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中医学院彭静山教授首创“眼针疗法”,在临床上擅用各种针法治病,有显著疗效。于此介绍他对高血压和面瘫的针刺经验,以飨读者。
一、降压十法
1、人迎洞刺:又名窦刺,其穴在颈外动脉窦处。令患者仰卧,头部低位。先用手按压之,如感眩晕,则不宜针刺。针刺时,左手指固定其下动脉,右手持1.5寸针刺在动脉壁上,以针后针柄微颤为度,不用手法,10秒钟后出针,留针最长不可超过2分钟。可用于原发性高血压病,还可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石症、胃痉挛。
2、膈俞皮内针:找准穴位,双侧各埋1号皮内针,可留7天。适于体胖、畏针者,但取穴必须准确。
3、耳后降压沟络刺:在对耳轮后面上1/3处有静脉可见,以三棱针点刺出血如豆许。用于高血压急症。以上三法均可在针后10秒钟降压。
4、太渊脉刺:用2寸针刺于桡动脉寸口部位,不用手法,以针柄微颤为度,不动可微提针柄调整。
5、眼针降压:刺心、肝二区。
6、鼻针降压:取印堂、素髎,用5分针以45°角斜刺。以上三法可在5分钟内降压。
7、太冲泻法:刺太冲穴,用提插泻法,适于肝阳上亢、眩晕较重者。
8、合谷透后溪:手掌侧置,用3寸针由合谷透刺后溪,得气后用捻转泻法,透天凉更佳。适于高血压而便秘尿黄、口燥舌干、食欲不振,内有郁热者。
9、三里降压:体质虚弱,有胃肠疾患而兼高血压者,刺足三里用补法。
10、石门降压:多用于妇女,任脉偏盛,胸腹胀满、经闭赤白带下者。
高血压的兼症治疗,眩晕者用侠溪、上廉,失眠加行间、神门、肝俞,头痛加太冲透涌泉、盲俞。肾虚阴亏配太溪、肾俞,阳虚灸关元、气海、命门。
二、面瘫十法
1、甩针挂钩法:用5寸长针,由患侧颊车穴进针,由深而浅,针尖至口角。左手在距针尖5分处按压皮肤,右手捏住针柄向一个方向旋捻几下,猛力向外一甩,使面颊堆累皱缩,口唇及颜面渐趋正向。外甩5~10次后将针掣出,如针尖上缠有肌肉纤维则效果更好。也可向外甩数次,将针向耳部拉紧,令患者手提针柄20分钟许。
2、三睑疗法:(1)落睑法:在完骨与翳风之间寻找压痛明显处,以1.5寸针向眼球方向刺入1寸许。如取穴准,针刺角度正确,不能闭合的眼睑可立即闭合。(2)点睑法:上眼睑麻痹不全,可用5分针,以左手按紧上眼脸,右手持针以15°角边刺边退,似用针划,不可深刺,勿令出血。点刺后,眼睑也可立即闭合。(3)穿睑法:上睑麻痹或痉挛,久治不愈时,用1.5寸30-32号针,刺入上眼脸中层,留针5分钟后慢慢拔出,勿令出血。针后可感眼睑松快,且可微闭。但此法难度大,仅适合其他方法屡治不瘥的重症。
3、口唇点刺:口喝日久,咀嚼不便,食物滞留齿外,流涎不止者,按紧口唇,用小三棱针在患侧上下唇轻轻点刺,出血少许为度。
4、口腔泻血:眼睑可闭,但口喝久不恢复者,用三棱针浅刺口腔粘膜,针针见血,并加以刮压,出血多些为好。吐净瘀血,不必嗽口。
5、两点四围:病情较重而久治不愈者,可针患侧四白、翳风二穴(谓之两点),宜用补法;再由地仓透人中,人中透健侧地仓,健侧地仓透承浆,承浆透患侧地仓(谓之四围),对治疗口歪疗效甚佳。
6、眼针:5分30号针沿皮刺入,针眼针上焦区,留针5分钟。对新病、小儿面瘫效显。
7、交经缪刺:病久者可在健侧面部、眼上及唇下选3~4穴;用泻法刺之。
8、梅花针:隔日叩打患侧1次,手法要轻,可用于患侧面部感觉迟钝者、针刺效果不显者。
9、循经取穴:病在膀胱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可取申脉、金门、光明、地五会等。如在大肠经、胃经、小肠经、胆经循行部位较重者,选用频车、地仓、太冲、颧髎、大迎、阳谷、侠溪。
10、调整经络法:测定十二经井穴旁的知热感度,或测定十二经脉原穴,辨明经络虚实。一是埋皮内针于虚侧背俞穴,一是针刺病变之经脉的穴位。此法适于久治不愈者。
版权声明
本文由北京普华永昌经舍书屋摘录自《当代中国针灸临证精要》(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校对:单老师、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