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问道:我听说天属阳,地属阴,日属阳,月属阴,大月和小月合起来三百六十天而成为一年,人体也与天地日月相对应。但是人体的经脉分为三阴三阳,和天地阴阳之数不相符合,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地阴阳的范围,极其广泛,事物的阴与阳是相对的,在具体运用时,经过进一步推演,则可以由十到百,由百到千,由千到万,再演绎下去,甚至是数不尽的,然而其总的原则仍不外乎对立统一的阴阳道理。天在上覆盖着一切,地在下承载着一切,天上的阳气下交,地上的阴气上迎,阴阳相互交通,才能产生万物。天地之间,万物初生,未长出地面的时候,叫作居于阴处,称之为阴中之阴;
若已长出地面的,就叫作阴中之阳。阳气是万物发生的动力,阴气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所以万物的发生,是借着春季气候的温暖;万物的滋养壮大,因于夏气的炎热;
万物的收成,因于秋气的清凉;万物的闭藏,因于冬气的寒冷。如果四时阴阳失序,气候无常,天地间的生、长、收、藏的变化就要失去正常,一切生息就要停止了。这种阴阳变化的道理对人来说,也有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推测而知。
黄帝说:我愿意听您讲讲三阴三阳的离合情况。岐伯说:人面向南方而站立,前面就是南方,在自然界,南方为阳,北方为阴,人与天地相应,所以人前面阳气广大,因此叫作“广明”;
相对而言,人的后面为阴,而人背后是太冲脉所经过的部位,所以把后面叫作“太冲”。太冲脉所起始的地方,叫作少阴。在少阴经上面的经脉,名叫太阳经,太阳经的下端起于足小趾外侧的至阴穴,其上端结聚于眼内角处的睛明穴,因太阳经为少阴经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再以人身上下而言,上半身阳气旺盛属阳,称为广明;
身体以下属阴,称为太阴经。太阴经前面的经脉,名叫阳明经,阳明经的下端起于足大趾侧次趾之端的厉兑穴,因阳明经是太阴经之表,故称为阴中之阳。厥阴经为里,少阳经为表,故厥阴经之表为少阳经,少阳经下端起于足四趾外端的窍阴穴,因少阳居厥阴之表,故称为阴中之少阳。
因此,三阳经的离合,分开来说,太阳主表为开,阳明主里为合,少阳介于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是各自为政,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不能相互背离,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阳。
黄帝说:我想再听您讲讲三阴经的离合情况。
岐伯说:在肢体外侧的经脉属于阳经,在内侧的为阴,所以在里的经脉称为阴经,人体上下分阴阳,那么上半身为阳,下半身为阴,而在上下之中的部位,也应当属于阴。冲脉在下,在冲脉之上的脾经,称为太阴经。太阴经起于足大趾之端的隐白穴,称为阴中之阴。太阴的后面,称为少阴,少阴经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称为阴中之少阴。少阴的前面,称为厥阴,厥阴经起于足大趾之端的大敦穴,
由于两阴相合而无阳,厥阴又位于最里,所以称之为阴之绝阴。因此,三阴经之离合情况,分开来说,太阴为三阴之表为开,厥阴为三阴之里为合,少阴位于太、厥表里之间为枢。但三者之间,不能各自为政,而是相互协调、紧密联系的,是不能相互背离的,所以合起来称为一阴。
阴阳之气,在十二经脉中有规律地循环流动,只有在内的气正常运行,才能保证在外形体健壮,也只有在外的形体强健,才能保证气聚合而不离散,这就是阴阳离合、表里相成的缘故。
学习中医感觉吃力?临床效果不稳定?交流时心里有货说不出?
为什么四处求医却不得愈?不用急,我们针对方药,针灸,正骨技术进行科普,让每个圈友都有收获。
爱好中医养生,方药,针灸推拿正骨的朋友,在这里将得到技术提升,治病求医的都少走弯路!进圈学会中医全科知识,
点击图片下方《中医方药针灸正骨交流营》进圈,现在购买我的付费专栏的朋友也可以免费进入圈子交流。进入圈子后所有内容永久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