闭、干呕,上午服中药未见好转,下午6点起腹痛加剧,来院急诊内科处理。检查:体温37.5度,脉搏60至,左上腹有压痛,下腹不痛,剧烈腹痛约二三分钟发作一次。心搏听诊缓慢,肺无异,化验:白血球8.700,中性74%,淋巴24%,大单核2%。当由西医给以吗啡注射和内服止痛剂,疼痛如前。
半小时后仍改用针灸治疗,又检查脉象沉迟而细,患者双手紧按呼痛。针灸取穴:内关、公孙,左右同施,以抑制手法转念约2分钟久,置针后痛渐减,约五六分钟痛已止,乃留针一刻钟,出针后留门诊观察,不料在针后一小时半腹痛复发。此时询得患者既往有挑“羊毛疔”史,当预检查发现上腹部有疹子数点,隐现于皮内(检查方法如前述)。随照法用三棱针刺入,针一挑患者即呼痛快,一疹未挑完,疼痛减去大半,连挑第二疹子痛止矣,待五疹挑完后,患者静静欲睡,仍留门诊观察两个小时不痛,乃返对就寝,近年未发。
笔者按:“羊毛疔”民间又称羊毛痧或羊毛疹,在本省峡江县和新喻县农村中有叫“猪毛瘟”者,也同此症,是广大农村常见的一种疾病,介绍这一治疗方法的是一位来自农村行医多年的中医师,他亲手治疗过数十例羊毛疔患者,无不手到病除。这次在我院治疗一例,虽然通过针灸疗法治疗收到了暂时镇痛的作用,但总不及挑刺疗效迅速,足以证明这一流传民间的简单疗法,是有它一定的价值。在旧社会能够认识和掌握这一治疗方法的只有劳动人民,它和针灸疗法一样一向被我国医学界所忽视。今天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正确的贯彻了中医政策,几年来的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先后受到重视,为人民解除了不少痛苦。不可否认这种挑刺法也属于针刺范围,是一种简而易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限于我们实际案例太少,但愿通过这一介绍,引起更多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