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杨继洲针灸“下手八法”

杨继洲是明代著名的针灸学家,集历代针灸之大成而撰述己见。其对针灸学承上启下的贡献很大。现将学习其“下手八法”的体会简述如下。

杨继洲结合自身的医疗经验,总结了针刺的“揣、爪、搓、弹、摇、扪、循、捻下手八法”。下手八法实际上介绍了进行针刺前的准备,它包括病人接受针刺治疗的正确体位、取穴原则、辅助手法等内容;下针后的几种最常用的补泻方法,并强调了催气、守气和气至病所的重要性,还阐明了出针的补泻原则和方法。

一、针刺前的揣与爪法

揣与爪法是针刺前必须要做的准备措施,也是进针的辅助手法。

揣有思考、推求、揣度的意义。《灵枢·外揣》:“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者,不失阴阳也。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这就告诫我们,揣穴必须首先治神以辨明疾病的阴阳性质,而后在相应的经络上揣寻所要取治的输穴。其穴如果是“痛输”,切之必有验见,如果是治病的要穴,切之其病痛若减或若失,亦有验可见。从而也就证明了取穴是正确的,并可得而刺之。假如所取的穴位在揣时有异常感觉或瘢痕,又当依据情况另作刺法。

值得一提的是,揣法还可作为验证诊断准确性的参考,从而防止误诊误治。《灵枢·外揣》指出:“故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其所谓司外揣内者,即是从观察体表所主部位的征象,而推求、探测内脏的变化;反之亦可从内以求外。此虽属切诊的范畴,但在下针之初却可作为治疗前的一种诊察验证手段,这在临床诊治中是有其一定意义的。

揣穴当恪守“不失阴阳”的原则。一般说来,凡点穴治病,应该取阳部筋骨间的溪谷以治阳,取阴部郄腘间的动脉应手处以治阴。对于揣穴后,针刺的深浅,《难经·七十一难》”指出:“针阳者,卧针而刺之;刺阴者,先以左手摄按所针荣俞之处,气散乃内针。是谓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也。”由此可知,揣穴与刺法,以致于针刺的深浅均是有一定法则的。

针刺时,病人的体位如何,也应属于揣法的内容。因为体位正确,取穴始准,得气亦快,更易使气达病所而愈疾。还能防止针刺意外发生。简言之,揣有意揣与手揣两方面的内容。

爪即指之甲,并有抓的涵义。每当取穴之际,常以拇指爪甲切按于要取的穴上,而二至四指并拢配合栂指抓扶肢体,这样可增加拇指爪甲切按的压力,使穴下的气血易于宜散,经络中的气血得以通达,再配合右手轻劲刺入,还能减少因针刺引起的疼痛。这即是爪法。

揣法之后方可用爪。临床用爪法尚可分筋别骨,拨开血管,减少针刺后出血。因此揣与爪可理解成是进行针刺前的辅助手法。辅助手法的运用不仅是使用左手或右手的问题,而且是必须要左右手同时配合、协调一致方好。所以《难经·七十八难》特别强调知为针者,佶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

二、捻法可使气至病所而却病进针得气之后,杨氏的捻法虽有向外捻与向内捻的区别,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医者必定要站在患者的右侧。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病在上则“大指向外捻”病在下则“大指向内捻”。捻时不仅要得气,而且还要求行气至病所才能治愈疾病。

杨氏特别重视出针时所用捻法的技巧,出针之际,可采用向内捻的方法以增强针感,并使经脉中的谷气充实至病所而鼓邪外出。继而采用外捻法使邪气上浮,令其外出。杨氏的本意却是要使气至病所,这才是捻法的目的。出针前的内捻、外捻就需要医者有针下辨气的高超技巧。总之,临床运用捻法,既要遵循杨氏的教导,又要通权达变。仅针感传到病所尚不足道,一定要待谷气之至。谷气之来,针下的感觉和而缓,始能逐邪外出而愈病。

三、搓法可补可泻

搓法,是进针得气后,右手拇食二指夹针旋转如搓线之状。当大指向上搓、针身向下深入时,方为补;反之为泻。

搓是单向独进,用力亦大,针体旋转的角度相对大、圈数多。捻则是用右手拇食二指来回反复搓针。治上时外捻角度大于回旋的角度;治下时内捻角度大于回旋的角度,而捻的指力却往往小于搓法;捻时,针尖只在原位,不进不退。搓之左右与捻之内外的旋转方向应该是基本一致,而搓左时,针尖必须向下深进搓右时,针尖必须向上浅退。

杨氏提出虚用补而搓左,实用泻而搓右,然而针尖所向却要分迎随。只有这样才能符合《难经·七十二难》的旨义所谓迎随者,知营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也,随其逆顺而取之。”另外,子午流注纳子法亦属于迎随补泻

范畴。纳子法结合搓法补泻的临床效果尚待今后进一步观察和总结。

四、弹法能行补摇法能行泻

行弹法之前,将拇指与食指交迭,病位在上时,以大拇指爪甲向上轻弹针柄;病位在下时,以食指爪甲向下轻弹针柄。用此法能使气易至而速行,是催气、守气的手法之一。当行弹法待谷气到来之后,可再将针柄向后退一豆许,继而由浅入深,自外向内行提摇补法或凤凰展翅的补法配合以扶正。由此可见,弹能催气、守气,也是施行补法的基础。

摇法是针刺得气之后,频摇针体使谷气之至。经针下辨气,当有逐邪外出之势时,再行白虎摇头之类的泻法由深出浅,由里达外而引邪外出。

杨氏虽云弹能行补,摇能行泻,然而弹亦可行泻,摇亦可行补。只要操作者认真运针,确能使虚者如有所得,实者如有所失。这才是真正正确的补泻手法。要达到如此出神入化的境界,还損嫩练掌握杨氏“下手八法”,以及针下辨气的本领。

五、出针之扪可补循可泻

扪者,出针时急扪其穴,使针孔关闭,气血不外泄的一种辅助补法。

循者,针刺前以手循穴,使穴周气血宣散而下针,有疏通经络而逐邪的作用。出针之后不扪其穴,乃是开门驱贼的泻法。

杨氏把扪循纳为提按补泻,而现在却将它们归入开阖补泻之列。至于男女补泻之左右反用的道理,还需今后验证。

六、小结

揣为“下手八法”之首,它包括针刺前的准备,针刺体位、取穴原则和方法、针刺深浅等内容。揣与爪均属于下针前的辅助手法。扪循属于开阖补泻之法。搓捻有相似之处,亦有不同之处,虽均可行补泻,但气至病所的针感则是重要的一环。弹摇之法行补泻,一定要在谷气充实于针下,并有逐邪外出之势时而用之,这就需要操作者有较深的辨气造诣。

杨氏“下手八法”是包括着取穴、催气、守气、使气至病所、补泻等内容的基本针刺手法。临床治病,仍需要通权达变,灵活运用之。

版权声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杨继洲针灸“下手八法”  八法  八法词条  针灸  针灸词条  下手  下手词条  
经穴

 2020年,增强体质第一张处方

一张处方增强体质的处方,不仅适合成人,对老人和小孩也很有帮助。为了帮助大家理解记忆,简单归纳成了一张表格,从「饮食、睡眠、运动、静止、亲近自然、安定内心、阴、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