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补法
针刺形式以轻、柔、徐为主;刺激量以小、渐、久为主;对机体产生作用的性质以酸、柔、热为好;对机体的影响以舒适、轻快、精神振奋为目的。
具体操作法:进针后,采用“探索式”刺入地部,所谓“探索式”就是徐徐渐进而轻巧地把针尖纳入地部,要求得气过程由小渐大,行气时如履薄冰,如待贵人,以小角度的捻转法或微弱的雀啄法,要求感传面慢慢扩大,感传线细而缓,在这个基础上,柔和地单向持续捻转,角度一般以180°为宜,同时再送针深入1~2分,然后留针。
在留针过程中,针感缓缓增加至起针时仍存在。要求留针过程中,针感继续存在,甚至较前略加明显,然后慢慢减弱消失。一般重补时用此手法。
如需要轻补时,操作手法为进针得气时不再继续操作。此时患者穴位处无明显感觉,但留针过程中患者常感到局部酸麻胀或沿经线向某一方向感传,产生欣快感、舒适感等,而且这种感觉逐渐加大。
B、泻法
针刺形式以重、刚、疾为主;刺激量以大、迅、短为主;对机体的影响以明显的触电性的麻酥感为佳,从而达到驱邪的作用。快速进针到地部,快速得气,以快速的左右角度相等的捻转,同时辅以快的提插动作,使针感显而著,达到最大的感传面和最远的感传距离,如此反复操作几次后,把针提起一至二分,然后留针10分钟左右。
2)穴法
A、性能选穴
补气:太渊、气海、百会、膻中。
补血:血海、膈俞、中脘、悬钟。
滋阴:三阴交、阴郄、太溪、照海。
壮阳:命门、关元、太溪、肾俞。
疏肝:丘墟、太冲、内关、期门、蠡沟。
健脾:太白、建里、章门、脾俞。
解表:合谷、外关、大椎、(五输)经穴。
祛风:“风”字穴位。
温里:荥穴、壮阳穴。
通行穴:支沟、手三里、天枢、曲池、三焦俞、条口、环跳、归来。
利水:太溪、四渎、三阴交、阴陵泉、水分、水沟、水道。
祛痰:络穴。
镇静安神:“神”字穴。
升举:百会、“冲”字穴、补气穴。
活血祛瘀:郄穴、局部放血、补血穴。
醒脑开窍:百会、四神聪、人中、井穴、会阴、内关。
退热:大椎、膏肓俞、阴郄、劳宫、尺泽、耳尖放血、曲池、清冷渊。
治汗:合谷、复溜、阴郄、尺泽、气海、劳宫。
扶正祛邪:原络配穴。
B、部位选穴
偏侧肢体:听宫。
身体上半部:合谷。
身体下半部:太冲、环跳。
头顶:太冲、涌泉、合谷。
头两侧:足临泣、外关、中渚。
枕部:至阴、后溪、长强。
前额:解溪、丰隆、合谷。
面部:合谷、冲阳、气冲、条口。
眉棱骨:肝俞。
目:肝俞、臂臑、养老、光明、目窗、风池、行间。
鼻:通天、列缺、上星、孔最、肺俞、膻中。
口唇:脾俞、太白、丰隆。
舌头:通里、照海、风府、哑门、滑肉门。
耳朵:太溪、外关、悬钟。
颈项:列缺、支正、昆仑。
咽喉:通里、照海。
肩:条口。
肘:冲阳。
手:大椎、中脘。
脊柱:后溪、人中、大钟。
背:合谷、养老。
胸部:内关、足临泣、梁丘、太渊、孔最、大陵。
乳房:足临泣、梁丘、内关、肩井、少泽。
胃口:内庭。
胁部:丘墟透照海。
胁下:内关。
胃脘:足三里、梁丘、丰隆。
腹部:支沟、手三里、三
阴交、足临泣。
少腹:蠡沟。
腰部:委中、太溪、合阳。
前阴:大敦、水泉。
后阴:承山、二白。
大腿:腰阳关、秩边、环跳。
腿部:风府、腰夹脊。
足底:关元、气海、命门、肾俞。
足趾:百会、中脘、章门。
腋窝:内关、蠡沟。
C、病因选穴
外感:合谷、外关、大椎。
内伤:如伤食取足三里、天枢。
外伤:局部放血、循经郄穴。
D、单穴妙用
下面是贺老常用的一些单穴,我按照个人标准,选的是在针灸教科书之外有新特效作用的一些穴位。
听宫:中风、肢体震颤、肢体肿胀、耳鸣耳聋、落枕、癫证等。
侠白:白癜风,灸侠白,配合采用阿是穴火针点刺、背部放血拔罐和局部围刺。
臂臑:能有效地消除患者畏光、红肿疼痛、视力减弱、辨色模糊、斜视、复视等症状,应用于结膜炎、近视、色弱、视神经萎缩等病,取得满意疗效。
液门:治疗声音嘶哑类疾病,可配合水突、听宫。
伏兔:下肢麻木、肌肉萎缩、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跪坐取穴。
养老:肢体活动障碍,眼部疾患,贺老用此穴加补泻手法一针治疗腰腿病。
上廉:治疗脱发,可配合中脘、足三里、阿是穴。
中脘:冻疮、痰湿头痛、前额头痛。
条口:条口透承山治疗肩周炎,膏肓透肩头,两者治疗肩周炎,一驱邪,一扶正。
环跳:针尖朝向内上治疗阳痿。
足临泣:溢乳、鞋类疼痛。
魂门:痹证。
风府:治疗肢体关节疼痛,配合火针点刺局部更佳。
天枢:面痛。
曲池:透刺臂臑,淋巴结合速效。
至阴:灸治胎位不正;阴廉:灸治不孕。
肓俞:偏头痛。
对穴(从略)
E、自拟方【泌尿系统结石】
主穴:中封、蠡沟;配穴:天枢、水道、归来、关元、三阴交、水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