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糖尿病』知识--向红丁教授介绍了防治糖尿病

最近卫生部糖尿病防治专家向红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目前,糖尿病还没有根治的办法,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大力开展糖尿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把糖尿病防治的主动权交给群众,就可以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蔓延,把糖尿病带来的损害降到最低程度。为此,向教授给中老年朋友介绍了一些防治糖尿病的有关知识。

糖尿病的发展分几个阶段?

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糖尿病,都不会一步到位就患糖尿病的,它有个发展过程:Ⅰ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往往很快,看起来好像是突然发病似的,实际上这类病情也有个潜伏期,先是胰岛受到病毒或者毒物的侵袭,而后因为发生自身免疫性的破坏,胰岛又受了“二茬罪”,结果几乎导致所有的胰岛都被破坏,以致不打胰岛素就难以维持生命,变成了Ⅰ型糖尿病病人。Ⅱ型糖尿病发生和病变就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这段时间一般为数年。Ⅱ型糖尿病发展的最早阶段可称为糖尿病的“高危时期”,这段时间如果不注意,血糖就会有一定程度地升高,走进第二阶段,也就是血糖增高阶段;血糖增高者要是还不提防,在不久的将来,就很有可能发展到最后的阶段,变成糖尿病人了。

糖尿病有哪些危害?

糖尿病本身症状给病人带来诸多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患者全身不适,不仅要被迫控制饮食和锻炼身体,还得吃药打针,这种状况绵延无期,其中的痛苦是非糖尿病者难以体会的。

糖尿病会伴有急性并发症,并可直接危及患者的生命。

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微血管及神经并发症,可使人们的健康水平、生活质量和劳动能力大大下降,甚至造成残疾或过早死亡。

④控制不佳的糖尿病儿童,其生长发育可能受到严重影响。

⑤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费用可能给患者本人、家庭、工作单位以及国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比如:美国2002年直接和间接用于糖尿病防治工作的费用就达1320亿美元。据估计,我国每年用于糖尿病的耗费不少于1000亿元人民币。所以,尽早地发现糖尿病,正确有效地治疗糖尿病,尽量减少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带来的危害,是每一个糖尿病病人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职责。

血糖是怎么调节的?

正常人的血糖水平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相对稳定,这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和去路大致相同形成的。具体地说,血糖的来源包括:

①由食物消化、吸收而来;

②由肝内储存的糖原分解而来;

③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而来。在人体内,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由脂肪和蛋白质转化为糖类的过程称为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包括:

①氧化转变为能量;

②转化为糖原储存于肝脏、肾脏和肌肉中;

③转变为脂肪和蛋白质等其他营养成分加以储存。

人体调节血糖的重要器官包括:

①肝脏:通过储存和释放葡萄糖来调节血糖;

②神经系统:通过对进食和糖类摄取、消化、利用及储存的影响来调节血糖,也能通过内分泌系统间接影响血糖;

③内分泌系统:分泌多种激素调节血糖。肝脏、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共同合作,维持血糖的稳定。

有哪些表现的人应该去医院检查?

诊断糖尿病并不困难,困难的是要想到自己有得糖尿病的可能,去医院做必要的检查,以确诊或者排除糖尿病。有些情况和症状可能成为发现糖尿病的线索,应引起足够的注意:

①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如其父母、兄弟姐妹、子女或其他亲属(配偶不在其内)中有糖尿病者。

②肥胖者。特别是原先肥胖,近来体重和体力下降者。

③有“三多一少”症状者。

④视力减退,特别是双目视力减退者。

⑤皮肤瘙痒,容易生疖长痛以及皮肤损伤后难以愈合者。

⑥嗜好烟酒者。专家认为,有嗜好烟酒等不良习惯者,发生糖尿病的机会也会增加,所以有上述嗜好者也应增加对糖尿病的警惕。其中,吸烟对糖尿病的发生肯定有影响。研究发现,一个人吸烟开始时间越早,每天吸烟量越多,吸烟的历史越长,就越容易得糖尿病。每年例行的体格检查,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定期监测,应积极参加,不要老是说自己“没事儿,身体棒着呢,不用查”。体检的结果如有疑问,应立即去医院复查。

初诊糖尿病患者应做哪些化验检查?

初诊患者至少应做以下几种化验和检查:

①空腹及餐后血糖检查。以了解血糖水平后决定用药。

②尿常规检查。不仅可以了解尿糖情况,更主要的是观察有没有尿酮体、尿蛋白,以利于临床分型和排除酮症存在的可能,同时了解有没有泌尿系统感染等情况。

③肝、肾功能检查。可掌握肝脏及肾脏的情况,给选择用药提供依据,因为当肝、肾功能有较大损害时,有些口服液降糖药是不宜使用的。

④血脂检查。对于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高,而高密度脂蛋白低的患者,需要适当使用调脂药物。

⑤血压和血黏检查。高血糖、高血压、血脂异常症和高血黏是糖尿病患者的四大无形杀手,初诊时就必须注意了解血压和血液流变学状况,并给予适当处理。

⑥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没有症状,晚期则没有良好的控制方法,所以糖尿病病人决不能等到眼睛看不清楚之时再查眼底,必须主动了解自己的眼科情况。即使眼底还没有什么改变,也可留下一个初始资料,以供日后对比。

⑦身高和体重。对了解患者的基础情况很有帮助。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红丁  红丁词条  糖尿病  糖尿病词条  防治  防治词条  教授  教授词条  知识  知识词条