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怎么办呢?一般可按不同症状表现分类处理。第一种情形是发热、畏寒;第二类情形是发热、汗出;第三类情形是忽冷忽热。
如果患者出现发热、畏寒症状,可从太阳经入手,手部可取后溪穴附近,足部可取昆仑穴附近。
若是患者出现发热、汗出症状,可从阳明经入手,手部可取合谷穴附近,足部可取陷谷穴附近。
患者如果出现忽冷忽热症状,可从少阳经入手,手部可取外关穴附近,足部可取足临泣穴附近。
这些经络的其他常用穴位可不可以按压或按揉呢?从黄帝内针的理法上讲也可以。
比如太阳经还可以考虑支正穴、小海穴、京骨穴等,阳明经还可以考虑偏历穴、曲池穴、解溪穴等,少阳经还可以考虑中渚穴、丘墟穴等。
黄帝内针最根本的是同气相求,这些穴位也都是太阳、阳明或少阳经络同气,但是考虑指针取穴及操作的简便,可以从上述常用穴位附近开始寻找阿是穴,或者直接按压或按揉这些常用穴位。
由于发热症状一般难以区分左右,在具体取穴时,按照男左女右来确定同气区域。
用指按压或按揉的同时,黄帝内针要求引导患者感受患处。像发热这样没有明确的具体部位,怎么来引导呢?可以让患者闭上眼睛轻轻深呼吸,自然,放松,静静体会身心的变化。
这个时候要留意关注患者自身感受以及症状变化,比如体温有没有下降,后背有没有发热或轻微出汗,身体有没有变得轻松舒适等。从医者来看,可以观察患者呼吸有没有变得深长细缓,脸色有没有变得红润或者泛出光泽,等等,这些都是身体出现变化的迹象。
黄帝内针调摄的是阴阳,通过按压或按揉的方法,阴阳发生了改变,患者身心自然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对治发热症状的同时,还要注意了解患者其他一些症状表现,然后按照在经刺经、在络刺络的原则,在相应的阿是穴或同气点进行按压或按揉。
发热通常会伴随咽喉不适、咳嗽等症状,在上篇文章《黄帝内针指针之咽喉疼痛、咳嗽》中专门讲解了一些常用思路。
如果出现全身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怎么办呢?这里也提供一些基本思路供大家参考。
遇到这样的情形,可以先从阳明经、太阴经入手。
阳明经在手部可取合谷穴、曲池穴附近,在足部可取解溪穴、足三里穴附近。
太阴经在手部可取鱼际穴、尺泽穴附近,在足部可取公孙穴、三阴交穴附近。
然后根据按压或按揉后的症状变化继续随证治之。比如疼痛不适相对集中在背部,可考虑太阳经及督脉,在手部可取后溪穴附近,在足部可取昆仑穴、申脉穴附近。
如果是小腿、大腿后侧区域疼痛不适,也可取后溪穴、昆仑穴附近指按,因为这里是太阳经循行之处。
黄帝内针的特点是六经辨证,遇有不适症状,看其所在部位的循行经络,在相对应的同气区域取阿是穴或同气点。
如果不适症状在四肢的内外两侧,那么内侧可以考虑厥阴经,手部可取内关穴附近,足部可取三阴交穴附近。
如果是四肢外侧,可以考虑少阳经,手部可取外关穴附近,足部可取足临泣穴附近。
全身乏力等不适症状,还可以考虑从八邪入手。八邪是经外奇穴,在双手指缝之间,此处考虑取三阴三阳之络之同气。按压或按揉的时候,取左手或右手一侧即可。
发热症状和其他症状通常会同时出现,那么在取穴时可能出现重叠现象。遇到这样的情形,可以“合并同类项”,取相同的经络同气即可。要点是在按压或按揉的时候,一定要让患者感受患处或身心的变化。
比如患者发热、汗出,一般可从阳明经入手;患者同时还有四肢乏力现象,尤其是抬举无力,首选的也是阳明经、太阴经。那么,这时可以按压或按揉阳明经合谷穴、曲池穴以及太阴经鱼际穴、尺泽穴,同时让患者感受患处或身心的变化。
黄帝内针法无定法,日常用针多是随证治之,应机而动,相对比较灵活。以上所分享的方法只是一个方便,以备大家不时之需。
【指针应用注意事项】
1、医者、患者双方保持心平气和,松静自然。
2、根据文中所示常用穴位寻找阿是穴。若无阿是穴可直接取用该常用穴位。按揉时可选取部分穴位,也可全部选用,具体根据症状变化而定。按照黄帝内针法则,在左手(足)或右手(足)一侧取穴即可。
3、用指按压或按揉时,力度适中,以患者可承受程度为限。
4、按压或按揉的同时,须即引导患者感受患处变化。若患者自我按压或按揉,亦须同时感受自身患处变化。
5、按压或按揉的时间与次数,根据患者症状变化确定。
(本文所引用穴位图片均来自《大家中医》)
相关文章链接:
临症微记:背脊疼痛怎么办
随诊手记:发热一例
随诊手记:儿童高烧、呕吐一例
随诊手记:用好你的指针
张三针笔记
三生万物 针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