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如用兵,胆欲大而心欲细。贵在平日能得之于心,临证方能应之于手。
文按:辨证准确方向明,
势大力宏愈重病!
四两千斤太极法,
自古就在臆想中。
卢尚岭教授先后从事《中药方剂学》与《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医临床与科研工作五十余年,熟读《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对《脾胃论》《丹溪心法》等中医典籍多有研究。因为有从事中药学教学的基础,加之长期内科临证实践,卢老熟谙本草药性,在大剂量用药方面具有独到经验。笔者本科期间《中医内科学》课程的部分内容由卢老讲授,研究生毕业后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有幸跟随卢老做住院医师6年,1995年5月至1998年5月参加山东省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学习,拜师卢老门下,结业考核合格后成为卢老的学术继承人。在跟师学习和日后的临床实践中,笔者对卢老的用药经验体会颇多,现将其大剂量用药经验及自身思考总结如下。
1 用药举例
卢老临证治病,在强调辨证论治、随证遣药的同时,常常结合对某些药物的独到认识与体会,在对证处方中突出对某味药物的应用,以期发挥其独特作用,从而获得最佳疗效。其临证常大剂量使用的药物包括益母草、土茯苓、丹参、葶苈子、石菖蒲、附子、川乌、枳实、细辛、生地黄、麦冬、蜈蚣等。
1.1 益母草
辛苦性寒,入心、肝、膀胱经,善活血化瘀、利血中之水。药理研究表明,益母草具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又能降低冠脉阻力,为卢老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常用药。
1.1.1 高血压性心脏病 常用益母草60 g,每将益母草先煎取药汁代水以煎煮诸药。肝阳亢盛者,配伍天麻、钩藤、怀牛膝、珍珠母、石决明、龟甲等;阴虚者配伍玄参、生白芍、麦冬、生地黄;便秘者加决明子、酒大黄等;肝经火热内盛者配伍炒栀子、牡丹皮、茺蔚子、黄芩、龙胆草、生地黄等。
1.1.2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肝经瘀热证,常用柴胡、生白芍、枳实、炒栀子、郁金、益母草、车前子为主方,其中益母草常用至30~40 g。
1.1.3 风心病心功能不全 症见水肿、心悸、憋喘、尿少等,多属心气亏虚、血脉瘀滞、瘀阻水停证。治宜益气补虚、活血通脉、化气利水,常用生脉饮加黄芪、益母草、大腹皮、车前子、葶苈子为主方。益母草常用至30~40 g,麦冬可用至45~60 g,重则用至90 g。
1.1.4 冠心病心功能不全 其病机主要责之心气亏虚、血瘀水停,治宜益气补虚、通阳化气。常用生脉散为主方,重用麦冬、葶苈子、益母草。
1.1.5 肺心病心功能不全 患者咳嗽、痰多、喘促、气急、下肢水肿,病机责之肺气亏虚,瘀阻心脉,水饮内停。临证用黄芪生脉散为主,加益母草、紫苏子、大腹皮、车前子、葶苈子。益母草又能改善肺动脉高压,降低肺循环阻力,有助于纠正心功能不全。
1.1.6 高血压并发中风 瘀热痰浊阻络,症见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若患肢肿胀,常于对证方中加益母草,既能活血化瘀,又有助于稳定血压。
1.1.7 肾性水肿 急性肾炎水肿,用金银花、益母草、赤小豆、淡竹叶为主方,重用益母草60 g。慢性肾炎水肿、肾性高血压,用商陆12~15 g、泽泻60 g、益母草60~90 g、杜仲30 g为基本方,随证化裁。
1.1.8 顽固性高血压 常用益母草90 g,先煎取药汁代水以煎煮他药。
1.2 丹参
卢老临证每重用丹参化瘀活血、利水消肿。丹参味苦,性微寒,功能祛瘀止痛、活血通经、养血安神。卢老认为,丹参之用有三:其一,活血化瘀,瘀去则新生,此其所长。其二,善散郁热、清瘀热。对于瘀热在里致心烦少寐、夜卧不宁之症,临证用丹参每获佳效。其三,化瘀又能利水。瘀阻经脉,血不利则为水,用丹参活血化瘀,使瘀祛而水行,治疗下肢血管病尤需重用。
1.2.1 水肿 《金匮要略》提出“血不利则为水”,唐容川《血证论》曰:“瘀血化水亦发水肿”。因此,化瘀便能活血,血行则收利水之效。卢老临证每每重用丹参化瘀利水,曾治一因坐骨神经痛月余就诊的男性患者,经体格检查,发现患者左踝明显肿胀,问之,知其左踝水肿已有8年之久,舌诊见舌质暗红。卢老于通络方中用丹参60 g治之,患者服药3剂后踝肿消退。
1.2.2 周围血管病 观卢老治疗周围血管病,尤其是下肢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闭塞性动脉硬化,每重用丹参,常用至90g或更多,乃取其活血化瘀之力,配合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品取效。针对周围血管病、静脉炎、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肢体肿胀紫暗症状,常用丹参90 g,活血化瘀消肿。
1.2.3 心功能不全水肿 对各类心脏病心功能不全之心悸、胸闷、喘憋症状,或水肿,舌质紫暗,宜重用丹参活血化瘀行水,用量30~60 g,重则90 g。
1.2.4 胸痹心痛 胸痹以胸闷胸痛为主症、痛有定处、舌紫暗者,乃瘀血阻滞证。胸闷心痛,常用郁金、莪术、延胡索、生蒲黄;卢老强调,此时患者心慌、心悸、胸痛,一般不用川芎,以其辛散走窜,宜于四肢作痛以及头风头痛。
1.3 葶苈子
本品苦寒,功能泻肺行水。卢老临证擅用葶苈子治疗心功能不全之水肿、喘憋。临证所见水液停积为喘为肿,因于肺者,用以泻肺行水。若遇心气不足、气化无力、水液内停者,葶苈子亦为必用之品,常用葶苈子配麦冬、人参等。对水液停滞因于肾气不化者,常用葶苈子泻肺,以利水之上源,俾源清而流洁,惟用量宜重。
1.4 石菖蒲
味辛、苦,性温。归心、胃经。功效开窍豁痰、醒神益智、化湿开胃。《神农本草经》记载石菖蒲:“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卢老认为,石菖蒲芳化湿浊,香开心孔,善疗心痛。又能调神悦志,为手少阴心经通窍宁神之良药。卢老创制益气养阴通窍活络之“益心汤”,方中即配伍石菖蒲,取其芳香以开心窍、利气化浊、怡心通络之功,治心痛有佳效。此外,借其辛温走窜之性,治疗中风痰阻络窍、咽喉不利、吞咽障碍、言语蹇涩或失语者,每剂可用至30 g,常配伍郁金、鲜竹沥、远志、半夏等。
1.5 附子
本品辛甘大热,通行十二经,散寒通阳。卢老临床善用熟附子,一般用至15~30 g。观其用药指标,大约有以下诸端:寒甚,畏寒肢冷,甚至四肢厥冷,精神萎靡,懒言懒动,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沉细若无;阳虚证,舌质淡边有齿痕,脉沉迟而弱;经脉不通,卫阳不宣,肌肤麻木不仁;怕冷,力弱。四者居其一二即可投药。若见内热伤阴者不可用。
1.6 制川乌
辛温,主祛风湿、通经络,长于治疗风寒湿邪痹阻经脉气血所致之肢体痹痛,或风寒凝滞之头痛。卢老认为川乌善止痹痛,临证应用需注意:以其有毒,故治疗之初宜从小剂量开始,常用量为6 g。若能得效,则以原量维持;不效则渐加至9~15 g。一般不宜与附子配伍并用。服药期间,切忌饮酒。以下是卢老治疗寒性坐骨神经痛常用方:生麻黄15 g,制川乌15 g(先煎),细辛20 g,川芎30 g,蜈蚣4条,制乳香、制没药各9 g,白芍20 g,熟地黄30 g,当归30 g,威灵仙60 g,木瓜15 g,黄芪30 g。此方功能活血散瘀、温经通络止痛,临证多可获较好疗效。
1.7 枳实
本品苦辛性寒,功效破气导滞、消胀除痰。卢老认为枳实味苦能降能泄,寒不助热,长于行滞气、除结滞、化痰浊、下逆气。临证凡见脘腹痞满、胸膈满闷、呃逆嗳气、病由气壅痰阻者,重用枳实下气降逆、行气导滞,且枳实尤善化痰降逆,每剂常用30~45 g,每每取效。卢老临证善用枳实。谓此物乃行气导滞之佳品,用于调畅中焦气机,常用量为20~30 g;当胸胁胀满、气逆不降而诸药不效时,枳实用至60 g,每收佳效。
1.8 黄连
苦寒,入心经,能清热泻火、清心除烦、燥湿降逆。心藏神,火邪扰心则心神不宁、心悸寐少。卢老临证善用黄连清心除烦安神,治疗火热扰心病证。凡病毒性心肌炎、心肝火旺之心律失常,此为必用之品,常用15~30 g,甚则用至45 g。纵观历代方书可知,黄连在安神剂中应用颇多,说明黄连清心安神之功为历代医家传承,而重用黄连治疗心悸则是卢老之经验。
1.9 龙胆草
本品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肝胆实火。肝火上扰为害多端,临证遇肝火上炎、耳窍失聪之耳鸣、耳聋者,卢老常用龙胆泻肝汤。处方以龙胆草为主,常用至20~30 g,配生地黄30 g,以清肝泻火、养阴生津,上荣耳窍,滋柔肝体,对证发药,每每获效。
1.10 白术
本品炒用能健脾燥湿,生白术重用又能通便。临证遇痰阻气滞、气机不畅之大便秘结者,每于对证方中加生白术。如卢老治疗中焦痰湿困阻证,对大便溏薄者,善用温胆汤;大便秘结者,则重用生白术。痰饮作眩,常用苓桂术甘汤、泽泻汤主治,临证常重用生白术30~60 g,以助脾升津,升清以助降浊,浊降则便通。对痰饮上犯清窍、头眩昏冒者,常用泽泻汤,重用生白术。
1.11 赤芍
味苦,微寒,有清热凉血、散瘀止痛、清肝泻火之功。卢老常重用赤芍治疗乳癖、妇科癥瘕。乳癖多见于青壮年女性,以乳房胀痛、结节、包块为特征,症状往往随月经周期而有波动。肝藏血,主血海之治乱。乳房属肝,肝气不舒、气滞血瘀是导致本病的基本病机,故辨证以肝气郁结者多见,治宜疏肝理气,用柴胡疏肝散加味。方中常用川芎45 g,加赤芍60 g,疏郁活血、理气散结,坚持数月,多能收效。若乳腺结节疼痛明显,多为瘀血内结,常用桃红四物汤加赤芍60 g。另用芒硝500 g,布包外敷,取效更为稳妥。妇科癥瘕包块(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多属于瘀血结滞下焦胞宫,以桃红四物汤为主方,重用赤芍,并加三棱、莪术、芒硝化瘀消癥。
1.12 蜈蚣
味辛,性温,有毒,归肝经,功效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为通络祛风、息风止痉佳品。卢老每重用蜈蚣治疗以下病证:通络止痛用于各种痛证,尤其是肢体关节痹痛、不仁、头痛等。息风止痉用于治疗各种风证,如中风偏瘫,肌肤麻木,喎僻不遂,肌体抽搐、震颤、动摇不定,筋脉挛急,面肌痉挛等。治疗痫证,其病以痰热内伏、风痰升动为患,蜈蚣亦为息风止痉设。卢老创制治疗痫证方:蜈蚣30条,净蝉蜕120 g,晒干,共研细末,加入面粉500 g、芝麻50 g和匀,制焦饼,分15日食用。本方功能息风止痉定痛。制成焦饼,易于患儿服食。攻毒散结用于治疗结节肿块,如小儿腮腺炎,以蜈蚣、全蝎研末冲服。
2. 大剂量用药原理浅释
所谓大剂量,一是明显大于常规用量;二是绝对量大。分析卢老大剂量用药,大致遵循以下规律。
2.1 病在上,重剂降下
病位在上,常见以下两种情形,一为邪气结滞于上,一为气逆上冲。临证见此等证候,则非重剂不足以沉降,如重用泽泻汤治脑积水,重用桑叶治高血压病之头晕,重用枳实降冲逆。
2.2 病在下,重剂以达病所
病位在下,用药宜重。《温病条辨》所谓“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如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静脉炎,用丹参90 g,取重剂以达病所。
2.3 病情重,大剂峻力以求速效
病情重者,或邪气炽盛,或正气大亏,不取重剂,则邪势不能速平,正气难以扶持。如心肺气虚、水瘀内停之心力衰竭,常用重剂麦冬以补心肺之气,大剂葶苈子(30~45 g,甚则可用至60 g)峻泻其水,以求标本兼治。
2.4 病迁日久,非重不取
久病不愈,常难取捷效,轻剂尤如此,故亦每取大剂,如治心肌炎之余热未尽、气阴已伤者,常用大剂生地黄(60~90 g)先煎,余药后入,则无浊腻碍胃之弊,反收佳效。皮肤疾患,多与湿、瘀相关,常用大剂土茯苓以清热除湿。
2.5 纠药性之偏,可取大剂
治寒以热,治热以寒,久痛用峻药,多以温热之品如细辛、白芷、川芎、吴茱萸,为制其偏则常重用石膏60g、黄连30 g、生地黄60 g,使温热之药上达病所,从而获效,且无温热燥烈之偏。
2.6 独行必取其重
单味药以对病是为独行。此时药仅一味,则非重其剂,不能速效。如治疗急性扁桃体炎,每取威灵仙90g,水煎代茶饮,有疏通经脉气血、散结通络镇痛之佳效。
3 关于大剂量用药的思考
卢老临证擅长大剂量用药,甚至超过常规用量数倍,用量虽超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但其疗效可靠,基本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反复思考其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
3.1 熟谙药性,有胆有识
熟知配伍为临证处方之要义。方有合群之妙用,药有个性之特长。药为治病而设,其性皆有偏颇,临证用药安全第一,大剂量用药必须审慎,切忌孟浪从事。
3.2 人体生理功能改变
古今气宜不同,时代发展到今天,人类科技水平有重大进展,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由此带来人体适应能力的改变,对药物性味的反应也可能随之发生改变。
3.3 病情本身的需要
中医强调“有是证用是药”,但对用量的体会与经验则因人而异,古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的说法。用量增大是对疾病认识以及药性体验的突破,小剂量不效而增剂效著,是否为病重药轻之故?因而,大剂量用药可以是病情本身的需要,所谓“有病则病当之”。
3.4 药物本身的因素
万物随天地变化。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野生药材减少,种植品种增多,所谓的“道地药材”或许已有名无实。市场经济的调节,特别是价格因素的影响,使得种植药材的采摘收获可能违时,影响药性、药力。农药、化肥的应用,对药物的成分与气味产生影响。由于上述因素导致的药物性味、功效的改变,如不大剂量用药不足以胜其病情。
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用药剂量是根据历代医家用药经验给出的安全量。短时超量用药,也仍然是安全用量。
实践出真知,卢老大剂量用药经验是以长期临床实践为依据。须知药为治病而设,有补偏救弊之用。临证用药以安全为上,最忌孟浪。南齐·褚澄在《褚氏遗书·辩书》中提出“屡用达药”的观点,为后世称道,可以作为精研本草药性与临证用药之借鉴。(丁元庆发表于《山东中医杂志》202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